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短篇作品赏读:新美南吉《去年的树》
欢迎来到
永无岛
一颗树,一只小鸟。
它们在新美南吉的笔下被赋予了微毫却如火苗般明亮纯真的心。
本期赏读让我们再次走进新美南吉的童话,来看一看它们的故事。
#去年的树#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飞到南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
春天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来找她的好朋友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以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赏读#
01
刘玫妤
初见此文,有些惊讶。这篇童话的篇幅很小,五百字少一字而已。我在想,这么短的篇幅,能写些什么?新美南吉给了我答复。
“去年”的树。我被“去年”这两个字吸引,读完文章后,又更加为“去年”而痛惜。树在文中,像一位从青年到老年的战士。他默默忍受着人类对他所做的一切,最后烧成了灰点燃火光,燃烧了最后一丝能量。他仿佛变得有血有肉,在作者近乎直白的简述中,在每一处屠宰场,被残忍切分着。让人不得不意识到——人类的行为,是否已经影响了自然的生活?
鸟儿在其中起到了一个主动叙述者的作用,它像一位歌唱者,将树的一生从它的喉间透露出来。当它听到树被砍倒、拉去山谷、卖成火柴时,作者隐藏了鸟儿的情绪。但是在最后鸟儿听到树在火光里的时候,它“睁大了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结尾特意将鸟儿的感情态度单独呈现出来,两次“看了一会儿”,虽然没有很明显的感情,但是也可以看出鸟儿与树的友情。鸟儿在看什么呢?是在感叹树的不幸,还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忧。沉默给文章带来想象的张力。
文章简洁易懂,却寓意深刻。篇幅短小,却张力十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跃然纸上。
02
李明洋
故事很短,内容也很简单,读完却让人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树化为火柴,火柴烧完了,灯还亮着,灯火听着去年的歌。这样的生命过得平淡而又热烈。
这篇文章故事构思十分精巧。首先从标题看,“去年”暗示了树的生命形态变化。从鸟儿与树许下承诺,鸟儿的寻找,到鸟儿送给树最后的歌声。我们跟随鸟儿的视角见证了树的陪伴与离开。文章没有对树、鸟儿、歌声进行详细刻画,但这样的语言风格让故事的节奏变得紧凑而连贯,也让树与鸟的形象泛化,具有更多的象征性与代表性。同时这篇文章作为翻译后作品,它的语言质朴但没有艰涩感。
鸟儿与树有一种强烈的牵绊与依恋,这让最后不告而别的告别显得有些伤感。树的突然离开,树燃烧自己点燃的生命火种,鸟儿来不及面对面的告别,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世间有很多告别来得很突然。很多时候人们只能对着所爱、所崇敬之人留下的星火,倾诉自己的悲伤、依恋,无论怎么“睁大眼睛“去看、去分辨、去记住,最后依然要带着不舍离开。但是,或许也可以在悲伤的同时有一点希望,就像作者本人所期望的“被认同的幸福”、“第二次生命”,树点燃的火焰依然在熊熊燃烧,时间证明了它的存在和温热。
03
蒋可遥
短小的篇幅,简单的语言,甚至没有过多的描写。这样看似平静、不带任何情感的叙述,却给人带来别样的温情的感觉。整个故事是流畅的、自然的,没有拖沓,而小鸟对树的执着也就因此得以体现。小鸟寻找树,是为了履行约定,整个过程是看不到其犹豫的。知道树不再是树,小鸟一直持不伤心不纠结的接受态度,这种态度让流逝的一切看上去好像从未改变。也许树仍是树,它仍在发挥价值,只是从荫蔽变成了发光发热。这是真正的友谊吧。不纠结外在,而直触灵魂。
故事看起来一直在“往下走”,但却并没有让人感受到绝望或者哀伤之类,而是让人感觉到某种欣慰。这样的设置在让人产生心里落差的同时,也让人明白,没有绝对完满的事物,当面对变化万端的世界,我们永恒的态度才是最坚定的存在。
04
吴璐瑶
儿时看过的绘本再回过头来品读,依然有它的魅力。幼时可能会觉得惋惜,可能会对树的命运感到悲伤,对树与鸟儿的情谊感到动容。而现在看来,一年之后的赴约,纵使对方不再是最初的模样,即使时过境迁,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鸟儿对树的美好真挚感情,其实是没有遗憾的。鸟儿把对树的情感都表达尽兴了,也就满足了。有时候童话的情谊就是这样,“一期一会”也好,不必长相厮守,永远陪伴。很洒脱,也很单纯。
