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气森林自建工厂停不下来?

618热战正酣之际,元气森林有一个与大促看似无关的大动作:在四川省都江堰市投资10亿元落地饮料生产基地及西部研发、销售结算总部等,这一工厂全部投产后,年总产能预计将超过100亿元。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其简称“灌”,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拥有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的都江堰正在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元气森林饮料生产基地项目无疑很合适其发展需要。

对于元气森林来说,在都江堰市投建西南饮料生产基地,则可扩大区域产能、降低物流费用,更好地服务西南市场的用户。未来西南地区消费者喝到的元气森林产品很可能来自这一工厂。

另外一个亮点是,元气森林在都江堰市的“森林工厂”定位是工旅融合生产基地,即工业与旅游融合。都江堰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都江堰、青城山等风景名胜。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都江堰市提出到2025年,要成为成都的旅游消费中心和成渝“双城圈”的旅游枢纽,越来越多的游客正在涌入都江堰市,元气森林的“森林工厂”建成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打卡地。当然,很多饮料食品行业都在探索工旅融合,人工打造旅游目的地,这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算上都江堰,元气森林的“森林工厂”已落地五座:安徽滁州、广东肇庆、天津西青、湖北咸宁和四川都江堰等5家自有工厂,形成华东、华南、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的布局,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川蜀、两湖中南等重点市场。这种超大规模工厂覆盖超级城市群的模式,也是元气森林在传统饮料企业“一省一厂”模式基础上的升级。

只花了一年时间,元气森林就完成了五大“森林工厂”布局,且建厂到投产的周期大幅缩短,传统饮料行业10亿元投资体量工厂,从投资到投产平均要用两年,元气森林只需要5个月不到,体现出互联网的速度。

元气森林是一家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品牌,主要体现在产品、营销、渠道与组织等维度上,这些应该说是很多新生态品牌的共性,近年来涌现的国货品牌或多或少都有强调类似思维。不过,从大手笔投资自建工厂来看,元气森林又一点都不“互联网”。

在罗超频道看来,加大力度投资自建工厂,对元气森林来说不只是“谁来造”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造”的问题。不断落子的“森林工厂”,反映出元气森林的智能制造野望。

元气森林为何越做越重?

元气森林的成长故事很多人都听过:抓住年轻一代“好喝”“健康”与“颜值高”的饮品需求,以“无糖气泡水”这一切口突破国际品牌把持多年的饮品市场。2015年成立研发中心,2018年推出气泡水产品,随后一骑绝尘,2020年业绩同比增长约270%,全年销售额达30亿元,气泡水的销量占比超过70%,2019年与2020年“618”活动期间元气森林取得天猫饮品类销量第一的成绩。

只用几年时间就超越了传统老牌,很多人看到元气森林抓住年轻人的营销能力,有人将其打法归结到“互联网模式”。

然而按照互联网思维“鼻祖”雷军的说法,互联网派玩家不应该做制造。

宏碁创办人施振荣在1992年提出了名为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即在整个IT产业上中下游,愈接近曲线上扬的两端,即左侧的零组件、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延展,以及右端的品牌行销与服务等,所能够创造出来的附加价值愈高,微笑曲线下沉的中间地带,代表组装制造等附加价值最低的领域。

很多企业只做“微笑曲线”的两端或者一端,比如小米就只做研发与销售,制造端则代工。“互联网思维”的大多数玩家都是如此,因为做制造意味着投入大、模式重、利润少、回报慢,这些均违背了互联网行业高增长、高利润、轻资产的原则。

元气森林则是两端与底端都做,真正做到全价值链打通,一体化闭环。代工不香吗?相当于“租赁产能”,不用太大的投入,没有太大的风险,事情会容易许多。为什么元气森林要自建工厂?

1、提升产能,强化品控。

代工模式下,企业供给能力取决于代工厂的产能,很容易出现产能瓶颈。

元气森林的“森林工厂”每一个投资都在10亿级,每一个都采取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选用行业先进的灌装技术,在生产、技术、安全、品控与管理等方面均保持国际品质,因此可以在降低成本、减少排放与保障品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此前,安徽滁州、广东肇庆、天津西青三座工厂投产后,一瓶元气森林从接到订单到零售终端的时间从14天压缩到7天,履约效率提升一倍,基本不会出现断供空窗期,这体现出效率的提升。至于成本,元气森林现在并未公布相关数据,但理论上来说,超大规模工厂的成本在智能制造技术加持下,可以不断降本、增效。

