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性格,决定了《小时代》的万众瞩目到《爵迹》的一败涂地

8月21日晚8点,作家李枫的一篇题为“关于郭敬明。致所有人”的文章引爆了网络,李枫在文中详述自己签约郭敬明公司的前后经历,以及郭敬明对自己性侵的经过。

具体文章内容在此不再赘述,但客观来说,这篇文章逻辑不清、举证混乱,没有说清楚具体的时间地点,也没有图片、录音等证据,完全不是李枫应有的文笔。同时,性侵从他开始签约时发生,但直至今天才爆料,显然起因并非性侵本身,而是两人之间有其他的利益纠纷,才让李枫决定公开报复。

尽管李枫的这篇爆料站不住脚,但关于郭敬明的性取向早在娱乐圈疯传,已经不是公开的秘密了,因此同时被送上热搜的还有朱梓骁和陈学冬。其实在小编看来,不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性取向既是个人选择,也是个人隐私,没有什么好嘲笑和斥责的,当然,如果性侵属实,那就另当别论,不过在事件没有坐实之前,媒体和网友不应该妄下结论。郭敬明进入娱乐圈是因为电影,那么他在电影领域由盛至衰的过程,其实也都是和他的性格行为息息相关的。

电影《小时代》开启郭敬明大时代

在拍电影之前,郭敬明的身份属性是作家,他在2008年至2011年先后发行了三部《小时代》,都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其中《小时代3.0刺金时代》首印200万册,获得2012年图书销量榜单冠军。图书的热卖让郭敬明萌生了将小说拍成电影的想法。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2013年过完春节不久,和乐视影业的一个朋友一起吃饭,席间聊到他们公司的项目,她很郑重的说,我们要发郭敬明的《小时代》,当时我还很不以为然,没想到《小时代》竟然会这么成功,点映场740万票房,最终累积票房4.83亿。但要知道,2013年全国只有2万多张银幕,全年票房仅217亿,如果放在今天,《小时代》肯定会有更好的票房成绩。

抛开电影本身的非议不谈,《小时代》的上映,对于郭敬明乃至整个华语电影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郭敬明来说《小时代》开启了他在电影方面的大时代,郭敬明办杂志、开公司、拍电影,其实都能凸显他的商人属性,电影对他来说,艺术创作的成分少,通过粉丝经济赚钱的成分多。对于华语电影,其实《小时代》是真正意义的开启了IP电影的大潮,在那之后,无数受90/00后年轻人喜欢的青春、仙侠小说被纷纷搬上银幕和荧幕,这算是郭敬明对华语电影的贡献。

《小时代》为电影树立了很坏的典范

但任何事情都需要辩证地看,《小时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也为行业树立了很坏的典范。《小时代》1和2一共只拍了79天,同时完全没有任何电影经验的郭敬明担任导演,让这部电影缺乏艺术性,《小时代》就和郭敬明本人一样,洋溢着奢华的气息,对浮华都市以及时尚元素的堆砌和过度渲染让很多人表示无法接受,同时电影重场面轻情节,叙事风格不统一,而电影“伪现实”也和我们应有的价值观是相违背的。而这样质量的电影能取得成功,让很多明星发现原来电影的门槛已经低到没有门槛了。在郭敬明之后,无数娱乐圈各个领域的人开始前赴后继的冲向电影,有歌手、有演员、有综艺主持……总体来看,他们极少能创作出高质的电影,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起到了不好的带头作用。

电影的失败受性格影响

郭敬明为人高调,喜欢炫富,也热衷于奢靡的生活,他曾在自己的刊物中高调炫耀奢侈品,也公开亮过自己的豪宅、书房,他将自己的这种个性和习惯完全注入到了电影中,他的性格决定了电影的最终气质走向,而这样的电影,注定很难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从《小时代1》到《小时代4》上映的三年间,虽然中国嗲应市场呈井喷式发展,但郭敬明的电影并没能跟上步伐,而是在不断的走下坡路,2013年暑期上映的《小时代2》只拿到了不到3亿元的票房,和上一部相去甚远,2014年上映的《小时代4》尽管作为系列的终章,还转了3D版本,但票房也没到5亿,远远没有达到郭敬明和制片方的预期。这充分证明了一点,电影是一锤子买卖,《小时代1》的时候会吸引到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但对于系列电影,如果一开始没树立良好的口碑,接下来的续集是一定会走下坡路的。

《爵迹》败在做了不成熟的尝试

不过,《小时代》系列近14亿的总票房,让郭敬明赚的盆钵皆满,虽然口碑和票房在持续走下坡路,从商业的角度来说郭敬明还是赢了。于是在《小时代》系列之后,郭敬明马不停蹄的开始了《爵迹》的创作,他有十足的信心可以再大捞一笔。

因为在郭敬明看来,电影就是一门生意,和数学公式一样,是可以计算的。《爵迹》同样是一部IP电影,根据郭敬明的小说《幻城》改编,郭敬明将他的奢华范儿再次赋予了这部电影,集结范冰冰、、陈学冬、陈伟霆、杨幂等一线明星,连李治廷都只能沦为友情出演,在画面上,更是破天荒的100%纯CG,演员在棚里表演完,然后通过动作捕捉的方式再输入到电脑,制作出最终的画面。

郭敬明以为,超强的演员阵容+前所未有的特效+小说《幻城》的IP效应,一定会让这部电影大卖,但没想到的是,电影并没有受多大的欢迎,最终票房3.83亿,扣除影院分成和发行费用,真正拿到的收益只有一亿多,可能还不够电影特效的制作成本。《爵迹》让郭敬明在领域走完了由盛至衰的全过程,也再一次证明了,拍电影需要商业考量,但电影本身不应该是一门生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