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了一趟老家,我翻到了老爸的体检报告……
文字丨小祖宗
文章首发丨推么推
去年八月,我请假回了趟老家。现在看来,算是救了父亲一命。
那天,我从柜子里翻到一张父亲单位的体检报告,上面标明有几项指标异常。我马上用百度简单地查了一下,并没有放在心上。
假期结束后,我准备返程。偶然想起这件事,跟母亲嘱咐了一声。她感到惊讶,我才知道这张体检单是父亲特意藏起来的。
我开始自责,让母亲赶紧带父亲去做进一步的检查。我带着不安返回工作地,看着后视镜中他们越来越小的身子,难免有些心酸。
大概一周后,父亲的检查报告出来了。医生确诊为酒精肝并建议赶紧配合药物治疗,否则容易继续恶化。四个月后,再做复查。
因为对这个病存在着表面认识,觉得并无大碍,所以我松了一口气。我总以为父亲还年轻,怎么会有事呢?
后来,父亲复查,母亲打电话给我,口气变得严肃:病毒性增高,如果不积极治疗,很快就会转换成肝硬化,接着便是癌症。
我才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异地工作的我,听到消息后,人都慌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那一刻,我突然特别害怕这个陪我长到大的男人会离开我,我才意识到原来他在的日子就是岁月静好。
这些年来,我一直羡慕别人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前奔跑,所以,我时有抱怨家庭的重担早早分摊在自己身上,但此时,我却开始担心没有机会替他们负重前行。
原来,负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让自己负重的人都没有。我们生来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还要为重要的人而活。
父亲的突然生病,意味着我日后要为他遮雨挡雨,成为他的依靠。
为人子女者,不能等自己长大了,才想起父母老了,更不能等自己准备好才去替父母前行。
在异地打拼并扎根的独生子女,有没有想过父母老了后怎么办?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话题,有个网友的回答令我非常难过。
她的父母同时患有癌症,已经不能自理,但她还是选择留在异地工作。因为她妈不希望她的工作和事业需要牺牲于不可逆转的事实。
无奈之下,她给老家的父母请了护工,自己则在大城市里赚更多的钱。陪伴与替父母减轻负担,她不得已选择了后者。
这个网友的分享,大概也是现实中很多为人子女的切身经历:经历过两难、残酷的选择,才更懂得“父母在,不远游”的真正意义。
作为父母,在我们一步步成长中,他们没有伞也曾一直向前努力奔跑,现在他们跑不动了,轮到子女了,不也应该如此吗?
他们可以为我们坚强,我们更有理由为了他们变得更坚强。
刘亮程曾说:每个人都会过冬,到了年纪大的时候,就是过冬,这就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的美好。
不想让父母静静等待寒冬,固然无法阻止,但咬牙抗下重担不失为一种选择。不想看着父母慢慢老去,确实无法避免,但替他们砥砺前行不失为一种担当。
在平行世界的另一个空间里,我一年也见不到父母几次。但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家在奋斗,这样的生活似乎有了奔头。
在心理学上,父母被分成两种:一种是吞噬者,另一种是忽略者。
吞噬者指那些过分介入子女生活的父母,忽略者是指那些只关心自己的父母。
从前看到含有这种措辞的文章,我都会二话不说马上转发。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借别人的文笔来批评他们让我小小年纪就要学会懂事。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乐此不疲地这样去做。
那时的我,从没考虑到会不会伤到父母,享受般地利用自己作为子女的身份,肆无顾忌地抱怨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来为我们遮风挡雨。
甚至很多次听到他们说没关系,我以为真的就是没关系。
直到这么多年过去,我才渐渐懂得,有些事他们是在意的,有些事是会让他们难过的,但他们总是不断重复着“我很好。我没事……”
逞强父母们最顽固的武器,报喜不报忧是父母们最擅长的谎言。
作为子女,只有真正读懂了父母,才会开始想着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就像有个网友在帖子上所讲的那样:
毕业后他就留在老家,一直都不敢离父母太远,出差更是能省则省。
因为自从发现爸爸心梗倒在路边,妈妈急性心衰吐得走不动路,他就开始明白能第一时间送他们去医院救命的只有自己。
我们深知社会险恶,怎么会不知父母的艰辛。老来艰辛耗的都是命,这次,该换我们成为大人了。
老话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和父母的缘分如此短暂,来日方长的报答或许远远不如近在眼前的陪伴。
看过一个数据调查显示:
当代空巢青年对宠物的付出超过了对父母的关心,对领导的殷勤超过了对父母的藉慰,关注自己远远超过对父母的关注。
我们为了出人头地,不停地奔波。有时候,忙到连父母的对话框都被我们拉到了微信消息栏的最下面,而我们却一直是他们的置顶消息。
岁月不饶人,父母已走过大半段,或许他们身体健朗,还无需我们替他们承担什么。但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没法预料。我们只能时刻准备着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从现在开始,把他们放进自己的人生计划里,这才是为人子女的角色担当。
往后余生,让我们替父母负重前行。岁月静好,愿此生还有来处可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