自建工厂更加可控,有利于品控。元气森林的“森林工厂”会在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设置多道全自动视觉监控设备,用AI技术来做产线管理、资源调拨、品控、分拣、统计等,比如在制作瓶子过程中,专门增加瓶口检测设备,对瓶口有损伤的产品在线直接剔除;再比如大量地“机器换人”,元气森林工厂的微生物控制级别达到行业最高标准——log6水平。

2、绿色制造,环境友好。

在国家提出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目标后,绿色制造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饮料食品行业的明星企业,元气森林高度重视绿色制造,其自建工厂均强调环保生产理念,在能源供应上采用光伏等可再生清洁能源,预计在2023年实现绿色能源规模高效使用,这很可能是发展绿色工业的都江堰市看中元气森林的原因之一。

自建工厂,可以更好地进行绿色制造的探索。

3、价值闭环,全链路创新。

有了自建工厂,可以给新品测试、工艺优化以及C2M定制提供更好的支持。

元气森林面向年轻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户多元、多变与挑剔,单一口味很容易腻,品牌一定要不断有新品去吸引他们的眼球,刺激他们的味蕾,挑逗他们的神经。

因此,元气森林的产品跟互联网企业一样快速创新,不断迭代。产品部门会利用大数据挖掘用户口味等需求,从产品倒逼研发,集中资源打造产品后,不断动态追踪消费者回馈,及时调整,并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及时、快速地投放新产品、新口味。

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在电商或者线下渠道,元气森林总是不断有新品出现。单单是2020年就推出了12种新口味的气泡水,口味创新速度快于行业。唐彬森在2020年经销商大会上则表示,元气森林还有95%的产品没有推出,2021年将是元气森林的“产品大年”。

更多的SKU,对制造会有更高的要求。不同SKU可能规划或预测的市场需求是截然不同的,不同的新品对工艺的要求也是大相径庭,SKU增长,制造端的复杂度不会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增长——传统老牌饮料可能一年才推几款新口味,甚至口味多年不变,只做少数经典款,就是因为SKU太多后,难以高效管理。

传统的代工模式已很难满足,更何况元气森林的很多产品工序都很复杂。因此元气森林只有自建工厂,而且要搭建足够灵活的弹性制造能力。灵活弹性的制造能力,不能只建更多工厂、用更多机器、用更多工人,更要靠技术,与市场端大数据高度适配,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

元气森林自建工厂,是在布局面向未来的智能制造,这回答了前面的“如何造”的问题。唐彬森说元气森林2021年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投入将是2020年的3倍,我想很大部分会投入智能制造。

制造的价值正在回归

去年双十一,元气森林超越了百年饮料企业,在很多人眼里,它在对标水饮巨头。在罗超频道看来,元气森林的打法更像是“饮料领域的科技企业”。

元气森林的打法,也不是单一环节的推陈出新,而是贯穿价值链全环节的创新,它的产品、研发、营销、渠道、制造等等都跟传统饮料企业截然不同,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元气模式”。人们看到了元气森林营销做得好、 产品定位准、创新能力强、渠道扩张快,这些是事实。但元气森林最近一年都在极力强化另一个能力,就是智能制造。

其实,我看到很多企业,都在重新审视“制造”的价值,重新评估“微笑曲线”的逻辑。

比如“中国质造”代表企业格力,更是从来都对自己强化制造的路线深信不疑。董明珠曾说,“很多人说格力所在的制造业是传统产业,在微笑曲线底部,而雷军所在的互联网产业是新型产业,在微笑曲线的两头。我想了半天,底部没有了还能笑吗?谁都不愿意吃亏,谁都不愿意在底部,没有底部上面(两头)还存在吗?”格力展现出极强的后劲,董明珠赢得了与雷军的赌局。

虽然看上去制造是苦活笨活累活,但在智能制造技术的支持下,制造正在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有必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盈利能力与创新能力。

元气森林对此想得很清楚,虽然已经有一些饮料企业意识到智能制造的价值并开始投入巨资改造原来的生产体系,但元气森林则是生于智造时代的企业,它的第一家工厂都是用智能制造思路建的,制造与产品、研发、营销、物流、渠道等环节实现了更深度的融合。智造能力,给元气森林提供更强的创新后盾,让其在品控、创新和C2M等新商业模式上更有想象空间。毫不夸张地说,智能制造能力正在成为元气森林护城河的一部分。

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浪潮奔涌,新生代成为消费中流砥柱,每个行业都有各种品牌在涌现。然而,很多品牌都是营销驱动,营销强、产品弱;渠道强、制造弱;市场强、研发弱。如果品牌只重视营销等“软实力”建设,而忽视制造、研发、产品等硬实力,终将只是昙花一现。

品牌很容易被短期内的高速增长冲昏头。当增长变得乏力时再补课往往来不及了。元气森林,显然不想也不会成为这样的品牌。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