在语言的表达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留白,只有简单几句对话的勾勒,让读者不由得去想:鸟儿的心情会怎样?它在寻找的途中是否经历了许多困难?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而我们面对结局,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05
田晨晨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一只鸟,也都曾经和什么人或者什么楼、什么树约定说:明年我们还要再见面,一起如何如何再续前缘。但总有些分别就变成了诀别,等到来年,只见物是人非。这个故事讨论的是一个很抽象的命题——世事难料,世间总有一些事难被人力所控制,尽管我们抗争过、追寻过,最后也不得不转身离去,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生活?我读出的答案是:无论我们是不是会对此外耿耿于怀,我们都只能像这只鸟一般,停下来,看看明明灭灭的烛火,随后情愿或者不情愿地接受残酷的现实,转身离开,继续过接下来的日子。
故事的结尾,这只鸟看着烛火时会作何感想?是悲戚,还是释然,是情愿,还是不情愿,作者没讲,留给我们去猜测。这样结尾的魅力就在于:当我们猜出了鸟的思绪,也就想明白了我们该如何对待离别和意外。
06
刘柠
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也天天听着鸟儿唱——鸟儿和树一起度过了大量的时间,他们在相互依偎,成为彼此的慰藉,彼此之间建立起了很深的联系,甚至早已习惯了对方的陪伴。因此,当分别来临时,树第一时间对鸟儿进行约定,鸟儿也笃定地答应了,浓浓的友谊如纽带一般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使得他们虽然相离,却紧紧相依。 即使树林中有成百上千的树,有成百上千的鸟儿,在树的眼中只有这只鸟儿是重要的,在鸟儿的眼中亦只有这棵树是重要的,因此,他们尽管没有名字,也因着对方的爱和给对方的爱获得了不被忽略、不被遗忘的可能性。
可到了第二年,鸟儿却找不到树了。在故事结尾处,鸟儿辗转来到灯火前,唱起'去年唱过的歌'。这时,鸟儿终于真切地意识到,和她相互陪伴的树留在了去年,成了'去年的树',这一首'去年的歌',不仅是鸟儿去年约定的兑现,更是她对自我情感的倾吐,是她与树的深沉告别。
07
安琪
新美南吉的作品就像一首纯诗,它简单、柔和,而又不失温暖、单纯。
作者抓住“树”状态的变化:树的整体——运到山谷——切成木条制作火柴——成为燃烧将尽的火柴。最后连树木的躯体——火柴棒。鸟一路追踪,最后找到火柴产生的火焰。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甚至“面目全非”,它的躯体慢慢消逝。在小鸟的心目中,火焰仿佛是树木的精魂。它守护着树木的精魂,唱起约定的歌。直到火焰熄灭,树木的生命真正逝去,它才飞向远方。
如果说,树在被砍倒的时刻已经死去了,那小鸟对它的追随显得更加悲伤和震撼。小鸟就算知道树木已经死去,却依旧去追随树木,遵守去年冬天的约定。收获树木在世上唯一的足迹——火焰,直到火焰消失。
在读《去年的树》时,我联想到新美南吉的另一篇作品:《跟在后面的蝴蝶》。蝴蝶追随着飞往天际的气球,最终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蝴蝶和气球之间的友情,好像小鸟和树木间的友情,是单纯的,是执着的。
新美南吉常常在从小小的事物里,体会出最细腻而真实的感情。无论是“蝴蝶”、“气球”还是“小鸟”、“树木”,它们都是简单的元素,但是作家能够把握这些元素的特征,把它们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细微的观察、巧妙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情感、独特的风格,使得新美南吉的作品真正能“把在草地上戏耍的小孩子和坐在壁炉前取暖的老奶奶都吸引过来。”
08
徐思缘
这篇作品的篇幅非常的简练短小,几乎一点闲笔也无,以一种客观理性、冷静克制的笔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绘了这个故事。鸟儿与树分开之前约定来年再见,鸟儿会给树唱歌、树听鸟儿唱歌,鸟儿回来之时却已物是人非故人不再——树木被砍伐、被机器切割、被做成火柴、被卖掉被点燃以续上灯火。这样看下来,这似乎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但读者阅读的时候却未必会感到悲伤,因为其实全篇没有任何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直白地抒发了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的情绪,哪怕这个故事大半是站在鸟儿的视角书写;就好像始终隔着一层,作者只是在不带私人感情地讲一个故事陈述一个事实,只负责陈述事实而不负责给出情绪,于是怎样理解就全成了读者自己的事情:鸟儿对“去年的树”的结局或许会觉得悲伤也或许不会,对失去这一个朋友或许会觉得怅然惋惜懊悔也或许不会,对着灯火唱歌之时或许会觉得平静释然也或许不会……作者不进行任何干预,在细致描绘的同时,又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和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样情绪上的留白,这样干净漂亮没有丝毫冗余的描绘画面的方式,其实很值得细细琢磨和学习——未必每一个人都会喜欢这样叙述的方式,但又未尝不值得一试。
