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NET G1转移病例预后和随访

直肠NET G1

转移病例

Rectum NET G1 Metastatic cases

2021-6-22

【摘要】

■60多岁男性患者,内镜检查直肠下部见一中心部凹陷的黏膜下肿物,直径13mm,诊断病变深度cT1。盆腔MRI时侧方疑有10mm肿大淋巴结,行超低位前方切除并淋巴结清除术。术后诊断NET G1 PT1,深部淋巴结和静脉浸润阳性,1处侧旁淋巴结阳性。18个月后 FDG-PET检查见肺部浓聚影,根据肺CT和支气管镜下吸引细胞诊断结果,确定为双侧肺转移。转归:保守治疗3年,随访中。NET G1远处转移少见,考虑与初次诊断时肿瘤的大小、深度、同时性转移等病情有较大关系。

【前言】

■大肠的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以往一般称为类癌。类癌如果按脏器划分主要分布在肺、胰腺、消化道,2010年 WHO修订分类将消化道NET与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区分开,根据增殖活性分期为G1和G2。日本在2013年制定了胰腺·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瘤(NET)诊疗指南第一版,但是由于消化道NET中G2期发生率很低,所以单凭分期来评价NET的恶性程度还不够充分,临床意义也不确切。并且,说到分期,对完整切除的肿瘤标本和对活检组织标本所做的判定也有差别,所以也要注意到病理诊断方法的不同。本文病例是根据手术取出的标本进行详细病理学检查做出NET G1诊断,依据清除的侧方淋巴结证明发生了转移。NET G1转移复发病例少见,本例于术后18个月出现双肺远隔脏器转移。本文将对作者所在医院的8例NET G1 转移病例一同展开讨论。

【病例】

患者:60多岁,男性。
主诉:便隐血检查阳性,无症状
现病史:由于上述主诉,以体检为目的2次在他院接受肠镜检查,发现大肠多发息肉和直肠下部黏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MT),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介绍到作者所在医院。
既往史:肺气肿
家族史:父亲胃癌
查体:心音和呼吸音未闻及异常,腹部平软。
血液及生化所见:首次就诊时未见异常,
肿瘤标志物CEA(1.2ng/ml) 和
CA19-9(21.2U/ml)均无异常。
内镜检查  直肠下部距肛门外缘4cm(距齿状线2cm)见一边缘陡峭、质地硬的黏膜下肿物,色调微黄。反转观察可以确认和齿状线的位置关系。(图1 初次就诊时内镜图像:图1a常规镜下观察[反转图像])。

撒布色素靛胭脂放大观察,病变表面黏膜正常,顶部可见中心凹陷(图1b靛胭脂染色后放大图像)。主要为I-OPEN型pit pattern。

常规内镜下用测量尺测量大小14mm(2mm/1格)(图1c内镜下用测量尺测量大小)。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下测量大小13mm。EUS所见为主体位于第3层、边界清楚的低回声肿物,第4层结构完整,诊断深度为cT1(图1d EUS下测量病变大小)。

 首次诊断和治疗  根据活检组织诊断NET腹部增强CT、肺CT和胸部X线检查及腹部超声检查未见其他脏器转移。但是,盆腔MRI检查提示左前方见肿大的淋巴结(约10mm)。临床诊断原发病灶13mm(11mm以上)、cT1,但是由于影像检查怀疑有淋巴结转移,初次治疗做了超低位前方切除术(very low anterior resection, VLAR)并行淋巴结清除。影像提示的侧方淋巴结有1处阳性,其余19个清除的淋巴结(D3廓清)均为阴性。初次诊断为NET G1,T1,N1,M0(Stage Ⅲ)。

 病理组织学诊断   肿瘤细胞主体呈巢状或带状结构排列。可明显见到肿瘤在深部呈条索样浸润在间质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yp和CgA阳性。术前EUS图像和切除病灶放大图像一致,肿瘤达黏膜下层深部(接近肌层),肿瘤深部的间质部分也显示出不均匀的回声(图2 切除的原发病灶病理图像:a~d)。

肿瘤深部黏膜下层内见淋巴管浸润(图2e)。

50个高倍视野中核分裂象不到2个,并且,Ki-67(MIB1)增殖指数在hotspots(核阳性率最高的区域)≤2%,诊断为NET G1(图3切除标本的Ki-67 (MIB1) 染色的 hot spots)。

 盆腔MRI检查  术前盆腔MRI在弥散条件下,T1加权像时左侧可疑见约10mm肿大淋巴结(图4 术前盆腔MRI显示左侧淋巴结转移)

图4a弥散 MR(diffusion-MRI)影像、

图4b盆腔MRI(T1)影像中,在相当于 (a) 的红框部位,如箭头所示见可疑肿大淋巴结

术中摘除同部位淋巴结(No.283)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定为NET转移(图4c术中摘除的速冻组织标本)。

