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数字城市的基础设施?
近些年有好多位朋友去了不同的地产公司,最近好几位联系我说有些迷茫,认为需要调整一下行业,有的甚至希望被国有平台公司并购。当然没有传统的行业,只有传统经营形态与商业模式。当前及未来的建筑业与地产业走向何方,取决于对中国新一轮城市化的基本判断。
一是中国的城市化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说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是 21 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约在60%,普遍认为到2030年在75%。现在我们参保人数是9.9亿,还有好多人口并没有参保,或者很多是低水平参保,也就是还有很大城镇化空间。即使都还处于“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一般认识上,在大的增量需求上依然存在就到的空间。
一是中国的城市格局。第一世界城市是高净值的,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GDP过万亿,现在是23个,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代表。到2030年,万亿城市俱乐部怎么也有35个到40个之间,这40个城市基本上占据中国整个GDP的50%以上。第二世界城市人均1万美元、GDP在 3000亿到1万这之间,可以高质量带动高速度。第三类是城市经济规模3000亿以下的、人均在1万美景以下的,有的维持发展、有的限制发展、有的野蛮生长。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与级差地租,决定不同的进入模式、成本结构、投资强度以及收益等。
一是中国的再城市化。新一轮城市化不仅仅是都市群、城市群的跨区域一体化,更重要的是再城市化。以往的城市化,大部分是钢筋架+混泥土代表了城市发展形态,然后将农村人口变成街道人口,但现代的城市建筑形态并没有现代生产方式、现代都市生活、现代治理相结合。未来谁能重新定义行业未来,就需要将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形态与治理方式有机结合。
一是中国的数字城市。如今城市经营发展的机制变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机制就是数字孪生。这并不是说互联网+建筑和房地产,而是借助数字孪生的机制去再造这个行业。在以往的世界里,大家都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存在矛盾,一个城市人口多了受不了。但在如今的条件下,人口增加一倍,对于GDP带动可不是一倍的增长,尤其是在数字孪生基础上,它能放大的作用更大。一个城市很多时候60%以上的建筑面积都和人的生活、居住有关,无论是商业地产、产业地产、住宅一旦成为智能硬件,就能为整个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一是未来的社区形态。如今浙江已经开始搞未来社区,未来社区面向未来,更加注重场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现在不是建筑面积总量多了,而是低水平的、过时的太多了。无论对于城市更新还是对于未来社区,都有较大的空间。尽管我们现在无效建筑面积很多,人均的弹性太大,但依然存在很大的一个设施空间,所以并非建筑、地产行业不行了,只不过要着眼未来走出建筑和地产。只有着眼“未来感”,才能重新定义行业的形态和运作模式。而建筑业、房地产只有走出“钢筋+混凝土”,还成为数字城市的基础设施才更有价值。
现在很多开发商、建筑商、地产商、运营商等,大量的项目还是和政府在合作,城市的开发建设核心是做好几个功能的耦合。杭州最早讲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相结合,后来把经济发展模式打开,核心围绕城市功能、产业功能、开放功能和科技功能在空间上有机结合。只有更好地把握城市经营开发建设演进规律,才能更好地和政府合作,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3.0的城市经营开发建设模式。这个阶段叫“科产城融合”,促进城市功能、产业功能、创新功能在空间上的耦合,将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有机结合。最典型的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个人所得税成为主要的税种,就是创新的功能来体现。当然科技元素不光是创新功能,如何用科技去赋能地产的建筑,然后引入金融投入,那么人口自然也就跟着进来了,实现从创新驱动统筹财富驱动。
作者:
徐苏涛: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合伙人、副总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