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赵堡太极拳75式(终极篇)
在我们的印象里,太极是古老而严肃的东西,它就是单纯的黑白两色,就是静止的,有关它的理论太深奥,太晦涩难懂,它高高在上,我们作为普通人,也不相信自己能懂多少……就算我们平时看了很多老年人在广场上练太极,都觉得很遥远的很深奥的一个事情。可是,大家都应该看过挺受欢迎的一个系列动画电影——功夫熊猫!
大家都会发现,原来太极可以这样,就像我们不关注皮影,可能是因为它的唱腔和我们现在的审美有隔阂,但当功夫熊猫2的皮影一出现,每个人都被美到!其实主角阿宝,全身的黑白,不就是我们太极的两极黑白颜色吗?特别是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中,时刻贯穿这我们的太极拳!这个都是对太极拳的一个很完美的演绎和推广!
可能我们以前从未关注过“缶”,但是奥运会开场时的倒计时,每个人都被惊到!也许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仍然缺乏自信,也许我们的思维还是有点拘谨,也许我们没有摸索一下或做点什么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少有人能用通俗易懂、幽默搞笑的方式将好东西挖出来或者是很让人接受的去传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认真的去介绍赵堡太极拳的初衷!我们认为太极拳就是很好的一种锻炼方式!将传统项目与当今时代结合,我们觉得这是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方式!我们就是为了更好的去传承太极拳,为了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了响应全民健身这个理念!为了我们大家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迎接幸福生活!。
全民健身,在你年少气盛时,太极拳练你气沉。在你青春活泼时,太极拳练你稳重。 在你中年有成时,太极拳练你戒骄.在你年迈老成时,太极拳练你朝气蓬勃!
接下来,我们就讲解我们赵堡太极拳75式拳谱最后的一节课,虽然今天的教学是比较短的边幅,但确实比较精的一部分!作为最后一部分,所谓有始有终,收式动作一定要帅!当然了,动作也要正确,手该怎么放,脚该怎么收拢,一定要看清楚了!
第六十式 十字单摆脚(十字手)
运用巧妙手和肘,探马过后十字手。
十字单摆打胁间,脚摆击手扫膛还。
要领:穿掌时,要对准身前中线,脚上步,
退步要和十字翻手合住。摆脚从中线向右划弧落下。
第六十一式 吊打指裆捶
手领脚转捶裆前,吊打指裆惊胆寒。
弓步马裆虚步换,肩靠肘打敌胸间。
要领:右手领着两脚同步拧转。
第六十二式 金刚三大对
两拳变掌分别从背后和裆前向身前抄起。
面东,余同第二式金刚三大对。
第六十三式 懒插衣
仍面东,同第三式懒插衣。
第六十四式 右砸七星(又曰:右铺地巾)
七星头手肘和肩,胯转脚拧膝回环。
上压下落避其锐,引敌心跌我脚尖。
要领:手划圆要与脚的拧动旋转一致,
逐渐扩大两脚间距,然后缓慢下坐,不得沉坐太快。
第六十五式 擒拿
七星接着是擒拿,采手挒臂肘要打。
脚下拧转有腿法,膝跪胯绷敌害怕。
要领:起身要缓慢,劲不能断,右脚落地带左腿。
第六十六式 回头看画
回头看画摘西瓜,提膝扩腿把人发。
马裆步旁肩靠打,双龙出水脚下滑。
要领:左臂上划将左膝带起,右臂下落右腿跟上。
两拳前击要和上步一致。
第六十七式 右白鹤亮翅
面西,余同第二十三式右白鹤亮翅。
第六十八式 单鞭
面西,余同第五式单鞭。
第六十九式 左砸七星
面西,与第六十四式右砸七星姿势相同,
唯有手脚动作方向相反(如下图)。
注意:砸七星下式时以两手两臂圆转为导引,
缓缓下落,不可猛下,
落地之后也不可将劲全部松掉,要扯住绳。
第七十式 擒拿
面西,与第六十五式擒拿姿势相同,
唯有手脚动作方向相反(如下图)。
注意:右掌过左掌前探时,身不可过于倾斜,
左小腿要垂直于地面,往后回拉时,
靠胯向左拧动。
第七十一式 跨虎
沉肘跪膝有采手,分臂上划挒手肘。
抓住虎领跨虎背,转身托肘连采有。
要领:手领脚拧产生旋转。
第七十二式 双摆脚
手脚相触练摆击,腿踢下楼贴地皮。
不仅上有摆脚腿,后扫还有挂和劈。
要领:左脚落地蓄势,右脚才能踢起。
第七十三式 弯弓射虎
两臂随着胯转圈,弓弯箭直臂背圆。
搭弓扣弦劲蓄满,一箭射死虎命完。
要领:身胯手肘一起运动。
第七十四式 金刚三大对
两拳变掌直接在身前中线上抄,
余同第二式金刚三大对。
第七十五式 收式(合太极)
右拳变掌和左掌在身前下落(如下图一)。
同时,两掌分别从体侧向上向前身前中线划弧,
然后下落于腿之两侧,左脚随掌落后退一步(如下图二)。
右脚跟着后退,恢复预备式(无极式,如下图三)。
讲解正式完结了,
大家如果有任何不懂的,
可以到我们的现场!
