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泰斗——罗有明

罗家是一个中医正骨世家,社会动乱变迁,罗氏家谱散失,正骨法开创于何时已不可考,仅知罗氏祖上曾行医于江西一代。

明·崇祯年间,江西遭遇兵乱,罗氏先祖携妻儿迁至豫东,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东边陲夏邑县。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夏邑,孔子祖籍所在地,据《史记》记载:孔子“少居鲁,长居宋。”(宋即夏邑)。圣人的思想影响了夏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这其中就包括中国正骨大师罗有明先生,让人不得不感慨人杰地灵。

清·光绪三十年 罗有明在夏邑县东南隅罗楼村降生。

罗家有女初长成

罗家自迁至夏邑,至第三代有三个儿子,可这三个儿子膝下均无男丁,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可愁坏了罗家老少。

恰在这时,三儿子的媳妇怀怀孕了,她肚子里的孩子成了全家的希望。盼孙,磕头拜佛,请送子观音,做梦都希望能得个白胖的小子。十月怀胎,祷告不断。

在全家人的殷殷期盼里,三儿媳终于生了,是个女娃。盼孙的希望落了空,罗爷爷闷头抽烟,不愿起名。这个女娃娃就由父亲取名为罗颖,意为“脱颖而出”。

农村的封建思想有多严重?就在罗颖的母亲又给她生了一个小妹妹之后,罗爷爷再也沉不住气了,说罗颖的名中有“颖”,通“影”,把男孩儿给“影住了”(挡住了)!

就这样,罗颖的名字被废,因为是妮子(女孩儿),再起只能叫“烦儿”、“改儿”这样能招来男孩的名字,罗奶奶觉得对不起孩子,不答应,于是全家就以大妮称之。

大妮从小就跟奶奶特别投缘,没事总爱往奶奶屋里跑。罗奶奶心疼大妮,膝下又没有孙子,就想把正骨技术传给她,可连个正经名字都不配有的大妮,如何传承罗家的正骨绝技?奶奶知道在家里宣布此事一定会遭到反对,只好名义上帮媳妇带孩子,暗地里传授大妮正骨技术,想等生米做成熟饭,再向家里宣布。

这一年,大妮刚5岁

5岁的孩子,能有多少心智?纵使带了罗家三分的正骨基因,也是贪玩的年纪。

但是入了门,就不容退,骨头学过了没记住,要挨巴掌;看见血窟窿心里害怕往后躲,要挨巴掌;收了病人两个铜板,尽管已经退回去了,仍然竹板伺候;周岁生日穿了新衣裳,致使看病的时候有些分神,除了当众挨板子外,晚上还要罚跪祠堂。

传承的严苛非你我能想象,在那个年代,没有顺应儿童天性快乐成长,没有循序渐进教材式学习,更没有各式的模拟的辅助学习软件。

就在病人身上,就在田间灶台,

就在奶奶的叮嘱教导竹板巴掌里,

就在大妮的用心揣摩日夜思量中。

手摸心会。

1919年,严冬,奶奶肺痨加重,离开人世,15岁的罗大妮正式成为罗家第5代正骨掌门人。

王门罗氏苦亦坚

闺阁的日子没有几年,女大当嫁,18岁的罗大妮嫁给了东关粮食市的王治忠。王家当时是个富裕人家,大妮16岁时两家订下了亲事,可就在订婚后不久,王家吃了官司败了诉,境况大不如前,但罗家一向仁厚,不愿嫌贫爱富,还是应允了这门亲事。

初嫁到王家的新妇王罗氏,默默履行妇道毫无怨言,下地干活,做饭刷锅,侍奉公婆,照顾弟妹,婆家担子虽重,但新婚还是甜蜜的。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的夏天,天气闷热异常,入夏来连降大雨,淹毁了村庄,庄稼也颗粒无收,眼看着就要饿死,为了生计,罗氏的丈夫也随村人一起逃荒去了。

