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殿堂】旋转的除了木马,还有......乾隆皇帝......

说起中国古代王朝,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大清。毕竟这是距离我们最近,也是荧幕上最喜欢呈现的朝代。遥想当年学龄前,《戏说乾隆》三部曲,无论是郑少秋还是赵雅芝,也真真实实地迷倒了很多人。从此后,针对乾隆皇帝各种版本的演绎,就再也没有消停过。

看看最近热播的清宫剧,爱新觉罗·弘历,又一次在我们面前闪闪发光:那边《延禧攻略》才唱罢,这边《如懿传》就粉墨登场了。

电视剧的热闹演绎,也带火了相关的纪录片。浏览各大平台:爱奇艺、腾讯......顺势而生各种相关纪录片。比如说什么《生活在古代·乾隆与如懿》......不胜枚举。似乎乾隆皇帝身上有着无数待我们挖掘的槽点。电视剧中乾隆皇帝的南巡,更坐实了民间对他的各种猜测:爱热闹,贪玩......事实上呢?

说起来,乾隆南巡,也就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这大概是我们最熟悉的了。他一生六下江南,最后一次回京时已74岁高龄——在古代社会,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帝王将相,这个年龄绝对是高龄了。可是,你知道吗?乾隆皇帝不止下过江南。世界这么大,皇帝陛下也想去看看那!事实上,除了“南”,“东”、“西”乾隆也是都去过的......

难道是为了平衡?乾隆皇帝的西巡,据统计也有六次,目的地也都毫无例外的是五台山。至于目的,自然是礼佛参拜。若说起缘由,除了大清王朝作为异族统治者希望能通过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实现汉人更好的归顺降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孝子乾隆皇帝的母亲太后娘娘,信佛。这位太后娘娘,也就是《甄嬛传》里的熹贵妃——当然,进阶之路不是那样的......称得上是整个大清王朝,甚至中国古代王朝中最福寿绵长的幸运老太后了。这母子二人的运气与福气,都不能说是羡煞旁人——因为怎么羡慕都是羡慕不来的。

相较于西巡,乾隆皇帝的东巡,目的性更为明确,政治性也更强。乾隆皇帝一生,前后东巡共有四次。毕竟以前交通工具是实在不方便呀!而且皇帝陛下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1743年,乾隆开始了人生第一次东巡,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东巡。皇帝陛下东巡,真的是皇宫里闷得慌,出门解闷儿的吗?如果真这么想,只能说责任感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啊。皇帝陛下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牵动着整个帝国。皇帝陛下的东巡,主要目的有三:

       第一,天子守四方,巡视疆域,这是皇帝的职责。

想想看,连明成祖朱棣都说出了“天子守国门”这样的豪言壮语,难道取而代之的清朝皇帝,还稳稳坐在紫禁城里享受自己稳稳地幸福?

       第二,祭祖。

大概从西汉王朝开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基本上贯穿了整个古代社会始终,清朝也不例外。“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祭祖是必不可少的。更何况,人怎能忘本?祭祖也正是此意。

   第三,秀肌肉,练骑射,稳定边境线。

我们现在说到“八旗子弟”,总带着一种不屑的感觉,似乎他们就是“纨绔子弟”的代表。可是想想大清的建立,打天下时依靠的难道不是“八旗子弟”?马上得来的天下就算需要文治,也不能荒废了武功。更何况,木兰围场的狩猎活动,还有着震慑蒙古贵族、稳定边境线的重要意义。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啊!

我们拔腿就走的旅行,在皇帝陛下这里却是深思熟虑的行为。带着这样强烈的目的性,乾隆皇帝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东巡。作为年仅32岁的青年天子,他意气奋发,斗志昂扬。面对此情此景,皇帝陛下想要吟诗一首:

铁背山头歼杜松,

手挥黄钺振军锋。

于今四海无征战,

留得艰难缔造踪。

坦白说,皇帝陛下的诗......真的挺一般。壮怀激烈的乾隆皇帝,写诗还是不足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的;于是,他下令让郎世宁作画一幅,将自己在木兰围场围猎的情景绘制传世。这幅画,就是《弘历哨鹿图》。

之后,乾隆皇帝在自己43岁、67岁以及72岁时,相继东巡。从年龄我们也可以推测:43岁时的中年皇帝,想必仍有“千骑卷平冈”的场面的;不过暮年时,即便“壮心不已”,也恐怕是观赏居多,鲜能下场较个高低了。

我们常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乾隆皇帝对艺术的追求,也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当时,景德镇官窑为了投其所好,不计成本地不断推陈出新,力求让皇帝陛下能够常看常新,常看常喜。这件目前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乾隆行围图瓷转旋瓶”,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瓷瓶腹部的画面上,山峦叠翠,古松苍劲,红叶轻摇,无一不是皇帝东巡时的场景。可若仅仅如此,也不过就是一只普通的文物瓶子罢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普通的瓶子我们人人都见过,浑然一体,烧制起来似乎也没什么难度。这只为皇帝陛下一人烧制的瓷瓶,却要分为六个部分:盖子、颈部、外瓶、内胆、夹层、底盘。说起来这简直不像是一个瓶子,像是一件榫卯结构的家具了。——瓷器的特性,决定了这六个部分肯定不可能用钉子去固定呀!

