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妈妈”到“妈”,虽一字之差,但背后的原因你知道多少?

孩子大多生性活跃,就像一只热闹的小鸟,唧唧喳喳地闹个不停,不管大事小情事无巨细,都会给妈妈做全面汇报,有时候吵得妈妈不厌其烦,盼望他能尽快的长大,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
然而,在某一个特定时刻,孩子会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不再跟在妈妈的身后,就连称呼也比以前更为简单,仿佛与妈妈之间渐渐地生疏起来。
前些天,闺蜜非常着急地找到李丽,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原来,她有一个女儿,今年刚满12岁,以前经常粘着自己问这问那,时刻也不愿离开,就像一个小尾巴,尽管有些烦人,也让人萌生爱意。
自从上小学6年级以后,女儿发生较大的变化,她会静静地坐在房间里看书,时不时地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或者悄悄地与同学打电话,不愿再与妈妈述说学校里发生的故事。
即便有事要告诉她,也会直接地叫一声“妈”,就像一个小大人似的,这让闺蜜感到十分困惑。
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李丽对闺蜜说:“恭喜,你的宝贝女儿长大了”。
闺蜜有些茫然:“从妈妈到妈,一字之差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直到听了李丽的解释,这才如释重负。
对孩子突然长大,虽然有些不甘心,但这毕竟是孩子的成长规律,谁也不能改变。

孩子在什么时候,对妈妈的称呼会发生改变呢?

上幼儿园以后
孩子出生后,一般都是在家里,由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陪着长大。到了幼儿园接触到更多的孩子,会逐渐有好朋友,甚至还有自己的秘密,“孩子气”会慢慢减少,回家以后对妈妈的称呼就会改变,很少再像小时候一样叫重叠词。
上小学和初中以后
孩子上小学以后,尤其是小学上高年级和初中的时候,随着心理的发育,有了面子观念,大多不会再叫妈妈,这样显得太“奶气”,会被同学们笑话,自己也感觉不好意思。
因此,会和别的同学一样,简单明了地称呼一个字。
尤其是上初中的孩子,可能经常住校,回家以后,也就直接喊“妈”,而不再叫“妈妈”了。
上高中以后
到了高中阶段,孩子接受到很多的人和事,眼见更为开阔。
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而且也逐步地成熟,非常忌讳他人说自己年龄小,这意味着不懂事和独立,所以经常表现出大人的样子,不愿事事征求妈妈的意见,因此,对妈妈不会再叫两个字。

孩子称呼的改变,其背后预示着什么?

孩子的安全感增强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开始害怕黑暗和孤独。他们对年龄在3-12岁之间的176名儿童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害怕黑暗的儿童高达73.3%,这种现象被称为“泛灵心理”。
这是由于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在内心产生的一种特别的现象,他们把事物视作一种有生命存在的想象,从而产生恐惧感。
为缓解这种感觉,就会把感情寄托在一些人和物上,这既是紧张和焦虑的感受,更是一种依赖心理,如果内心没有这类感受,就会直接地进行表达。因此,从“妈妈”到“妈”,不只是字数的减少,而是内心有安全感的体现。
孩子已经长大
其实,这一字之差的变化,预示着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日益减少,他们渴望独立,开始长大成人,将开启人生的新征程,因而会从称呼的变化开始。
从此以后,他们会有自己的朋友、工作和事业,还会恋爱和结婚,组建新的家庭。他们离开妈妈的怀抱后,将学会独立自主,懂得与同事和家人友好地相处,更加努力地工作,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孩子已经长大,不管妈妈有多么的不舍和难过,自己都得放手,不管今后的岁月是平坦还是曲折,让他们在大海中尽情地遨游,才能得到锻炼和成长。
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终将离开妈妈。在有限的日子里,妈妈应该怎样与孩子相处呢?
多陪伴孩子,让他有安全感
陪伴看似高大上,事实上也很简单。它并不需要专门的时间,也不需要做很多的事。
既可以是起床时的一声问好,也可以是出门前的一个拥抱,甚至是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知道妈妈的爱意,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安全感,让他知道妈妈永远在他身边,就会有底气去迎接挑战。
重视孩子的需求,送上真诚的祝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需要,这让他从内心感到满足。妈妈可在孩子的生日,或者毕业典礼和同学聚会等重要的时间和场合,给孩子一份特别的祝福,使他感到被重视和珍爱,这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
父母可以多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从而了解一些新鲜事物,这既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缓解他内心的焦虑情绪,还能刺激他的探索欲望,有助于与人进行互动,建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对孩子来说,妈妈给予的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从咿呀学语,到喊出第一句“妈妈”,然后再到“妈”这样的过程,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让他从依赖走向独立,从稚嫩走向成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