09
任柯颐
不是第一次读《去年的树》了,看到结尾还是会被一种浅淡又厚重的悲伤包裹。浅淡是因为作者的语言极其简练平白,“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厚重是因为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她在想什么?她还会飞回来吗?她以后还会和树交朋友吗?作者留下了太多可以填补的空白,使得结尾犹如千钧之重,令人一时回味不过来。不禁想起了欧·亨利的小说,其结尾以出乎意料闻名,也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惊诧感,但他的风格和本文有所不同,前者是豁然开朗,后者则仿佛从迷宫出来,又进了一座迷宫,余味悠长。重读文章,面对好友的不告而别,鸟儿为着诺言和情谊不住奔走寻觅,但是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然而最后找到的仅仅只是朋友生命最后的一束光而已。面对巨大的绝望,鸟儿的应对可谓体面,她仍履行了“唱一首歌”的诺言,以注目礼告别朋友和那段情谊,然后果断地离去。这些举动展现她对生命、生活的尊重,以及敢于直面挫败与绝望的勇气。都说英国人最绅士,我想鸟儿的这种举动,也能算是一种英式绅士的行为吧。
10
吴陈颖
《去年的树》沿袭了日本儿童文学的一大传统,即“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秋刀鱼》的故事从烤熟的秋刀鱼端上餐盘开始,《萤火虫》是男孩对已故妹妹的回忆。当死神降临时,主人并不屈服,公然反抗命运,试图超越生死去弥补自己或所爱之人生时的遗憾——未完成的梦想、未兑现的承诺、未续满的情谊,但是生死的鸿沟终究不可跨越,所以,悲剧结尾已成既定事实,读来才让人感到悲怆。这也是为什么《去年的树》看似平静的叙事下暗流涌动的原因。鸟的对承诺的恪守,对情谊的珍重,显得那么坚定不移且感人肺腑。
11
陈依钒
这篇作品有着淡淡的悲剧色彩,却并非悲剧。它描绘的不仅仅是鸟与树之间真挚的友情,也在刻画死亡这一主题。树被伐木人砍倒,在工厂里被机器切成细条、做成火柴,火柴被用来点亮灯盏。这展现了树木的死亡过程。但死亡并没有让人感觉悲痛。因为作者在描写树的死亡过程的同时展现了树的好朋友鸟儿对树的执着寻找,并且鸟儿最终履行了承诺,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歌颂曾经相依相伴的美好。鸟儿的追寻与歌唱化解了树的死亡给人们带来的悲哀。故事悲剧色彩的背后蕴含着一种对抗人生无常的力量,也消解了死亡这一主题的残酷与忧伤,重新回归儿童文学的美好。作品隐晦地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告诉孩子要努力地用最纯粹的爱对抗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虚无。
12
王潇宇
这是一篇伤感的故事,因为树“死亡”了。在故事里,树被砍伐了,依然是树;被切成细条,做成火柴,这还可以说是树。直到“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名为“树”的物理属性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火,只剩下温度,只剩下光。
这一簇火意味着树的灵魂。鸟儿依照去年的约定来了,给树唱了一首告别之歌。这篇故事也就讲了这样一个死亡和告别的故事,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我们既像树也像鸟儿,像树是因为我们要去认识朋友,去遇见要遇见的人,去爱,去哭泣,有时会累也有时会休息,有时开心大笑。我们像鸟儿,是因为约定是人类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告别也是。其实这样一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就是要和自己和解,树完成了他的一生,变成了带来光和热的火;鸟儿完成了约定和告别,它明白生和死不过是一体两面,所以并不悲伤难过,这是它的和解。
#老师说#
汤汤
正是这样的平静和平淡,酝酿了极大的艺术张力,如同深海里巨大的漩涡,给人惊心动魄的情感体验和冲击力,又如一颗极小的原子弹,在读者的心里轰然爆炸,让你的内心经历震撼和涤荡。多少人生滋味,多少唏嘘感慨!
编辑:金越阳 王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