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图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024-06-18 06:56:57 一、吴图南简介吴图南,原名荣培,后易名图南。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人。幼年因先天不足而体弱多病,还因癫痫抽风,致使右腿比左腿短约两公分。他皮黄骨瘦,行动不便,被称为“槐子水洗的孩子”。家人聘请某知名医院院长李子峪为其诊治,一两年后各种大病基本治愈。为了强身健体,李院长建议其练功习武。他便拜张策为师学习通背拳和刀术,后学太极拳,“与徐君致一同为吴鉴泉先生之高足”(见该书<褚序>)。早年就读于京师大学堂攻读医学,毕业后当过小学、中学教师。曾在北平体育讲习所、中央国术馆等部门任教习,又于中央体育专科学校、西北联大等院校担任国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武术教研工作,兼任北京故宫博物馆专门委员、首都博物馆保管主任、北京文史馆馆员等职,还被北京大学等高校聘请为武术协会顾问。他长期担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学术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等职,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的武术研究整理和武术教材的审订工作,在全运会上担任过太极拳比赛的裁判长。吴氏不仅拳技高超,更重视学术研究,著作颇丰。尤以倡导科学化的太极拳、从事太极拳的普及和研究为著,出版了《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拳》《内家太极拳》《太极拳之研究》《国术概论》《吴图南太极拳精髓》等图书。他为了研究太极拳的源流和发展,亲自涉足武当山、少林寺、陈家沟等地走访,查阅资料,著有《太极拳发展史》手稿,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组委会颁发的武术贡献奖。1989年1月10日,吴氏于北京逝世。主要传人如马有清、杨家仓、沈保和、张国健、黄震寰、祝大彤等。写到此,读者可能注意到,拙文在介绍吴图南生平时未谈及其出生年份。笔者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为说法不一。一说吴“生于1902年”,一说“生于1884年”,哪个准确呢?难以决断。笔者以为不妨从《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一书中去找寻蛛丝马迹。且看该书《例言》中写道:“是书摄影时,因身为西装束缚,故姿势未能尽善尽美,请阅者谅。”也就是说书中所附拳照应该拍摄于出版该书的1929年。那么,不妨附两帧当年的照片,让读者去权衡吴氏应该是风华正茂的年方“27岁”,还是已过不惑之年的“45岁”吧。 (附图为该书内页照和肖像照)二、《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简介1929年,吴图南“入京参加国考,考毕,即去浙江南浔中学校充任教师。到校后两月之间,竟于公余,创此空前之杰作——《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语出<赵序>)该书 “承褚民谊先生给予修正,齐铁根先生给予校对,王时尉先生给予摄影。”(见<例言>)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前附褚民谊、吴鉴泉和著者肖像,接下来是《褚(民谊)序》《赵(润涛)序》和《例言》,正文为《国术太极拳目次》三、《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评析该书《太极拳总论》一章所收录的六节拳论均未署作者姓名,可见著者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对随意冠以“张三丰”或者“王宗岳”之名持怀疑态度。从这点来看,也可体现出著者科学求实的研究太极拳精神。其中《太极拳论》一文是在许宠厚《太极拳经》基础上的再修改,并重新分段,还三次使用感叹号,以加强语气。谨将该书中《太极拳论》附录于下,与许宠厚《太极拳经》不同之处加以横线表明,供读者参阅研究:“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逆谓之粘。动急则急应谓之连,动缓则缓随谓之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中立不依,乍隐乍现。左重则左必轻,右重则必轻。虚实兼到,仰高钻坚。进之则长,退之则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惟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太极拳史略传》一章,著者将多个朝代的人士诸如许宣平、李白、李道子、韩拱月、程灵洗、胡境子、张三丰、张松溪等,以及他们所传承的“三十七”、先天拳、小九天、后天法、内家拳、长拳等一一罗列,并和“太极拳”扯上关系。因为均无实据,故不做多解。该章对杨禄禅一脉太极拳的传承记述最详,并附有世系表,可资参考。《太极拳势说明》共收录拳势71式,均为吴图南演示拳照。一式一照,每式分“略释”、“姿势说明”、“应用说明”三节。该套拳架势名与许宠厚、陈微明等所传拳架大致相同,但只有一组“云手”动作,为其有异于他人所传之处。 (附图为该书内页照片和拳照)观吴氏演拳姿势舒展,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可见其扎实的功底。