我们是提供免费跟练教学的!
跟练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高普路1025号
有疑问或者咨询的,可以致电:
18602006108
020-29839328
⭕️“逢转必沉”是练好太极拳的一个法宝
“逢转必沉”是叶大密前辈教拳时用的口诀,89年何国梁老师在指导笔者学拳时,这句话也常挂在嘴边,并用手扶着我的两胯,每一转动,必须先沉,架子是越动越低,腿的酸热痛几欲让人跪倒,前进,后退胯均需有向下运动的弧线,两腿撑蹬感明显,有如逆水行舟,实在受不了,只好摆架重新再来,就这样是恩师扶我走上了认知太极的路。直到现在我仍时时体验这种滋味,不敢忘怀。
太极拳的运动轨迹是圆,因此一举一动都需要在预想好的轨道上运而后行,运者想而内随,为行做准备,因此,有人也称“太极拳”为“意形拳”。学拳者,需分别认识和掌握三元圈,即以X,Y,Z三条轴上选择直径为圆圈,通过圆圈的设定,将肢体分节,分片,分层,通过节节分清,节节传递,来造成层层叠叠如水波浪涌般的气势。以理造势,此言不虚!玄之又玄,为转,为势也。
太极拳圆转者,何须先沉?沉者,形成落差也。落差,是大自然地壳褶皱形成的一种起伏错落,是水流从河床的纵断面或悬崖处倾泻而下的高低差异。水有落差,才会有雁荡瀑布。自然界有小落差就有小风景,有大落差就有大风景。落差也是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上有高瀑,下必有深潭。落差越大,积蓄的力量也就越雄厚。沉者,可取其虚,可助其势。以势代力,不为妄语!用意不用力,诚不欺人也。“逢转必沉”是密诀,需要细密的体悟,耐心的磨炼;不要把它当做“密诀”,而束之高阁。细心体证,当有觉悟。
观察海浪运动,我们可以发现转沉的道理很自然地存在其中,水的特性是趋下,无形而有势,其势完整一气。人的缺点是易浮躁。易散,有形而无势,因此,师法自然,运用转、沉之理,是我们学习太极拳的方向。在转的理解上,除了圆的运动轨迹外,尚有8字运动的轨迹,势是一环套一环连绵不绝,这是沉在其中的缘由,太极拳的折叠认识也即此理。
⭕️⭕️太极拳的核心功法
太极两仪堂 2月4日
人们一直认为打太极拳是慢悠悠的、软绵绵的,因此比喻做事为打太极拳。许多人觉的在“用意不用力“的要领里,认为打太极拳只用意不用力,练起拳来也慢悠悠、软绵绵的。打太极拳为什么要慢?有人说是“物极必反”,意思是说慢到极点就是快,实际上,你不动,就不会产生效果。
打太极拳真的不用力吗?其实是指不用拙力,意与力是相互作用的,反过来,没能力,意也就没有作用。太极拳高手陈发科先生曾说过,“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可称为“棚劲拳”。这里所说的棚劲,就是太极拳的核心功法——肢体放长,没有肢体放长,打起太极拳来就会软绵绵的,缺乏内劲。
第一,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所谓顶虚领,是把头、颈向上虚虚领起。气沉丹田,则是意想气沉入丹田,即小腹放松成圆形。从人体解剖上讲,头上顶脊柱上拔,丹田下沉,尾骨下附,使脊柱产生上下的争力,从而带动脊部上下筋肉拉伸。长期锻炼,筋肉才会被拉长,增加肌肉力量,俗话说“筋长力大”,“力发于脊”亦在于此。在练拳时,不仅意识上有头尾朝相反方向拉开之意,实际上,头微微用力上顶,尾骨微用力下坠,也是肢体放长的要点之一。
