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瘦子九个贫,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后半句才经典!蕴含满满智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流传下来了很多经典,其中就有很多俗语,其中蕴含了古人的智慧。
今天我跟大家说的就是这个俗语: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
这句俗语通过字面意思,说的是在十个瘦小的人里面,就会有九个人是贫穷的,那么剩下那个不贫穷的,他一定会很有精神,或者说他会很有活力,能把一些事情和工作办得好。
那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尤其是在古代,一直都是农业社会的阶段,大部分人都是靠务农生活,对于农民来说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这样重复着,可能一辈子都跟着土地过了,靠天吃饭来获得一点儿收入,他们的一亩三分田的出产量并不是很高,而且还会受灾。但其实劳动力这么大,能得到的食物却在少数。
因此古人的体质都是偏瘦的,可是再瘦也得劳作,不然就活不下去。如此,十有八九都是贫穷的瘦子,所以才有了十个瘦子九个贫的说法。那为什么下半句会说"一个不贫有精神"呢?
例如古代的一些地主阶级,他们游手好闲,终日吃喝玩乐,自然不会瘦,反而会因为摄入过多营养,又没有得到充足锻炼而变得富态。
排除上述原因,"一个不贫有精神"就是天生就是瘦小体格的人了。他们由于体格较小,身体负担也会比较小,所以精力会十分充沛,办起事情来会很有干劲。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不贫有精神"的含义,总结得还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对于现在来说,大多数人,胖的原因在于懒,在于明明知道瘦身的方法,却无法坚持。
其实我们是能控制自己的身材的,只不过是自己不愿意而已,等到哪天,我们真的觉得肥胖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甚至是已经危害到身体健康的时候,自然就有毅力和决心减肥了。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现代人不像从前的人那般体格瘦弱,要从外形上判断一个人是否贫穷,已经是不可能了。也就是说"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已经是过时了。不过时代在变,这句俗语的过时,也是意味着国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更好了。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以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其实这些俗语看似很平常,但是却在侧面反映了人性
如果把鸡比作人的话,在一个人即将做出成绩的时候却不停反对他的话,那他的成就自然也会越来越低。
如果把狗比作是一个人的话,也是如此,如果对一个人太好,它也因此也会觉得所有人都对他好,你对他付出的一切也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人性,在官场、生活、职场里面混的开的人,都是能很好地把握人性的人!
他们知道每个人的缺点是什么,软肋是什么,所以一个有能力的人,一定是会根据人性来做出最适合的选择的人。
比如说曾国藩
曾国藩从一个脑子笨、脾气差的乡下泥腿子,成长到了晚清四大名臣、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地步。
而曾国藩能有后来的成就,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靠的是他背后的男人——冯梦龙。
说起冯梦龙,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作品《三言二拍》,但是他最出名的,却是这本让影响了曾国藩一生的书籍《智囊全集》。
曾国藩白天时候在朝堂,一到晚上,就会拿出这本《智囊全集》捧读,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方面的智慧。
这本书让曾国藩倒背如流,让纪晓岚也日夜捧读,当时的康熙乾隆还把这本书列为大臣要看的书籍,并且严禁传到民间,足以看出这本书在上位者眼中的地位。
时至今日也是如此,王健林就把这本书推到了万达董事会的面前,以便管理者们了解先贤的智慧、计谋以及谋略。
从古到今都不缺“人精”,如果把人精的智慧故事都总结下来的话,就不愁不成功,而这本《智囊全集》,就记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历代的智慧故事,也就是所谓的“人精”的最出名的例子,这样的例子有1200多个,也难怪这本书号称是“小资治通鉴”呢。
有人说此书“学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趋吉避害”,都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故事,读起来生动有趣,主要是能增长智慧!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本好书所带来的好处,绝对不是简单的增长知识,更能增加我们的眼界、格局还有处世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