家中还有年迈的奶奶,公公,尚且年幼的弟弟,妹妹,丈夫走后,罗氏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她爬树采树叶拌麸皮当粮给自己充饥,帮人推磨换面做馍馍给奶奶,弟妹,给大户洗衣服,拆被子,做针线换铜板,一天天地熬着,可等来的,却是在抓壮丁的时候丈夫王治忠被人潮冲散下落不明的消息。罗氏觉得天都塌了。

这天下午,天阴沉沉的,罗氏缓缓打开门,向河边走去,丈夫失踪的消息仿佛抽空了她,她想追随丈夫而去。 河水缓缓没过罗氏的身体。 家中弟弟发现嫂子不在屋里,急忙出门去寻,眼尖的他看见罗氏快沉入水中,急忙呼救,等村民把罗氏救上岸时,罗氏已经人事不省。七手八脚地用各种土方法,又抬到牛背上转圈,这才让罗氏将肚子里的水吐了出来。 睁开眼,看着一家老老小小焦急的眼神,罗氏明白,自己得坚持着。 常言道,祸不单行。看家中如此光景,奶奶想给孙媳妇减轻点担子,背着家里人去给大户烧泡烟,没想到时间一长,自己也染上了烟瘾。婆婆死得早,公公失去了儿子的消息,心情郁郁,也靠抽大烟熬日子。家中穷困至此,两位老人又都染上烟瘾,罗氏瘫坐在院门前,任由雨水倾盆,将自己淋了个透,身体冻得发抖,心里却更加凄凉。

她浑浑噩噩地走到磨坊,想上吊,踢掉板凳的时候,绳子却断了,人也落到地上。缓了好一会儿,她才慢慢站起来,走到石磨边,把头伸进磨下,一手抓住木桩,闭上眼使劲儿往后一拽,石磨却“哐”掉在地上,罗氏再也忍不住了!哭着向苍天发问:老天爷!为什么啊!你为什么不要我的命啊!为什么我这苦命女人连死都这么不容易啊!

罗氏哭着昏了过去。

求死死不成,活着又没有盼头,寒来暑往,不知熬过了多少年。

“人人都说黄连苦,我比黄连苦三分”这是罗氏常挂在嘴边的话,可尽管如此,罗氏还是兢兢业业地尽着自己的本分,分文不取地替村人看病。

这年夏天,瘟疫横行,罗氏的弟媳妇不幸去世,留下嗷嗷待哺的6个月大的小儿子罗金殿,小金殿和姑姑罗氏特别投缘,家里便商量将金殿过继给罗氏。抚养着孩子,罗氏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夫妻重聚成军医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到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一位神秘的客人乔装成病人来到了罗氏家中,带来了一个令人激动无比的消息。

王治忠还活着!

他已经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老红军!还当上了排长!

部队专门派人寻找老红军家属,接罗氏与丈夫会合。罗氏没想到自己还能盼来这一日,还有机会能见到自己的丈夫,这感觉像做梦一般。人人都说丈夫死了,可这么多年,她一直不相信,始终在心里念着自己的丈夫。如今终于要见到了。

登上远途的火车,揣着七上八下的心,罗氏来到西柏坡,一见面,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英俊的丈夫早已成了一位精瘦的老者

她半信半疑地开口:“你是当家的?”

“是啊,我是王治忠!”声音依稀如当年。

罗氏的泪水一下子流了出来,她哭着拍着自己的丈夫:“找到了,可把你找到了。”

这一年,距离罗氏与丈夫分别,已经整整24年。

24年离散的夫妻,容貌早已不复当年,两人都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何当共剪西窗竹”,却不知从何说起了。罗氏发现丈夫少了一只耳朵,便追问丈夫这些年受的伤。

心知瞒不过,丈夫没有再对罗氏隐瞒,裸露的脊背上,大大小小凹陷的伤疤,每一块都在灯下诉说着九死一生的往事。罗氏一下没撑住,晕了过去。

醒来后的罗氏,想到丈夫的伤,想到是丈夫说起是白求恩大夫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夫妻才得以重聚,泪水潸然而下。

她想,白求恩是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救治中国人,自己在乡里也是郎中,虽不识字,但这祖传的正骨技术,应该还能派的上用场,要向白求恩学习,用祖传的医术,为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自己的部队服务!