第二,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凸出,也不凹进,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并依靠支柱加以放长。沉肩的作用是将臂部下塌,使臂生根,同时坠肘,使肘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当手臂进行缠丝运动也是以坠肘为中心的,同时坠肘和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因此沉肩坠肘是整个手臂的放长,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其实质为背部筋肉相互拉伸,使背部如同弓背,背部筋肉左右拉伸;
坠肘,使手部肉与肩部筋肉因拉伸而连结成一体,太极中的背如弓亦在于此。这样背脊动,手就会被带动,所以说缠丝是脊带手而动的。练拳时,又肘应微用力下沉且有横撑之力,双肩下沉且相互内抱,这样才能与头尾相争构成十字劲,即上下左右的劲力相争,这才是太极拳因放长而产生的弹性棚劲。
第三,松腰圆档,开胯屈膝。
这是指腿部的放长。腿因站立,放长比较难,开胯屈膝就可以在这一特定的姿势下圆档,用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这主要表现在膝的旋转上,当腿向外旋转时,使外侧处于放长而侧则为收缩,这种腿的旋转配合着手、臂、身成为全身的旋。从人体解剖上讲,因开胯、屈膝,腿上的筋肉被拉长,胯部的筋肉也被拉长,日久,这两部位的筋肉被放长,力量增大,同时因为胯、腿筋肉被拉紧,使其与背部筋肉相连接,成为全身的整体运动,脊柱动,腿也跟着动,这就是常说的“上动下自相随”。
实际练太极拳时,双胯须用力左右相争,前后相争,以使腿部筋肉放长。练拳时,把以上三种要领合一,就是太极拳的肢体放长。因为身体的筋肉被拉长,如同皮筋被拉长,对方碰上拉紧的皮筋,就会产生反弹力,这就是太极拳的棚劲。为保持这种棚劲,练拳时就不能快,因为一快,就不能保持筋肉的拉伸,棚劲则散架。只有慢慢地动,才能保持棚劲不散,习惯了后,才可以渐渐地快,这就是“以慢制动”的根本所在。而不是慢去打人,那样只能成为挨打的靶子!
有了棚劲,就可以练出其它的捋、挤、按、靠、采等劲。例如,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为捋劲;双手同时将棚劲交叉向外棚出,为挤劲。掌心向下圈沾着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棚劲,为按劲。实质发劲是在头尾相争,沉肩坠肘,由脊柱引导下,通过手的传递,有身体去撞人,劲由脊发出。从人体解剖上,发劲实质是脊柱头尾相争被拉长,手、胯、等均被拉长,如同一张拉开的弓,发劲时,将脊柱突然放松,手、胯 、腿也放松,如同弓箭射出,将手射在对方身上,这就是发劲,也称射法。
所以有推手或散手时,必须保持这种棚劲,这样练太极拳会很累,也就是过去太极拳宗师说的打十几遍拳就苦不堪言的道理。而现在练太极拳打十几遍,体力消耗也不大,以这样的练法去搏击,也许是太极拳难以实战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说,太极拳讲究放松,为什么要拉紧筋肉去练拳“所谓放楹,实质是放长身体达到的松开,由松开的放长而使身体产生弹性,弹性加强,即成为棚劲,这种弹簧力就是太极中的刚劲,刚柔相济的关键是肢体放长后,动作的落点用刚劲,其过程中则用柔劲,可见这种放松是在放长下的放松。如果关节肌肉绷紧,则无法放长,这就是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的“棉里藏针“。只有多花时间练肢体放长,才能练出真功,而天天去盘松散的架子则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