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大讲堂】象形,造字的祖先都是艺术家(四)
结合着“六书”,对于象形字,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象形字,是对具体事物亦或相对抽象概念的一种理性描绘。
既然是理性描绘,就必定有规律可循。对于造字法而言,我们需要知道的无非两点:
第一
素材是什么
第二
如何构造
之前我们在分享造字起源时,除了“仓颉造字说”之外,也曾提到过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并非没有记录与交流的手段,“结绳记事”算是其一;另外,八卦符号也是先人的发明。虽然历史典籍中几乎没有讲解象形字素材的来源,但是我们却可以从相关性中寻觅端倪:
《周易·系辞下》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於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虽然是在讲“八卦”的起源,但从中我们却也可以类比发现一些象形造字法的“蛛丝马迹”:
其一
“象”与“法”同
都是模仿、效法
其二
“形”的来源
“天” “地” “鸟兽”
“诸物” “诸身”……
这其实也就回答了我们开头的两个问题:
素材是什么——“形”的来源。
如何构造——“象”,“法”。
我们先来看看象形的素材。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既是“八卦”选材的依据,也是象形造字的依据。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造字之初,除了选取与自身相关、自身周围环境相关的事物作为造字的首要任务之外,还会在自己目力所及的范围亦或心念所至之处进行选择,具体说来:
第一,人。
虽然我们常说,“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但那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类始祖而言,认识世界,当然要从认识自身开始——就像幼儿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是从自身器官开始的。
比如说五官:
眼睛,古人用一个“目”字代替。
《说文解字》:“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目,就是人的眼睛,象形字。突出了人眼中瞳孔的形象。
耳朵,古人用一个“耳”字表示。

《说文解字》:“耳,主听也。象形。”耳,就是负责听音的器官。
鼻子,最初并没有“鼻”这个字,其含义用“自”字表示。
《说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自,鼻子。像鼻梁骨弯弯曲曲的形状。
舌头,古人用一个“舌”表示。
《说文解字》:“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舌头,在口中,是用来说话、辨别味道的器官。
当然,说到舌头,就免不了也要说到嘴巴,即“口”。
《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口,人们用来说话、吃东西的器官。
再比如“手”。
《说文解字》:“手,拳也。象形。”手,可以握成拳头。
再比如脚,古人用“足”表示。
《说文解字》:“足,人之足也。在下。“足,人的下肢,在人体的下部。
第二,物。
活跃在人周围的“物”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动物,植物,器物。
我们先来看看动物。天上飞的小型动物,先民们最初统称为“鸟”。
《说文解字》:“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鸟,就是长尾巴的禽类的总称。
最早被圈养的家畜,猪,先民们称之为“豕”。
《说文解字》:“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豕,就是猪。尾巴极短,因此称之为“豕”。
被称之为瑞兽的动物,如龟,龙,凤。
《说文解字》:“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龟,是古老的动物,外部是坚硬的骨质龟甲,内部是柔软的肉身。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是鳞甲动物的领袖。能变暗,能变亮,能变细,能变大,能变短,能变长;春分时节会登上天庭,秋分时刻则潜藏在深渊之中。
看,根本不需要用语言来解释它们分别是什么,看着图片就一目了然。
还有历代王朝末期,群雄纷争时常说的一个成语“逐鹿中原”中的“鹿”。
《说文解字》:“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鹿,一种野兽;字形像其头、角、四足的形状。
以及在水中游弋的“鱼”。
《说文解字》:“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鱼,水中的生物。象形。鱼尾与燕子的尾巴相似。
虽然从甲骨文到金文,看起来各有差异,但都毫不例外的有想要突出表达的特征:或鱼头,或鳞片,或鱼尾。不需要有任何文字学的知识,甚至不需要有任何识字能力,都可以一目了然地进行辨识。
动物对人类的意义不言而喻,植物其实也丝毫不差。不说其他,草根树皮在饥荒年代都会成为食物;最早没有衣物蔽体时,他们也提供着最原始的遮羞布。
比如搭建房屋需要的“木”。
《说文解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chè],下象其根。”木,冒出。从地面冒出来的样子。五行之中,东方属木。字形采用“屮”为偏旁,下部像它的根。
以及为了果腹必须种植的“禾”。
《说文解字》:“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
禾,好谷子。二月开始生长,八月开始成熟。处于四季变换之中,得阴阳调和之利,所以称之为禾。禾,属木。
农田里不期而遇的“草”。
《说文解字》:“草,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草,就是包裹着籽儿的植物壳,即栎树的籽实。另一种说法叫“象斗子”。
3. 器物。
动植物之外,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各种器皿。远古时期,人们需要狩猎,自然就需要有“刀”。
《说文解字》:“刀,兵也。象形。”刀,兵器,象刀锋之形。
远距离进攻时就需要用到弓箭之“弓”。
《说文解字》:“弓,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弓,在近处射远方的武器。字形像弓的形状。古代一个名叫“挥”的人创制了弓。
以及“箭”,当然,古代称之为有的放矢之“矢”。
《说文解字》:“矢,弓弩矢也。从入,象镝栝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矢,弓弩发射时用的箭矢。像箭头、箭杆、尾羽的形状。古代有个叫夷牟的人最早发明了箭矢。
还需要装东西用的器皿之“皿”。
《说文解字》:“皿,饭食之用器也。象形。”皿,就是吃饭的用具。字形像盛具的形状。
还有喝酒用的“尊”。
《说文解字》:“尊,酒器也。”尊,就是喝酒时用的器皿。
以及出行用的“车”。
《说文解字》:“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车,是古代对车厢、轮子等的总称,据说是夏朝时奚仲创造的。
不胜枚举。
4. 天体。
除了人自身与动植物器物之外,还有我们常说的日月星辰。之前我们已经举过日、月的例子,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只说一下“星”。
《说文解字》:“星,万物之精,上位列星。”星,宇宙万物的精华,字形上部象群星呈现的样子。
以上这些汉字及其字形,就是先民们在观察万事万物后,抽丝剥茧总结规律的基础上,带给我们的惊喜。当然,这肯定没有穷尽所有象形字。毕竟,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哪里会有尽头呢?
看完了“原材料”,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材料的组装原理。
其实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也说过一些,比如“合体象形字”就算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我们做个简单的归纳总结。
其一,画出事物整体。
诸如我们在上文举例时提到的与动物有关的象形字,鱼、龙、龟等;若不画出事物的整体,恐怕很难理解其含义。
其二,突出局部特征。
有些事物不需要画出整体,人们就能够准确辨别,比如“牛”和“羊”。
从甲骨文字形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是象形字,但却并未展现牛与羊的整体,只是突出显示了头部,即牛角与羊角的形状。
其三,附加形体明确含义。
诸如我们之前举例提及的“眉”,如果不增加“目”的形象,就很难理解“波浪线”的真实含义。再比如“齿”:
为了更明确地展示“牙齿”的含义,就必须增加“嘴巴”,即“口”的造型。
其四,已有形体的变体。
诸如我们之前举过的“大”与“屰”,用一个正面直立的人形表示“大”,倒立的人形表示“屰”。
象形字的产生,建立在古人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之上;它既是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表达,同时也体现着先民们主观的逻辑思考。所以,尽管名之曰“象形”,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逻辑表意功能。不过,作为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很多更为抽象的概念,就很难用“象形”这种线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为此,“象形”渐渐失去造字主体地位,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