从那以后,罗氏天天在部队里替伤员看病,战士们身上大多有战争年代留下的旧伤---腰疼、腿疼、胳膊疼、背疼,动不利索。罗氏尽心竭力帮他们治疗,推、拿、揉、按,用祖传的方子内服外洗,虽然都是陈旧性的伤,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但罗氏有耐心,在她的帮助下,这些伤员的病情都大有好转,甚至痊愈。罗氏成了口口相传的“编外军医”。

尽心竭力为人民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这天,部队在向北平挺进途中,一位小战士抡锤打桩扭伤了腰,忙请罗氏去看看。

罗氏二话不说跟上前去,问明情况,触摸伤处,轻轻揉按,不一会儿,那位战士就感到轻松多了,这时罗氏叫他起来活动活动,伤员试着慢慢爬起来。罗氏瞅准时机,携起伤员的腰,一个寸劲儿往上一提,伤员的腰好了,罗氏却摔倒在地。

等卫生员赶到时,罗氏手捂着肚子,满头大汗,血迹从裤子上渗出来,这才知道,罗氏怀孕三个月了,正是最易流产的时候,他们夫妻唯一的孩子,没能保住。

罗氏觉得对不起丈夫,抓住丈夫的手,哭着说:“我对不起你呀,当家的,这孩子是我害死的。” 王治忠听得鼻子一酸,安慰妻子说,“什么傻话,咱们有金殿这个养子,不愁人养老送终。再说了,你知道的白求恩大夫,为了抢救中国的伤病员,连生命都献给了中国 ;咱们周副主席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一生都没有要孩子。你想想,咱们这点儿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了丈夫的理解和安慰,罗氏驱除了心中阴霾,更加尽心尽力为病人看病。

双桥传承正骨意

军队进驻北平以后,丈夫王治忠因身体多处负伤被分到华北军区252总后医院第二分院疗养,夫妻俩就从通县北部村庄转移到了北京东郊双桥,到了双桥以后,罗氏依然义务行医,常去附近村里给人送医送药,周围百姓都很尊敬她,见面都主动热情地跟罗氏打招呼“老太太好!”

其实罗氏那时候才45岁,可她历经的沧桑苦难太多,不到40发已全白,满脸褶子,牙也掉了许多。人们不知罗氏如何称呼,更不知她的实际年龄,依照相貌称其为“老太太”。常有外地病人过来找她,不知如何描述,就按地点称呼其为“双桥老太太”,从此双桥老太太就成了罗氏的代用名,乃至名扬华夏。

搬到双桥后,丈夫王治忠把儿子一家也接了过来,一家人终于在北京团聚。和平年代,老太太总琢磨要把罗家的正骨技术传承下去,儿子上班没时间,就叫媳妇来学,她出诊的时候,总叫媳妇当助手,一边给病人治疗,一边传授正骨的技术。为了更好地传承,她还找丈夫商量:罗家不管哪门的侄男侄女,只要愿意学,我就敞开大门接到北京来教!于是,罗家的侄子们先后来到北京,跟随姑姑学习。

罗家的后代,骨子里就有正骨的天分。不到半年,就都能开始接手临床了,但老太太并不因为孩子们天资聪颖就对他们放松要求,罗家的教育十分严格。

侄子罗金印来到姑母身边一年多了,有一天主动接诊了一个脚腕扭伤的小女孩儿,这种伤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了,眨眼功夫治好,小女孩还是哭个不停,老太太听到哭声过来检查,发现侄子将腓骨骨折漏诊了。

病人走后,老太太捡起木棍,照着金印就是一下,并严厉训斥道“我平时是怎样教你的?病人来了万不可粗心大意,定要仔细检查,你这样粗心,哪里是正骨的料?卷铺盖回家种地去吧!”

