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论坛丨少买胭脂画牡丹
“早知不入俗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是齐白石的题画诗。诗有调侃之意是不言而喻了,但在我国牡丹作为绘画题材,大受人们欢迎确实也是事实。
宋 佚名 牡丹图页
牡丹最早出现于绘画上,见于记载的为唐代大画家边鸾。被后世花鸟画家尊为开山祖师的五代黄筌与徐熙,同样也是画牡丹的一代宗师。据《宣和画谱》记载:“御府所藏黄筌画牡丹十六幅,徐熙画牡丹三十九幅。”黄筌的画“用笔极精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徐熙的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此记载,与二人的作品风格是一致的。
徐熙 玉堂富贵图
后世画牡丹的工笔画法虽有演变,但大都宗法黄筌,徐熙的画法虽然从其传世的以牡丹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玉堂富贵图》来看,似乎也并不太“野逸”,但他的画法却逐渐演变为写意画法。
徐渭 墨牡丹
就牡丹的写意画法而言,在南宋就已出现了牧溪的大写意,开启牡丹写意法的先河,明代沈周的墨牡丹即出自牧溪,但较文秀。吴门画派的陈淳画牡丹师法沈周较多,用笔放纵又似牧溪,但笔势上较清秀。牡丹画真正的写意画法,徐渭应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他的写意牡丹狂放而不失法度,水墨淋漓,信笔挥洒,纵横不可一世,不仅使牡丹的写意画法走上成熟,更使其笔下的牡丹成为高逸的人格象征。
李鱓 花卉图册 之牡丹
清代的写意牡丹画法,画家众多,风格各异,八大山人纯以水墨点写,简洁明快而无富贵之态,对后世影响很大,扬州八怪的李鱓、高凤翰、罗聘等人,画牡丹或墨或色,勾写点染看似十分随意,却于挥洒之中匠心独运,对于后来的“海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任伯年 花卉册之牡丹
海派的早期代表人物赵之谦的牡丹画法即出于扬州八怪,并逐渐演变为色彩浓艳、刚健雄浑而形成了自己的风貌。另一位海派画家虚谷,画牡丹清秀淡雅也自成一格。海派中最著名的画家任伯年与吴昌硕,其牡丹的画法更是各俱面貌。任伯年继承了“青藤白阳”“扬州八怪”以来的写意传统又自出新意,用笔洒脱洗练,用色艳丽明快,给人一种欣欣向荣之感。吴昌硕画牡丹则大笔点写,用笔沉稳坚实,造型饱满而浑厚,色彩浓艳而厚重,不仅具有造像之美,而且对牡丹这一自然物象赋予了形而上的精神品格。
齐白石 牡丹册页
海派之后画牡丹的大家当首推齐白石。齐白石在继承了吴昌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青藤、八大以及扬州八怪等人的画法,结合民间色彩,使他笔下的牡丹用笔比吴昌硕更雄阔,造型更稚拙,且大红大绿,艳而不俗。融浑厚与清润于一体,使写意牡丹更加平民化,更接近人民大众祈求平安富贵的美好愿望。
张大壮 牡丹
牡丹的写意画家在当代则更多,手法也更新。用水用色,变化多端,中西结合,出神入化。自古以来,牡丹花及有关牡丹花的艺术作品得到繁荣发展并受到普通民众的格外恩宠时,也正是国运兴隆之际,人们期望牡丹作为国花所表现出的繁荣昌盛,能够带给人们吉祥,并为民族带来再度的辉煌。它作为一种审美时尚,因其与中国人民大众的心灵向往与理想具有的同构性使牡丹作为绘画形象达到了艺术上的永恒。
王雪涛 墨牡丹
毋庸讳言,牡丹作为一种绘画题材,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艺术格调的问题,牡丹画法的雅与俗也向来是评价一幅牡丹画作优劣的依据。牡丹画作为最大众化的艺术形象与审美对象,无论是作为民心和国运的象征,还是作为通俗的流行艺术,艺术格调的表现既要保持牡丹的高贵特质,更要注重艺术语言的更新。烂熟的笔调和满纸的胭脂气固然可以使牡丹画的格调低下、俗不可耐;但故作姿态的豪放与粗制滥造同样会使牡丹画浑浊臃肿,趋向浅薄。因此,牡丹绘画格调的升华,并不在表象的收与放,或是墨与色上,把握好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才是绘画作品格调高低的关键。雅者用色未必入俗,俗人用墨仍难雅。注重以内在学养强化作品的内涵,才是牡丹画雅与俗的关键。
杭州G20峰会上'大出风头'的牡丹图
然而,在当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牡丹画作的艺术格调可谓江河日下。拙劣之作充斥于市,画花唯恐不艳,加叶只怕不绿,而浑浊臃肿的造型更是不堪入目,其俗不可耐的粗恶之姿,不仅将牡丹的高贵特质丧失殆尽,而且大批“牡丹王”的问世,使牡丹从原来一种最受欢迎的大众化艺术形象,成为粗俗的象征。白石老先生如果活在当世,其牡丹作品绝对不会入俗人眼的,只怕要告诫世人“少买胭脂画牡丹”了。(素材摘录自《闲看秋水心无事》,韩玮著,山东美术出版社,节选网络共享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