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异地求学,真得好吗?
「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点上方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送孩子异地求学,真得好吗?
@杨春林的班
异地求学存在的现象
有个班主任老师说,班里有个学生神情恍惚,上课很难集中精神,一天到晚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当中。想法很多,行动上却是一动不动。问我班级里有没有这种情况?进一步交流之后了解,这个孩子来自外地,初中的时候就来杭州求学了。
类似的异地求学,并非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不少父母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前途,出人头地,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到杭州来求学,定期长途跋涉来杭州看望自己的孩子。当班主任多年,每一届都有这样的学生,差不多每个班都有,而且人数不少。相信,其它地区,其它学校,也有这种情况。
不可否认,家长的投入,孩子的努力,确实收获良好的学业成绩,有不少孩子成绩也非常优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共性的现象,其中的部分孩子后续发展乏力,没有力量感,学习状态差,成绩也是每况愈下。
为什么孩子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以为,背后应该是有一些原因的。
过分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家长的陪伴,忽视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指导意义,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说实在话,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懂事的孩子,他毕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会很多的困惑,错过了最佳的陪伴期,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也成了父母的遗憾。
女儿小升初的时候,也去了一个寄宿制的民办初中报考,但看到女儿的相关材料之后,很含蓄地告诉孩子回家等消息,言下之意是不予录取。再三了解,得到的暗示是没有学过奥数。后来,我们就近入学,每天接送,事实证明,孩子放在身边的选择是正确的。女儿积极乐观,认知超越一般的孩子,尽管如此,她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还是碰到了很多的障碍和情绪,我从旁疏导才得以顺利化解。
每天接送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像一只百灵鸟一样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人是社会化的生物,她需要与人分享和沟通,除了与同学之外,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交流对象。父母的缺失对孩子来讲,是不是多了一份孤独?若让我再选择,我希望女儿少一份优秀,多一份成长的满足和喜悦。
有朋友让我帮忙,联系让孩子来杭州读书的学校,我告诉他,我可以从旁协助,不过,说心里话,真心不希望他把孩子送到杭州来。毕竟,要做到和杭州的家长一样,经常性地陪伴,始终是不可能的。
年纪轻轻,远离父母,没有亲情持续滋养,内心始终是委屈的,有些未能觉察,或者觉察了,语言上又无法表达,但不能因此否认孩子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就算孩子叛逆,他也是离不开父母的,和父母斗争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长的财富,从中收获历练。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场非常体面的告别,真正和孩子相处的时光是不长的。上了大学之后,孩子基本上飞出了父母的怀抱。如果初中就离开父母,亲情的陪伴真的太少了。孩子优秀自然是好的,不过我以为,过完整的一生,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你说呢?
真心不主张孩子过早异地求学!不知你怎么看!作为一个命题抛出,供大家讨论,引发对孩子培养的思考,和对孩子成长的深切关注。
关于作者
▼
杨春林, 杭州市优秀教师, 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 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杭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浙江班主任网络研修团队创始人。《班主任》 《新班主任》 等媒体封面人物, 浙江 2015 年教育新闻人物,著有 《变出品牌班级》等。
█ 交流/约稿/咨询请联系杨春林老师(微信号:zjjsycl)
█ 问题求助,分享感受,请在公众平台(hzycl2016)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