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的序曲:拿破仑三世的谋划与欧洲新格局的形成

未能战死军中,别无他法,只求置吾剑于陛下手中。

——拿破仑三世写给普鲁士国王

十九世纪的欧洲国际舞台风云变幻,多场精彩的战争和外交博弈接连上演,直到今天依旧被无数的学者和读者研究与品味。不论是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还是普法战争;也不论是拿破仑、梅特涅、俾斯麦亦或塔列朗、亚历山大二世,人们对单场战争或者单个伟大人物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这些研究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浪漫与史诗。美中不足的是,现有的研究很少将这些大事件串联起来,而这恰恰是理解这些事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思路。本文就以此入手,以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为论述基础,为读者搭建一个理解十九世纪欧洲大国博弈的思路框架。

一般认为,十九世纪的主角是普鲁士-德意志。诚然,德国的崛起是影响十九世纪下半叶乃至二十世纪的重大事件。这种看法虽然有道理,但是存在淡化欧洲大国博弈重要性的可能。也就是说,理解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国际关系,应当选择一个视角将主要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叙事脉络。这也是笔者写作的初衷。因此,我决定以一个深度参与了十九世纪大国博弈的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经常被忽视的领袖——法国和拿破仑三世——开始,分三步来搭建这个框架。

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皇帝

从黎塞留时代开始,法国逐步奠定了其在欧洲大陆上的卓越地位。这种卓越地位的基础在于中欧的权力分散。在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前,中欧只有奥地利一个大国,其北边的德意志地区四分五裂,普鲁士的实力远远算不上一个大国(这一点一直持续到1860年代),南边的意大利同样分裂为多个小国。因此,这南北两个破碎地区就成为了法国在欧陆霸权的出口。在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的维也纳和会上,战胜国便认识到这一点,通过整合德意志地区,建立德意志邦联来堵住法国霸权的传统路径。并且通过建立“欧洲协调”制度来最大限度的减少大国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这一稳定局面一直持续到1848年欧洲民族主义革命。人们普遍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记忆犹新但对1848年革命却知之甚少。这场巨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拿破仑三世登上历史舞台。

客观的说,拿破仑三世在城市规划和工业发展上是颇有成就的,不幸的是,他的志向却在外交方面,决心完成其叔叔——伟大的拿破仑大帝——的未竟事业。为此,关键一步就是要打破拿破仑战争后建立的欧洲协调制度。而这一制度的核心支柱就是奥地利和沙俄的互助关系。在1848年革命中,欧洲各国国内动乱不定,沙俄成为帮助中欧国家,特别是奥地利维持稳定的主要力量。但是,面对一个体量巨大的俄罗斯帝国,欧洲各国都对其非常忌惮。拿破仑三世敏锐得捕捉到了这一点,以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基督徒的权利为由,挑起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

克里米亚战争是第一场有照片记录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我们搭建思路框架的基础。这是因为,克里米亚战争实现了拿破仑三世的目标,彻底颠覆了欧洲协调制度。但是其影响远不止于此:对于法国,拿破仑三世认识到自身军事力量的局限性,转而通过支持欧洲的民族事业实现自己的野心;对于英国,这场战争让英国反思自己的军事政策,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都不敢轻易在欧洲用兵,这也是英国没有干涉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之一;对于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奥地利很不明智的抛弃了支持俄国的传统政策,遭到俄国的嫉恨,同时也没有获得英法的支持,陷入外交孤立,这种孤立对普鲁士统一德国帮助甚大;对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开始了国内的改革,暂时离开欧洲的纷争;最大赢家是撒丁王国,意大利传奇政治家加富尔主动加入法国一边,使撒丁王国登上欧洲大国舞台,并且让意大利统一事业为全欧洲所关注。综上所述,通过对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的梳理,我们迈出了搭建这个思路框架的“第一步”:即拿破仑三世对原有“欧洲协调”体系的破坏。

拿破仑三世并非不知道法国霸权的出路在哪里,相反他有着清晰地思路。这首先体现在他对意大利的处理上。将沙俄逐出欧洲协调之后,下一个障碍就是传统对手奥地利了。奥地利之所以被称为帝国,原因在于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的霸权。正如上文所述,这里也是法国霸权的传统出路。实际上,二者都希望这里处于分裂状态,如此才有利于自己影响力的扩张。拿破仑三世利用意大利人对奥地利占领意大利领土的不满反对奥地利;同时,撒丁王国的加富尔也利用法国的野心来实现自己的统一梦想。按照拿破仑三世的构想,意大利应该在法国的支持下,形成撒丁王国、教皇国、中意大利王国和两西西里王国四个国家。拿破仑三世的盘算是意大利在法国的支持下赶走奥地利人,从而使法国取代奥地利在意大利原有的地位。同时,维持意大利四强分立的局面,便于法国操控。

意大利虽然军力很弱,幸运的是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加富尔

虽然拿破仑三世的构想很美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不尽如人意,在后来的德意志统一中也是如此。法国和意大利的军队都未能决定性的击败奥地利军队,拿破仑三世担心德意志其他国家会支援奥地利,因此在未与撒丁王国协商的情况下与奥地利单独媾和,再加上法军对教皇的支持,反而激起了意大利人对法国的怨恨。此外,法国的外交战略还有一个致命问题——拿破仑三世始终致力于获得其所谓的“法国的天然边界”,即从北边的莱茵河到南边的阿尔卑斯山,这一规划同时触犯了意大利、德意志和英国的利益(尼斯和萨伏伊就是这样从意大利割走的)。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随后的德意志统一和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同样希望利用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矛盾,削弱二者在中欧的地位。同时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羞辱普鲁士,抬高法国的威望。但是高傲的法国人再次弄巧成拙,最终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覆灭。

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构成了我们搭建的思路框架的“第二步”:欧洲新权力中心的出现。二者的统一对欧洲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自十七世纪三十年战争结束以来,中欧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权力巨人。不仅堵死了法国的霸权通道,也结束了奥地利在中欧的首要地位。1870年代开始,法国将注意力放到了地中海以南,逐步建立起其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奥地利也被迫将注意力转移到巴尔干地区。这样一来就构成了三对新的矛盾:英法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德矛盾和奥俄之间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英法矛盾伴随着英法协约的建立而解决,但是法德和奥俄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战漫画

让我们回过头来对这段历史进行更完整的整理。拿破仑三世通过挑起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终结了欧洲协调制度,打乱了欧洲原有的稳定秩序,为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创造了机会;拿破仑三世原本希望利用在上述统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其在中欧的地位,却由于自身战略构想与领土扩张需要的内在矛盾与拙劣的操作,反被俾斯麦和加富尔利用,并最终导致自身的灭亡;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迫使欧洲各国扩张路线的改变,也推动了新矛盾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通过梳理,我们将这个思路框架搭建完成——即十九世纪欧洲大国间权力格局变化的发展脉络。

事实上,不仅是十九世纪到一战这段历史,二战及冷战的历史都可以利用上述思路框架进行分析:第一步梳理出原有权力格局为什么会被破坏,第二步梳理出这个格局破坏后又催生出哪些新的权力中心和新的矛盾关系。最终第三步将上述分析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一战、二战和冷战期间的大国博弈,对我们分析如今的国际问题同样颇有助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