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绝观论•道遍于草木分第二十三》

【原典】

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

 入理曰:“道无所不遍也。”

问曰:“道若遍者,何故人有罪、煞草木无罪。”

 答曰:“夫言罪不罪,皆是就情约事,非正道也。但为世人不达道理,妄立我身;煞即有心、心结于业,即云罪也。草木无情,本来合道,理无我故;煞者不计,即不论罪与非罪。夫无我合道者,视形如草木,被斫如树林。故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此皆合道,同证不生,了知幻化虚无,故即不论罪与非罪。”

 问曰:“若草木久来合道,经中何故不记草木成佛、偏记人也?”

 答曰:“非独记人,亦记草木。经云: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如,无二无差别。”

探玄】

第一段探玄

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入理曰:“道无所不遍也。”

这一问有价值,在形灵之中有没有道?在草木中有没有道?正确的知见是:“道无所不遍也。”

我们只要主动承认入理大善知识给予慈悲提点的法义:“ 道无所不遍”,就可超越见闻觉知之心,而当下建立正知正见。禅道无形,故无形无不形。禅道不知自己是禅道,是人类加上禅道名字之心灵认知之禅道。即:道非道,名字为道。大道无名,无名无不名。这就是唯识宗所教导的:“离言真性”,或者“离言法性”之义。得意忘言者,方可以论道谈禅也。

罗山一日问岩头:“和尚三十年前在洞山来,又不肯洞山是否?”头曰:“是。” 又问:“和尚岂不是承嗣德山,又不肯德山?”头曰:“是。”师曰:“不肯德山即且置,只如洞山有什么亏欠处?”头良久曰:“洞山好佛。只是无光。”师便礼拜。 

南岩胜颂曰:

一个铁额铜头。一人三头六臂。

二俱借人鼻孔。却与洞山出气。

卍庵颜禅师颂曰:

不肯宗师满大唐。罗山礼拜错商量。

洞山无佛人难措。惭愧岩头口放光。”

参!

第二段探玄

 一、问曰:“道若遍者,何故煞人有罪、煞草木无罪。”

凡夫之问,也有其意识心的局限性,总是用非此即彼来思考问题。问题出在外道心,关注现象,不知罪从何来。罪从心生,心生法生。杀人和杀草木,是现象上的差别。关键在于有罪无罪谁是造作者?谁是裁判员,即谁是决断人?

一切唯心造。圣人无心,故无挂碍有罪无罪。凡夫有心,故陷入两难之境,或有罪,或无罪。不论凡夫怎么心中搞对立知见,也都被大道包容,也还是道。大道含容一切,凡圣等一,有无俱摄。

 二、答曰:“夫言罪不罪,皆是就情约事,非正道也。

凡夫之人意识心所致,迷惑在罪不罪的事相上。就情约事,从情绪体出发,在感情、感觉、感受上面兜圈子,在判断万事万物是非对错。把主观意识强加给客观事物,造成一团乱麻,烦恼从生,离心背道了也。虽然如此颠倒梦想,其实还在大道之中,大道无损,自心却要承担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之铁律。

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故知,在凡夫之人来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三、但为世人不达道理,妄立我身;煞即有心、心结于业,即云罪也。

凡夫之人妄立我身,即为:我见是邪见,身见亦是邪见。有我有身,即有邪见。即有邪见,杀不杀,都是杀,罪不罪,都是罪。何以如此?心结于业,业力推动,不能自主。

玄沙师备禅师云:“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后相。”有石门聪禅师颂曰:

岭中奇特是玄沙,垂语诸方不易加。

亡僧面前真心验,后人仔细莫周遮。

般若柔禅师颂曰:

亡僧虽不是亡僧,即是菩提道自通。

若更二途斟酌会,非但无知兼耳聋。

四、草木无情,本来合道,理无我故;煞者不计,即不论罪与非罪。

凡夫之人也当以森罗万象为师,因为草木都不会作“我想”和“身见”之想。无情是事物,包括草木瓦石,都是无我,无我即无心,本来合道明矣!所以,杀不杀,于道无关。但是,杀不杀,与心有关,心邪,都是恶因恶果。心正,则超越生死,何关罪不罪焉?