结构复杂,外观纹饰也不简单;除了符合皇家气度的背景色调与花纹之外,更绘有与乾隆东巡密切相关的内容。细看转旋瓶的背景纹饰:底色为青色,大气庄重;金色辅之,明丽华贵;如意云形与莲花花瓣形的花纹,沉稳典雅;而那瓶盖上的一点红,谁能说不是点睛的神来之笔?

再看瓶身的装饰图画。我们常规所见的瓶子上的花纹,都是直接画上去的,但这个转瓷瓶却不是。瓶子腹部,俨然如园林中的“窗户”,内里才是窗内的无限景致:透过漏窗,看得到其中的青松翠柏,桥梁山石,还有枫叶与彩云。而这些,不过是转瓷瓶带给我们的第一重震撼罢了。

就像我们以前用的热水瓶一样,转瓷瓶不仅有外瓶,还有内胆。内胆中的人物,更是工匠们机巧心思之所在。这大概有点儿像我们在很多景点可以看到的“拉洋片”,透过一个小小的“窗口”,里面呈现出的却是精彩纷呈的世界。不同的是,瓷瓶中的这种神操作,更难。

皇帝出行或打猎,肯定要有“先头部队”';所以首先向我们走来的就是举着令旗的骑兵,他挎着一把刀,举着一面旗,笑容满面。

紧随其后被前呼后拥着的,自然就是皇帝陛下本尊。“左牵黄,右擎苍”,器宇轩昂不在话下。——很多人在看过电视剧之后,就特别想要挖掘古代帝王的真实相貌。坦白说,我觉得除非科学研究,否则真无此必要。很多人据此得出,比如说康熙皇帝,有人就得出,个子不高,长得也不是很帅;比如乾隆,其实也不是玉树临风......或许说得都对吧,但皇帝的气度与气场,绝不是一两个帅气的演员可以比拟的,不是么?

除了皇帝陛下以及单独一马当先的骑兵,前前后后还有很多人为乾隆的出行保驾护航,或跪拜恭迎。

有着这精巧的心思,已经很难得,但转瓷瓶的绝妙,还不止于此。之前我们说到的这些人物,其实都是雕刻而成,悬挂在内胆之中。因为彼此之间重心的不同,若你用手轻轻拨动,它们就会根据各自的身份,展现出不同的动作。这就有点儿像我们的车载点头娃娃一般,在惯性的驱动下,会不停地点头跪拜,表达出对皇帝陛下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就是那个稳稳的莲花座底盘,青色与金色的配合,端庄典雅又寓意吉祥。不得不说,这样一只小小的瓶子,却将时空变幻都融入其中。即便是今天,恐怕也不易得。

这样的好东西,好工艺,自然是被专门为皇家烧制瓷器的官窑所独有,概不外传。这样的好瓶子,乾隆皇帝当然是十分喜欢了;不过,当他得知这种瓶子烧起来费工费力费钱,就对一年内烧制的数量做了严格的限制。尽管如此,我们今天也还是看得到一些别具特色的转瓷瓶的——这些瓶子,也都毫无例外的是乾隆年间制造。

比如现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乾隆时期的黄地珐琅彩开光花卉婴戏纹瓷象耳转旋瓶

比如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乾隆时期的祭蓝釉描金云蝠齐天纹瓷转旋瓶。相较于上一只,矮了近一半;但看起来似乎更为精致。很遗憾,网上没有找到一张令人满意的图片,只能是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了......这只瓶,若葫芦形状,瓶口处一朵粉色莲花点缀;瓶身中部两枚金色圆环,衬得富贵吉祥。此外,葫芦瓶坐落在一个青色的瓷盘中,若用手拨动,葫芦瓶就会在青瓷盘上翩跹起舞。——下面这张图,形状上勉强类似;但配色实在不敢恭维......

转旋瓶不仅有这些观赏性的玩物,也有一些很实用的东西,比如说笔筒。目前有一只,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名之曰:粉彩甲子万年如意连绵纹瓷转旋瓶笔筒。这只飞鹤在天、祥云环绕的笔筒,精美华贵。

不知从几何时,有用无用,成为我们判断一件事、一件器物的标准。若这么看起来,文物大概是最没用的东西了:穿越时空而来的它们,除了能让我们研究、欣赏、赞叹,能带给我们什么“实用性”的价值呢?似乎是没有了。可从它们身上,我们看得到我们的审美力、创造力、创新力,无与伦比;我们自己,就足够令我们骄傲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