穿越时空看人工智能----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96)
解析有深度,文章有温度,问题请留言
现在社会出现人工智能,导致大量人员失业,人工智能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你怎么看?
不考试的人只需看解析
一、人工智能的两种极端争议
关于人工智能,一直存在着两极化争议:威胁论和支持论。
威胁论秉持两个主要观点,一是人工智能会导致普遍失业,今后所有行业只需要一个智能AI就可以了;二是人工智能会摆脱人类控制,造成人类灭绝,这个说法就比较惊悚了,常见于好莱坞电影。
支持论则认为人工智能会让人类从枯燥繁琐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哪种观点更正确,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真相没有到来的那一刻,谁也无法预知。
从这个角度上,不止是这个题目,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谓的标准,都是基于当前的认知。随着认知的不断突破,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可能会被新的知识体系刷新三观。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我们古代先哲,庄子曾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麇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嫱和丽姬都是古代美人,但是鱼、鸟、麋鹿见了她们都被丑哭了,所以吓跑了。那么天下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美色呢?可能谁也不知道,所以庄子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也许要等到千万年之后,有一个智慧绝顶的人,才能给我们解惑吧。
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以我们的视野,也只能从普通人的角度,自圆其说。当然我也是杞人忧天了,我绝不担心你们的角度过于高大上,而是担心你们的角度过于狭隘,这也是打卡中普遍暴露的问题。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什么
无论哪个学术流派或者宗教形态,都有理想中的完美世界,比如佛教的西天极乐世界,基督教的天堂。当然,这些世界都偏于形而上,和现实的直接联系不大。宗教告诉我们的是:你怎么样才能获得门票,至于门后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而关于形而下的现实世界,东西方也曾提出过两种模型,东方叫大同世界,西方叫乌托邦。
大同世界出自《礼记》,但话是孔子说的,我认为是这对私有制的最佳理想状态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就是源自于此。
而“乌托邦”的概念出自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可以看做是对公有制的最佳理想状态描述:
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当然,事实证明,只要是理想的状态,都遥不可及,就像我们想申论满分,那也只是一个“乌托邦”罢了。因此,马克思在总结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体化的观点,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就好比我们把自己的学习能力都发挥出来作为学习目标一样,可行性就强多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要提高劳动效率,解放劳动力,才能有精力去全面自由发展。
在劳动力极端低下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为了丰衣足食而奋斗,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就是一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至于音乐、美术、文学等,那是属于少数人的特权。因此,劳动效率越高,人对自身的挖掘也会越全面。
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正是实现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的捷径。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会造成失业潮吗
关于这件事情,我个人认为,大概率是不会的。3000年前,人类的职业大概只有士农工商四种;300年前,人类的职业虽有增加,但并没有过多变化;30年前,工人和农民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文化相关工作者的数量,有了爆发式的进步;到了今天,各种五花八门的职业,让人眼花缭乱,什么淘宝店主、旅游达人、滴滴司机等,不断在挑战我们想象力的极限。
而这一切变化,根本原因在于科技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历史的上三次工业革命: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为各种职业的出现催生了无限可能,而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之中,人工智能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30年后,我们会看到,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将越来越少,而从事和精神层面相关的人会越来越多。
这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一个我们正在亲历的现实,现在已经有许多人依靠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实现了养家糊口,有许多人靠视频网站直播吃饭跳舞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你能想象吗?
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大面积失业的同时,也必然会催生大量的新兴职业。
其实说到这个,我觉得这是历史的轮回,原始社会,人类的精神世界简单纯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让更多的人有欲望爆膨,催生了战争、N房等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精神世界的修养在生产力达到高峰的时候,也陷入了同样的低谷;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可以回归到精神世界的探索中来,有可能让人再一次重视关于精神、关于文明的探讨。
这似乎有点见水是水,见水不是水,见水还是水的感觉,最后一个水,是阅尽人间繁华、变得通透清澈的水。
我把公众号定义为小众类型,试图把功利化的考试与职场和纯粹化的人文与历史相结合,颇有点不自量力的感觉。本以为会很失败,但意外的是,获得了不少的支持与鼓励,也借此机会,向你们表示感谢。
当然,我觉得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不如担心下自己吧,在这样一个知识迅速更新迭代的社会,今天不努力,明天被单位淘汰;今天不学习,明天被专业抛弃。
写在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