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荆庄大云寺
浑源荆庄大云寺
2019.2.27
(修整后的老戏台)
(位于天王殿位置的供销社旧址)
(双层壁画与明造)
(双层壁画局部)
(双层壁画)
(大云寺侧门)
荆庄是浑源县一个乡治所在地。外地人常以为是穷乡僻壤,在本地老人看来,却是县城通向西部的通衢要道。荆庄离城20里,距离县西部重镇西坊城20多里,荆庄西南10里的龙峪口有路通向繁峙和五台。在20世纪公路开通以前,荆庄可是当地县际交往和人流物流的必经之地。
如今,村庄一片寂静。笔者进入贯穿全村的东西大街后,不闻鸡鸣犬吠,不见人影晃动,阳光透过薄雾落在泥土斑驳的墙上,沿街住房有的门窗已朽,露出黑洞洞的眼眶。
街上最鲜亮的地方是原供销社的门面。本来供销社也已歇业,长期有门无窗,但20世纪60年代的水泥建筑和上面的毛体大字十分刚强。一两年前,它突然被彩绘一新,竟然又恢复了地标性建筑身份。问起缘由,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乡说,这是沾了大云寺的光。
村里有寺有文物保护单位,不算稀奇;但村里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却少之又少。文物荟萃的雁北也只有两家,一是荆庄大云寺,二是觉山村的觉山寺。
荆庄大云寺建于北魏,现存古建县志说是金代遗存。原先建筑群按规制,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钟鼓楼自不必少。现在,只有大雄宝殿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与看门人家属沟通,说是已电话联系,拿殿门钥匙的男人一会儿就到。等人期间,笔者琢磨了大云寺鼎盛时的布局。供销社位于大殿正南30米,大约是天王殿的位置,供销社南30米,应该是山门位置。眼前已倾颓的原供销社两排排子房各向退后30米,应该立着东西配殿。目前在东配殿位置旁,有一座正在整修的戏台。
看门人终于到了。他姓王,患过小儿麻痹,喘着气,话不多,拖着一条残疾腿开了门。大殿阔3间,进深2间,高8米,明造无藻井。殿内空无一物,唯有四周壁画光彩照人。东西墙满屏的十大天王壁画个个呈愤怒严厉状。因未入佛学门,壁画细节懵懂无知,只能为壁画构图、技法和颜色惊叹。据说,明清修葺时,大体是描摹原有壁画,因而整体画风不失元代风格。
令人感慨的是,大殿后墙东侧,竟有两层壁画共存。在后来涂抹的半厘米厚的墙面上,留有几块色彩如东西墙壁画的衣褶线条。原来墙面上的壁画有一佛两弟子,线条简洁明快,头像丰满慈祥,与东西墙明王形象大相径庭。
东西墙如果不晚于明代,那么,一佛两弟子壁画至少不晚于元代,说不准就是大殿在金中期落成时的原始壁画。就此与看门人讨论,他说一佛两弟子是唐朝壁画,但大殿落成于金,金在唐后,在时间上又说不通。
如果是它是金代壁画,在明代被涂泥重绘。笔者不禁为两个名人惋惜。
元好问是金末名流,金亡后,曾隐居于龙山大云寺。龙山大云寺是上院,荆庄大云寺是下院,两者本为一体。元好问去上院,必然取道下院附近的李峪。估计元好问常造访下院。他在大雄宝殿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佛两弟子壁画。东西墙的明王画则无缘一观。
徐霞客是游五台山后,从龙山西侧龙峪口出山,再行约1小时来到荆庄。他在游记里写道:“东行十里,为龙山大云寺,寺南面向山”。徐霞客在荆庄停留时,定入大雄宝殿。他所看到的,当是明代新绘的明王画,而无缘于金(元)绘一佛两弟子。
当代人虽不能全览大云寺下院,但能得观元好问与徐霞客两贤人尚不能欣赏的双层壁画,亦应无憾矣!
荆庄在龙山山麓。龙山与恒山相连,较恒山高而险。山下仰望,龙山山体轮廓线上下跳跃,山顶四季有积雪,雪帽炫人视线。上山路上,常见有斑斓巨石。这可能就是元好问《游龙山》诗里指的“苔花万锦石,丹碧烂不收”。徐霞客也曾对龙山有大段描写,如“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以藻绘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突兀而尤古。”
笔者当天沿着徐霞客的足迹,驾车由山北平原抵龙峪口,又从龙峪口沿村路涉冰河穿三合号村来到荆庄。能同先贤走一路、看一山、游一寺,岂不乐哉!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作者乃饱学之士,涉猎甚广。本号将连续刊载作者多年写就的读书笔记、游记随笔,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