天衣怀禅师云:“亡僧面前即且置,只如活人背后底是个甚么?”本觉一禅师颂曰:

“且置亡僧面前事,活人背后若未逢。

自从打破云南国,直至如今塞北通。”

五、夫无我合道者,视形如草木,被斫如树林。故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此皆合道。

达摩大师《绝观论》教育教学,就是这个意思,无我合道,无心合道,绝观合道,忘守合道。视,即观也。以草木观草木,以树林观树林,不加任何知见,才是合道之心也。

文殊执剑于瞿昙:尔时世尊为欲除彼五百菩萨分别心故,即以威神觉悟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承佛神力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髆,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时,佛遽告文殊师利言:「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师利!从本已来无我无人无有丈夫,但是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彼已害我,即名为害。」

时诸菩萨闻佛说已,咸作是念:「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无丈夫、无摩奴阇、无摩那婆、无父无母、无阿罗汉、无佛无法无僧、无有是逆、无作逆者,岂有堕逆?所以者何?今此文殊师利聪明圣达智慧超伦,诸佛世尊称赞。此等已得无碍甚深法忍,已曾供养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尊,于诸佛法巧分别知,能说如是真实之法,于诸如来等念恭敬,而忽提剑欲逼如来。世尊遽告:『且住且住。文殊师利!汝无害我。若必害者,应当善害。』所以者何?是中若有一法和合集聚,决定成就得名为佛名法名僧、名父名母名阿罗汉,定可取者则不应尽。然而今此一切诸法,无体无实、非有非真、虚妄颠倒、空如幻化,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得受殃?」彼诸菩萨如是观察明了知已,实时获得无生法忍,欢喜踊跃,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以偈叹曰:

诸法如幻化,斯由分别起,

是中无所有,一切法皆空。

颠倒虚妄想,愚痴取我心,

计念我昔愆,所作业中甚。

过去为大逆,杀父母良田,

杀罗汉比丘,是为极重恶。

以彼恶业故,我当受大苦,

没疑网众生,闻法悔或除。

大名拔我毒,破散我疑心,

我已觉法界,众恶无所有。

诸佛巧方便,善知我等意,

方便度众生,为解诸疑缚。

何处有诸佛?法僧亦复然,

父母本自无,阿罗汉空寂。

是处无有杀,云何有业果?

如幻无所生,诸法性如是。

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

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

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

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以上引自于《大宝积经》卷105<9 神通证说品>。凡夫之人不明斯理,切莫模仿哦。

鸯掘持刀于释氏:鸯掘摩罗在佛陀时代,印度境内的乔萨罗国,发生了一桩恐怖万状的事件,这一事件,震动了全国的人民,也几乎吓垮了英勇的波斯匿王,因在王都舍卫大城的城外,出现了一个杀人魔王鸯掘摩罗。魔王鸯掘摩罗追杀佛陀,由于追不上,便问佛陀有关事理,所幸由于佛陀及时感化,才使这场悲剧,很快地结束了。

《四家语录-临济慧照禅师》:“所以文殊仗剑杀于瞿昙。鸯掘持刀害于释氏。道流。无佛可得。乃至三乘五性圆顿教迹。皆是一期药病相治。并无实法。设有皆是相似。表显路布。文字差排。且如是说。道流。有一般秃子。便向里许着功。拟求出世之法。错了也。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大德莫错。我且不取尔解经论。我亦不取尔国王大臣。我亦不取尔辩似悬河。我亦不取尔聪明智慧。唯要尔真正见解。道流。设解得百本经论。不如一个无事底阿师。尔解得。即轻蔑他人。胜负修罗。人我无明。长地狱业。如善星比丘。解十二分教。生身陷地狱。大地不容。不如无事休歇去。饥来吃饭。睡来合眼。愚人笑我。智乃知焉。道流。莫向文字中求。心动疲劳。吸冷气无益。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菩萨。”

