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腹泻的专用方是什么?
导读:今天跟着徐伯远先生学习治疗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以及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
我治小儿腹泻,除继承先父小圃公擅用之培补脾肾法则外,通过多年临床,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先谈对于中医泄泻分型的一点意见。
中医学关于泄泻的辨证分型大致有以下各种类型,即寒泻、热泻、湿泻、寒湿泻、湿热泻、暑泻、食积泻、脾虚泻、肾虚泻、小儿惊泻、伤阴泻,还有风泻,风泻中又分出一种所谓“久风飧泻”等等。
我认为上述腹泻种类繁复,分型太多,有必要加以精简,这个问题尚需同道共同商讨。
再谈临床经常碰到的几种小儿腹泻病证。
小儿腹泻,一天数次,大便虽较稀薄,但没有大量水分泻出,小儿一般情况尚好,我认为按一般的消化不良来处理即可,此处恕不多谈。
小儿重症腹泻。
这种腹泻往往发生在一岁左右的小儿,它可由较轻的腹泻发展而来,但大多数是突然发病的,来势比较急骤,一天腹泻六七次到十余次,甚至二十余次,泻出蛋花汤样的水样大便,而且量多,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也可能有发热,并出现程度不等的失水现象和毒性症状。
来我处就诊者,绝大部分已经过西医诊治,原因很简单:
1. 小儿从未吃过中药,吃中药不方便,小儿也怕吃中药。
2. 是急病,病家首先不考虑服用中药,所以前来就诊的患儿多是经过一次至二次补液治疗。大部分的病儿经过补液等治疗之后,病情好转,但有的病儿经补液一、二次后,腹泻依然不止,病情仍未见减轻,此时就寄希望于中医中药而来就诊。
来诊的病儿虽然经过补液,但是由于腹泻未止,失水现象还在渐渐加重,小便减少,口渴加重,问题仍未解决。
按照中医辨证,这种腹泻可以归为“湿泻”,《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泻”,濡泻是指大便稀薄而腹不疼的一种泄泻,又因为这种腹泻还有口渴、烦躁、小便短少等种种热象,所以又可归入热泻类型。
总之,此种腹泻是肠胃湿热而引起的湿热型泄泻。
根据辨证,我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作为基础方,再根据不同的症情加减变化。
如尿少者加车前子、滑石等,口渴、舌苔较干的加芦根、石斛、蛤粉等,热度高者加石膏、知母、寒水石等,再配合中成药。
一般不用止泻药,因止泻药作用不明显,且有阻遏湿热之弊。
早期也不用补脾药,从理论上讲,早期多有实邪,用补脾药是不确切的,实际上用了也不起作用。
此病经过中医疗法,大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主要是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水样便转为软便,有的在一二天内出现条索状软便。
上面谈到的配合使用的中成药是红灵丹,效果很好。红灵丹是属于痧药范畴的一种成药,有解毒、辟秽、开窍等功效,传统上我们用于夏季中暑发痧、吐泻等病证,但此药不易购到。
必须说明,中医疗法用于这种小儿腹泻症是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的,如病儿泄泻每日在20次以上,而且泻出大量水分,脱水程度超过一度而未补液,碰到上述情况时,为了对病儿负责起见,还是需要配合补液治疗。
不过,我很少碰到这种情况,因为这些病儿多是在经过补液之后,泄泻未见改善才来就诊的。
再谈两点体会:
关于失水的临床表现。一般来讲有口渴、小便短少、眼泪少、口腔黏膜干燥、眼球下陷等现象。
在治疗过程中,我体会到眼球凹陷的现象最为重要,即使是非常轻微的眼球凹陷,治疗也比较费力。
关于利小便的问题。有种主张认为此病不应利小便,理由是体内水分已经不足,不能再利。
在实践中,我认为小便量极少的用一些利尿药是可以的,主要关键是在止泻,如果一方面控制腹泻,再用一些利尿药有何不可?
慢性腹泻症也是临床常见的,都是些年龄较大的小儿,病程较长,体质较差,病情较顽固。此类患儿每呈脾肾阳虚症状,给服四君子汤一类方药,疗效不显。
因此,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温补脾肾的药物如附子、肉桂、四神丸之类,数剂之后,开始见效。但此病很易反复,须在见效之后,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其复发。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徐小圃医案医论集》,陆鸿元、徐蓉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