 治疗经过  初次治疗6个月后行FDG-PET(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未见明确的显示转移的浓聚影像。然而1年后(治疗18个月后)全身FDG-PET/CT出现了右肺上叶浓聚影像。

图为FDG-PET(全身)追踪随访。向右肺上叶浓聚(红色箭头:a术后6个月;b术后18个月;c术后38个月。

追加肺CT检查,右肺上叶见11mmx9mm实性结节,可疑NET转移。此后追踪右肺上叶结节影的转移变化如下图所示。

肺CT对右肺结节的追踪随访(红色箭头):

术前;

术后18个月

术后32个月。

同时,在左肺下叶与原来诊断肺气肿条索样影相重叠部位见24mmx16mm结节,为除外原发性肺癌,行支气管镜下吸引法脱落细胞检查,细胞病理诊断可见散在的类癌细胞团,诊断直肠 NET双侧肺转移

肺转移的确认:FDG-PET/CT显示左肺的浓聚;

肺CT见左肺结节影;

支气管镜下吸引法取样细胞病理诊断

开始采用奥曲太肌注治疗,后来由于出现腹泻症状停用,改为放射治疗(60Gy)。但肺转移灶有增大趋势,后来以保守治疗为主,现在是首次治疗后38个月,随访观察中。随访中未见局部再发及肝转移等表现。

【讨论】

关于直肠NET的淋巴结转移率,据报道肿瘤直径10mm 以上时转移率高达20%。据作者所在医院2009年进行的独家数据229例的追踪性研究显示,10mm 以下和11mm 以上病灶的淋巴结转移率有统计学差异,原发灶10~20mm者转移率高达54.5%。并且,对肿瘤直径、中心部凹陷和脉管浸润(特殊免疫组化染色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和脉管浸润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当时还没有统一的依据Ki-67(MIB1)增殖指数进行分期的诊断方法,所以没有将其作为转移预测因素设计到其中进行分析研究。而在2006年,作者对所在医院切除的74例病变进行了Ki-67阳性细胞数和肿瘤直径与病理组织学相关性的研究。考虑到病理医生间的差别,参照活检时取3个部位标本进行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我们设计了Ki-67(MIB1)和细胞角蛋白AE/AE3二重染色。对切除的标本在3个视野的 hot spots 检测了 Ki-67 阳性细胞数。将10mm以下和 11mm 以上病变分别统计,结果显示NET的Ki-67阳性细胞计数和肿瘤直径大小有较大的相关倾向。

Ki-67阳性细胞数与肿瘤直径的关系(检索癌症研有明病院2001-2005年74例病变结果)*:高倍放大视野下3个hot spots视野的细胞数

也就是说,直肠NET肿瘤直径可能与肿瘤分期具有同等的临床意义。另外,关于深度诊断,由于直肠 NET在早期就占据黏膜下层增殖,大多与肿瘤体积(volume)有关向深部进展。肿瘤向肌层的浸润不仅关乎淋巴结转移,也是与远处转移相关的重要因素。

对于cT1期的NET G1病变,一般很少做外科手术切除并清扫淋巴结,作者所在医院对初次诊断时肿瘤直径11mm以上,或者由于局部切除后脉管浸润阳性者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8例(5%,同时期G1病例174例) 见所属淋巴结转移(表1)。

全部是用切除的原发病灶标本根据hot spots判定,对于初次在他院治疗的病例,我们借回原发病灶标本进行再次判定。淋巴结转移阳性的NETG1病例肿瘤直径平均11mm(5~15mm),除2例以外直径都超过10mm。7例脉管浸润(ly或v)阳性。远隔转移情况,除本例以外只有1例15mm的pT2病例在初次就诊时就确定有肝转移。随访观察中出现远隔转移的只有本文1例。我们认为,关于异时性再发或远隔转移,即使对于NET G1病变,也与初次诊断时肿瘤直径,病变深度,同时性转移等疾病分期相关的因素有较大关系。

远处脏器转移的好发部位绝大多数在肝脏,Sogas报道淋巴结转移60.3%,肝脏58%,其次为骨骼9.4%,肺转移少见。本例判定的肺部肿瘤也不能完全排除肺类癌,但是肺部多灶性类癌未见有过报道,我们根据直肠NET切除后在随访中出现的两肺病灶,诊断为肺转移。

【总结】

本文报告了1例NETG1肺转移的少见病例,肿瘤直径13mm,伴中心部凹陷,脉管浸润也呈阳性,浸润深度pT1,伴侧方淋巴结转移我们认为这是1例在初次诊断时就有较高转移风险因素的病例。

【参考文献】

【本文原著者】

千野晶子、齐藤彰一、高松学、上野雅资、田颜夫佑树、井出大资、为我井芳郎、五十岚正广、河内洋、山本智理子。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原著者及出版方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