六、同证不生,了知幻化虚无,故即不论罪与非罪。

世人若欲超越罪不罪戏论之想,就要同证不生不灭之道,了知了一切现象都是幻化虚无的,云聚云散,风来风往,都是非生非灭的。

第三段探玄

 一、问曰:“若草木久来合道,经中何故不记,草木成佛、偏记人也?”答曰:“非独记人,亦记草木。经云: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

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提出来惊天动地的观点,那就是:“ 无情有性说。” 达摩大师《绝观论》这一段问答,正好证明了其理论观点的所由来处。那就是有情无情,人与草木,都平等具有佛性。佛性即空性,空性即无自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论有情无情,都是道,道者无不周遍含容也。

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

大道无极限,无道无尘埃。

、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如无二、无差别。”

大道一如,都是真如,都是法身无相。

谈道,和谈心,略有不同也。谈道,则超越色空之别,直言不二。谈心,在起心动念之间,就分别清楚合道与背道之事了也。即所谓:善恶一念间是也。

佛如众生如,乾坤无二如。

善恶一念间,不如亦是如。

又云:

在道方有心,心猿意马狂。

有心虽背道,亦不离斯道。

再云:

无心即是道,无道无不道。

合道贵天然,涅槃常寂照……

(0)

相关推荐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八章*第三节3

    (五)这时,阿难问佛说:如来常说因缘和合生一切法,世间种种变化都是由于地.水.火.风等"四大"和合而显现,那为什么如来现在把因缘和自然性这二种生因排除在外呢?佛说:阿难,我现在就为 ...

  • 心之谓何义?

    ​心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法相辭典 ★瑜伽一卷十頁雲: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 ...

  • 达摩《绝观论•道非是有分第十六》探玄

    [原典] 问曰:"若如此者,道应是有,我应是无.若是有无,岂非有无之见?" 答曰:"道非是有,我非是无.何以故?龟非先无今有,故不言有.毛非先有今无,故不言无.道之与我, ...

  • 达摩《绝观论•世有伪人分第二十六》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何为真学道人不为他所知.不为他所识?何为也?" 答曰:"奇珍非为贫穷之所识,真人非为群邪伪人之所知." 问曰:"世有伪人,不闲正 ...

  • 达摩《绝观论•如杵叩钟分第二十九》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若有初学道人,忽遇因缘,他欲来害,云何对治而合道乎?" 答曰:"一个不须对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 ...

  • 达摩《破相论•洗心七法分第二十》探玄(下)

    [原典] 当日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 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

  • 达摩《绝观论•非有能知分第二十》探玄

    [原典] 问曰:"我不解,若为圣见非眼见.圣知非意知?" 答曰:"法体难见,譬况可知.如彼玄光鉴物,如照所照,非有能照之眼.又如阴阳候物,似知所知,非有能知之意也.&qu ...

  • 达摩《绝观论•达理化众生分第二十五》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若人不达此理,得说法化众生不?" 入理曰:"不得.何以故?自眼未明,焉治他目?" 问曰:"随其智力,方便化之,岂不得耶?&quo ...

  • 达摩《绝观论•无我无事分第二十七》

    [原典] 缘门问曰:"云何菩萨行于非道.为通达佛道?" 答曰:"善恶无分别也." 问曰:"何谓无分别?" 答曰:"于法不生心也.& ...

  • 达摩《悟性论•慧解即圣分第二十一》探玄

    [原典]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 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

  • 达摩《绝观论•若为不为分第十》探玄

    [原典] 问曰:若为时是?" 答曰:"不为时是." [探玄] 云居寺第二世道简禅师:僧问:"孤峰独宿时如何?"师曰:"闲着七间僧堂不宿,阿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