罗家教育的严厉可见一斑。

况且老太太还非常的忙,单位有她的病人,家里有她的病人,路上还有她的病人,这样的情况下,哪有机会给孩子们传授技术呢?

罗家的讲桌,就是饭桌!

在饭桌上指着动物的骨骼讲课,

在饭桌上相互讨论病案会诊!

老太太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懂可以问,不会我来教,不过同样的病症,我最多给你们说3次。当年我跟奶奶学正骨,从没让她说过第3次,这就看你们用不用心,用心的跟我学,不用心的拉到走人!

这样的加压施力,年轻的罗家后代,没有敢不用心的。

为了教育,老太太更是走前人不敢走,为前人不敢为。

老太太的生母于103岁,在北京寿终正寝,母亲遗愿 “以后你要把我送回老家去,叶落归根。”可千里迢迢,尸身如何搬运?思来想去,老太太决定把母亲的骨骼送回去。

起棺的那天,罗老太太把儿子、侄子都叫到跟前,跟他们说“你们见过这样的人体骨骼吗?大概第一次见吧。小时候,老家迁坟,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真人骨头架子,心里和你们一样犯怵,可一想自己是个正骨郎中,怕什么呢,我壮着胆,围前围后地看,还伸手去摸,挨了老人一顿训,可你们知道我为啥这么做吗?”

兄弟两没吭气。

“这叫外人无心,正骨人有意,”老太太稍微停顿了一下说“今天没有外人,棺木里是我娘,是你奶奶。为了你们有出息,今天借这个机会,给你们说说人体骨骼的事儿。”

望着眼前瘦小的母亲、姑母,两兄弟心里砰砰直跳。那个年代,这样的举动,可谓惊天动地,胸怀大过江海,是常人无可比拟的。

就在罗老太太这样悉心的教导下,罗氏第六代正骨传人茁壮地成长起来!

年过半百方有名

1956年,邓颖超不慎扭伤了腰,罗老太太被请到了中南海的西花厅,一见患者,老太太便认真检查起来,多年练就的手感,比X光还要厉害,一查便知邓颖超腰部小关节紊乱,几番推拿揉按之后,病人轻松许多,她让病人反坐板凳,稍微一搬动,便知已经恢复过来了。再一问患者,果然全好了。 总理在一旁看到,十分高兴,连声称赞“双桥老太太“是国家的宝贝,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总理又问“我还不知你叫什么名字?”老太太忙回答“总理呀,我是旧社会出来的人,您知道旧社会的妇女不算人,我姓罗,嫁到王家就是王门罗氏,您就叫我罗氏吧。”总理说“怎么还叫罗氏?新社会了,你这样的名医是国家的宝贝,没个名字怎么行?你在北京很有名,在全国也很有名,就叫罗有名吧!

老太太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个从旧社会走出来的乡下女人,半辈子也没有名字,如今一把年纪了,居然让总理给起了名字,实在太让人激动了!

可是“有名”听着难免有骄傲的感觉,老太太谦虚,又不想辜负总理的一片心,苦思冥想,还是丈夫王治忠出主意,把“有名”换成“有明”,不仅接受了总理的好意,还表示着“正大光明”、也无骄傲之嫌,两全其美!

这一年,双桥老太太52岁!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罗有明!

行医百年百万计

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了名字之后,罗有明觉得自己一下年轻了20岁,看病更加奋不顾身,没日没夜。当地政府先请她到距离双桥较近的三间房诊所工作,可由于三间房地势低洼,又较偏僻,卫生条件的限制,给病人带来了诸多不便,上级十分重视,特地选取了京秦铁路以南的一片开阔地,盖了十多间平房,求医的病人一时间翻着倍的往上涨。可病人实在太多了,新建的诊所还是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上级又将三间房诊所扩建成双桥公社三间房卫生院!

