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常见香料有哪些?
香料分为植物香和动物香,植物香取自花草木材,如沉香、苏合香、龙脑香等,动物香如龙涎香、麝香等。这些传世名香或产于本土,或来自海外,产地、外观、香味、功效等各不相同。随着香料种类的增加,人们不足于单一香料的味道,便产生了多种香料配制的合香。宋代海上贸易的空前繁荣使得香料极为丰富,洪刍《香谱》和《陈氏香谱》不止记载了各种香料,还收录了多则合香方。据笔者统计,《全宋词》中出现最多的香料便是沉香,逾一百三十次,此外还有檀香、龙脑香、龙涎香、麝香、兰香、蕙香、笃褥香等等。
1、沉香
沉香结香过程复杂,至少十年以上的香树受到外力伤害形成“伤口”,真菌侵入寄生,引起树体内部发生化学变化,树胶、树脂、挥发油等多种成分凝聚,经年累月结成香脂,时间愈久,愈加质重色黑,品质愈高。香树寿命可达数百年,即便香树倒下腐朽,香脂依旧继续集聚,沉香仍可留存数百年。沉香成因之复杂,结香过程之漫长,影响因素之繁多,使其品质优劣不等,形异名多。沉香自汉代以来便是真仙与人间所共贵者,而宋人对于沉香的认识,较前代更为全面清晰。《香谱》引《唐本草》注云:“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餞香同是一树。叶似橘。经冬不凋。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色紫似葚而味辛,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重实,黒色,沉水者是。”《陈氏香谱》对沉香作了更细致的分类。
丁谓所撰《天香传》云:“香之类有四:曰沉、曰栈、曰生结、曰黄熟。”沉水香、桟香、黄熟香依次为沉香之上品、中品、下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沉水香置于水中会下沉,栈香半浮半沉,黄熟香浮于水面。通常沉香密度越大,说明所含香脂越多,因此古人常以是否沉水来鉴别沉香的品级。三大等级之下又细分为多个品类,通常因形命名。《天香传》列举了沉香十二状,其中沉水占了八种:鸟文格、黄蜡、牛目、牛角、牛蹄、雉头、洎髀、若骨;栈香有虫镂、昆仑梅格,黄熟香则有茅叶、伞竹格。此外还有“色驳杂如鹧鸪羽”的鹧鸪斑,“桟香未成沉者有之,黄熟未成栈者有之”。黄熟香结于根部,埋于土中被侵染为黄色,故名“黄熟香”。因为根部缺乏营养供给,所以黄熟香质轻而散,理疏以粗,一般用于合香。
古人归纳了沉香的四种结法:熟结、脱落、生结、虫漏。熟结,指自然环境下树木内部某些组织发生病变而结香,不受外界侵染,所结之香纯净醇厚。脱落,指枯木腐朽过程中结香。有人认为先结香再脱落,若是如此,脱落之前结香必有原因,则为熟结、生结、虫漏三者之一,“脱落”便不能算作原因,与其他三者并列而论。生结,指树体受到风折雷击、刀砍斧劈等外力伤害后,伤口分泌树脂进行修复,有真菌侵入寄生,形成结香。山民对于沉香成因的了解并不透彻,但他们知晓结香的前提是树有伤口,于是人为制造伤口,诱导结香。虫漏,亦称蛊漏,蚂蚁等昆虫啃噬蛀蚀树木,巢穴周围凝聚树脂,形成结香。
2、檀香
檀香是檀香科檀香属植物檀香树的心材。心材初形成于树干基部并向四周和上端延展,边材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后逐渐转变为心材。檀香芳馨之气源于心材所含的檀香精油,其含油量由根而上、由内而外递减。檀香树生长极其缓慢,幼苗期必须寄生于凤凰树、红豆树、相思树等,成材需要数十年。刚采摘的檀香气味刺鼻带腥,陈化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后香味渐趋温润醇和。
努沙登加拉群岛中的帝汶岛,是檀香原产地之一。檀香后被引种并大面积天然繁殖于印度,产自印度的“老山檀”是檀香中的上乘之品。檀香还产于泰国、马来西亚、南太平洋岛国等。檀香树上世纪才引入我国,然而檀香早在汉代便已传入中原。
檀香又分白檀、紫檀、黄檀三种,白檀表皮光洁且呈白色,黄檀外皮虽在但颜色发黄,紫檀则是外皮腐烂颜色发紫,白檀最佳,紫檀略胜于黄檀。
檀香广泛用于佛教,制成线香、盘香用以供佛,熬成香汤浴佛,雕刻成佛像、制成佛珠,静坐参禅亦焚檀香。檀香木极为珍贵,一般用来雕刻佛像和制作扇骨、佛珠等小件物品,熏香使用檀香片或檀香末。白檀香、紫檀香、黄檀香取自檀香树,与白檀木、紫檀木、黄檀木非出一树。
白檀属山巩科山矾属,原产于我国,广泛分布于东北部及黄河、长江以南地区,根、叶、花或种子皆可药用,亦可作器具。
紫檀属豆科紫檀属,《香乘》“旃檀”条云:“其所谓紫檀即黄白檀香中色紫者称之,今之紫檀即《格古论》所云器料具耳。”“今之紫檀”即制作家具器物所用的紫檀。惟有檀香紫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紫檀,俗称“小叶紫檀”,产于台湾、广东和云南,乃木中极品,多为皇室所用,故称“帝王之木”,香气微弱或无香味。紫檀质地细坚,是制作乐器的绝佳材料,声音清脆,尤以“金星紫檀”为佳。