该书不称“推手”,而言“打手”,重点讲述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的用法,分“略释”、“姿势说明”、“应用说明”,并配以图示,详加注解。吴氏认为:太极拳各势练习,姿势要正确自然,主要练的是“着熟”。“打手”是应用,是练习“懂劲”。打手“虽然,此不过彼往我来之一势一用而已耳!若彼连用数法或因我之着而变化之,斯时也,则知之何?于是乎懂劲尚焉。”这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吴图南著述《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主旨在唤起民众,全民均国术化,使国术科学化。”(见<赵序>)致力于科学化太极拳的探索、传播和弘扬。正如他在《国术概论》中所指出的,太极拳“以内外兼修,心身交益为主。增强智慧,陶冶性情,均有莫大之裨益。且与养生之道尤具优越之地位。惟有立足之地,既可以运动之能事。不过十分钟左右,练习者,即可得美满之兴趣。”这,正是笔者介绍本书意义之所在。 1、许宠厚《太极拳势图解》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孙禄堂《太极拳学》评析|新锐太极史论3、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4、徐致一《太极拳浅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赞 (0) 相关推荐 老拳谱上的“太极出世”到底是啥,可算弄明白了 关于太极拳起势,颇有造诣的练拳者纷纷撰文阐述其在练太极拳时的重要性,从姿势.神态.运劲线路.运气方法.技击用法--各方面指点后学者,此类文章数不胜数. 然而事实上,最初太极拳第一势,名称并不叫&quo ... 践习录‖002.我们是什么样的太极拳 践习录|002.我们是什么样的太极拳 虽然名字都叫太极拳,但是两个人的太极拳可能风马牛不相及.甚至,都叫"吴式太极拳",同样有云泥之别. 因为我看过不少朋友练拳的视频,这些朋友,都 ...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郑曼青,协助其师杨澄甫编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可惜此次代劳并没有使自己荣誉加身,反而招致一些非议.好在他后来厚积而薄发,出版了一本<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足以证明"永 ... 《简化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太极拳引起新中国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简化太极拳"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那么,简化太极拳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 徐致一《吴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徐致一,虽非全佑家族成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引领着全佑所传太极拳的走向.其褒贬优劣笔者不作评述,正所谓著者出身无须问,著作本身见高低."漾太极",当代太极拳史论家杨 ... 郝少如《武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所谓"武氏拳,郝家传."意为武禹襄所创太极拳得益于郝为真.郝月如.郝少如三代人的大力推广,才逐渐的流传开来.因此,由郝少如担纲编纂<武式太极拳>一书,实至名归.他的这本 ... 沈家桢、顾留馨合编《陈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陈式太极拳>一书的编纂过程非常艰辛,最后顾留馨被逼上梁山,亲自操刀并联手沈家桢才得以完成编写任务.那么,这本书会有什么内容令您期待呢?"新锐太极史论",杨志英为您细说 ... 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评析兼论《太极拳精义》|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陈洞,字子明.生于1878年,病逝于1951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自小随父亲复元(字旭初).叔父贯元习练家传炮捶,又从族叔陈鑫(字品三)读书习文,可谓文武兼得.民国"十七年( ... 李先五《太极拳》评析兼论于化行《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听说过"三世七太极拳"吗?李先五--"五虎下江南"之一虎,为您揭开"三世七"真面目.关注"漾太极",关注"新锐 ...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评析兼论《太极拳体用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杨兆清(1883-1936),又名庆保,字澄甫.杨禄禅之孙,杨健侯第三子.体格魁伟,性情和顺.少时习文,立志学"万人敌"本领.后继承家学,精通太极拳艺理.得祖.父精心 ... 姚馥春、姜容樵合编《太极拳讲义》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姚馥春,名兰,字馥春.生卒年月不详.河北省遵化人."幼年体素弱,顾好治技,研习数年,迄无所成.后遇徐明德先生习连环绵掌,稍窥门径.""民元以前,遇保定汤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