医院建好以后,慕名而来的病人将医院围得水泄不通,有的甚至带着行李卷睡在卫生院大门前,第二天一开门就冲上去排队,看着长龙似的病人,罗有明心里非常着急,多年的习惯让她事事都以病人为先。

她加班加点,把桌子搬到院子里,节省时间,挨个看病人。夏天热气烤人,罗有明身上搭着三条毛巾---头上、肩上、手里,换着擦汗。水也不多喝,多喝就要上厕所,耽误看病。从不回家吃午饭,早上就带饭来医院,中午简单热热就吃,可很多时候,连午饭都吃不上,徒弟们都不忍心。

罗有明掏心掏肺教育徒弟:咱们当大夫的,只能让大夫等病人,不能让病人等大夫。我祖祖辈辈就是这样传下来的,我也这样教给你们。所以你们要是学成了,要记住这一条。”

天天的超负荷运转终于使这位身高150cm体重不足80斤的老人昏倒了,可当她醒过来,还要继续给病人治疗,所有人都劝她歇一歇,罗有明却不答应,在她的心里:当天的病人当天看完,饭可不吃,觉可不睡,病人却绝对不能拖延。

罗有明的故事,被人们争相传颂着,人们称她“神医”“圣手”“华佗”,考察团来过后也向领导汇报,罗氏正骨,稳准轻快,疗效甚好。罗有明,为数以万计的患者治疗骨伤疾病,无一例医疗事故,是古老杏林的奇葩,是现代中医的瑰宝。考察结果引起医疗界巨大的震动,罗有明被奉为“正骨宗师”、“正骨泰斗”。

有人问罗有明一生治好了多少病人?使多少瘫痪的病人站起来了?多少需要截肢的病人保住了肢体?

她说她也不知道,她只知道天天给人治病,每天挂她号的两三百人,有时四五百人还得加塞儿。

有人这样描述:经罗老亲手医好的病人,犹如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完。

有记者从一大堆资料中,找到了一组数据

1968年,这所乡级卫生院一年接待病人108702人,绝大部分都是罗有明的患者,

假设以此为参考,前三十年行医都不算在内,就按进京60年算起,她治疗的病人高达400万人次之多

分文不取济世心

罗有明看病分文不取,哪怕进了双桥卫生院,也只收两毛钱的挂号费。这是从小奶奶教她的:

“罗家以医济世,义务行医。看病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积德行善,所以病人的钱不能要。不管穷人富人,只要来找咱们看病,咱们都一样看待,不收人家的钱,也不收人家的礼,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咱家祖辈是农民,有田有牲口,就是靠咱们一双手养活自己,给人看病,那是为了行善、帮人、救人。”

周总理想给年迈的她配小轿车,她不要; 徐悲鸿说家里的马,喜欢就牵走,她不要; 齐白石送的《虾》,她不要。 不管何时何地,她从不接受病人的馈赠。 罗有明说“看起来不收钱我亏了,可是好了我的病人。钱财算个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罗有明,行医百年,泰斗级的国医大师,治好了数以百万计的病人。一生清贫,粗茶淡饭,住一间6平米的小屋,一张床,一张席,床头放了一个陪伴她多年的收音机,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直到104岁,寿终正寝,才离开这个小屋。

2008年10月19日,罗有明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家人按照老人的意愿没有对外发讣告,可消息不胫而走。

从早8点到中午12点,前来悼念送行的人一批又一批,大厅里挤得人满为患,可外面还排着长长的队。殡仪馆里里外外摆满了花圈。许多人来到老人遗体前长跪不起,放声大哭。

一位操办遗体告别仪式的退休干部说:

“我一生参加过那么多追悼会,最让我感动的,一是毛主席,二是周总理,再一个就是罗有明。那么多人自发为一位老太太送行,那么多人失声痛哭,双膝跪地,像送亲娘亲奶奶一样情真意切,是我从没有见到过的。”

她就是罗有明 中医正骨泰斗 一生不识字没有上过学,却几十年如一日用行为书写了《大医精诚》; 一对小脚仍裹在旧社会里,一双巧手却伸出来给百万患者带来了健康安宁! 愿罗奶奶在天堂安好。

谨以此文献给中医正骨泰斗罗有明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