黄檀属豆科黄檀属,药用其根皮,可清热解毒、止血消肿,广布于中国各地。降香黄檀亦属豆科黄檀属,又名降香木、黄花梨、花梨木等,产于海南。心材为红褐色,质坚纹密,气味芬芳,更有天然形成的“鬼脸”图案,是制作器物的上等材料。树干和根部心材称为降香,药用可理气镇痛、行瘀止血,也可作香料。
古人或将白檀、紫檀、黄檀等与檀香树相类的树种并称为檀香。《香乘》云:“檀香出海外诸国及滇粤诸地。”而檀香树1962年方才引入大陆地区,此处“檀香”显然不完全指真正的檀香树。
3、龙脑
龙脑香是龙脑香科冰片香属植物龙脑香树树干裂缝处溢出的树脂凝结而成的结晶体。龙脑香树主要产于苏门答腊岛、婆罗洲、马来西亚,不生于中国,自古以来龙脑皆为进口。龙脑又称冰片,但龙脑冰片只是冰片中的一种,此外还有由龙脑樟树枝叶提取的天然冰片(右旋冰片)、由艾纳香茎叶提取的艾片(左旋冰片),以及用松节油、樟脑等人工合成的机制冰片(消旋冰片)。冰片归于芳香开窍类药物,具有透皮功能,可协助治疗多种疾病,增强疗效。
龙脑香树除树脂外,液体树脂油亦可利用。干燥的树脂称为龙脑香,而流动的树脂油则为婆律膏,又称婆律膏香、婆律香、脑油、龙脑油等。宋代龙脑又分生熟,直接取自树干裂缝的树脂称为生龙脑,经加热而得的称为熟龙脑。不同形状的龙脑又有不同的叫法。叶庭珪云:“大者成斤,谓之梅花脑,其次谓之速脑。速脑之中又有金脚,其碎者谓之米脑。锯下杉屑与碎脑相杂者谓之苍脑。”龙脑中大而佳者称为“梅花脑”。龙脑亦称“瑞脑”“瑞龙脑”。龙脑香气浓郁,是密宗五香之一,佛教“浴佛”主要香料之一,唐代大食、交趾、乌荼等国曾向中国进贡龙脑香。天宝年间,交趾国进贡龙脑,形如蝉蚕,宫中称之为瑞龙脑,别于衣襟之上,香气可散发十步之外,唐玄宗将其赐予杨贵妃。
4、龙涎
龙涎香源自抹香鲸科抹香鲸属抹香鲸体内。抹香鲸喜食大乌贼和章鱼等大型软体动物,然其角质颚等坚硬部分难以消化,肠道在食物残骸刺激下分泌出特殊的蜡状物,包裹住残骸以减缓痛苦,久而久之形成龙涎香。抹香鲸体内的龙涎香积累到一定量后便会排出体外,其质轻于水故浮于海面,经过海水淘洗,杂质渐除,颜色逐渐由黑变灰变白。白色龙涎香最为难得,需上百年之久,价值连城。
龙涎香最初名为“阿末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古人不识龙涎香成因,只知其来自海上,遂联想到由龙的涎沬凝结而成,故名“龙涎香”。龙涎香初为黑色,且有腥味,海水淘去杂质之后色泽变浅,香味渐显,白色龙涎香品质最好、价值最高。龙涎香单熏气味不算绝佳,但是香味挥发缓慢,留香最为持久,故多用于合香之中,熏香之时能散众香,令其香韵悠转,富有层次。龙涎香能引烟聚烟,其烟聚而不散,云浮于空,古人将之视为可幻化海市蜃楼的蜃气的余气。因此古人根据其烟来辨真假。
域外诸香之中龙涎香传入中原最晚,然而价值最高,且禁止民间私自贸易。宋代宫廷还将龙涎香灌入蜡烛之中,缠绕红罗,蜡烛燃烧时红罗飞散,香气四溢。因龙涎香珍贵难求,而世人爱之,故多以合香代之。
5、麝香
麝香为鹿科麝属动物林麝、马麝、原麝等雄麝脐香腺囊中干燥分泌物。我国麝香产量与质量皆居世界之首,主要产于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华北等山林地区。
麝香是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本土香药之一,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即有记载:“麝香,味辛温,生川谷,辟恶气,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痉,去三虫,久服除邪,不梦寤魇寐。”麝形似鹿、獐而体小,又称麝鹿、香獐等,喜食松萝、枝叶、地衣、苔藓等。从雄麝体内取出香囊,处理阴干后得到整麝香,又称毛壳麝香或毛香,上覆短毛,内含麝香仁,其中黑色颗粒状者俗称“当门子”,香气浓烈奇异,经久不散。
古人将麝香分为遗香、脐香、心结香三种。以遗香最佳。有的麝夏天多食蛇虫,到了寒冬香满香囊,入春便患急痛,遂自己用脚将香囊剔出,此为遗香,出自活麝,品质最好。至于遗香所在之处草木枯黄,所过之处瓜果不实,则为附会。
脐香次之,麝孤独胆怯而警觉灵敏,活动遵循一定路线,择固定隐蔽处休憩或便溺,即使远走觅食或受惊远逃,亦会重回领域,不敢在别处留下踪迹,怕被捕获,人们反而据此猎麝取香。麝极为珍爱自己的脐,每当被人追捕情急之下便会登跃高岩,举爪自裂香囊,被缚而死时仍拱四足保护着脐,人类猎杀麝而取得的麝香便为研香。
心结香最次,干燥不堪用。麝被野兽追捕,惊慌失措狂走山巅而失足坠崖,人遇之则得心结香。由于人类过度猎麝取香,麝濒临灭绝,已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采用活麝取香技术。
麝香香气浓烈,有特殊的动物气息,故取微量入于合香即可。麝香可散发其他香药味道,令其高扬悠远,而且麝香定香能力极佳,可令香味挥发缓慢,留香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