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钱够吗?

陈念-----影片《少年的你》的主角,目标坚定、勤奋好学,高三那年主动转到高复班,和高四的学生一起拼搏、竞争,目标是考上北京一流的大学。按理说,如果家有陈念这样的孩子,在高考的最后阶段,陈念的爸爸妈妈肯定会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她,陪伴她,可惜陈念没有。

她的爸爸从来就没有出现;她的妈妈以贩卖假面膜为业,不光没赚到钱,还被人逼债,东躲西藏。高考的关键时刻,明知会有人上门讨债,妈妈却让陈念一人在家。她认为,讨债人不会拿小孩子怎么样,但是她从来不会考虑这样做对小孩所带来的心理伤害。
那一次,陈念受到到同班学生魏莱等人欺凌,很受伤,很委屈。她回家第一时间给妈妈打电话,希望可以和妈妈倾诉,希望从妈妈那里得到安慰。结果妈妈根本没有听出女儿的不对劲,反而告诉陈念,自己的假冒产品遭到客户来投诉,面膜过敏,生活不易。后来,只能是陈念忍着哭泣声安慰妈妈:“妈妈,实在不行你就回来……妈妈你钱够不够……妈妈,等我考上大学就好了,你在学校门口开个店,我带同学来消费,我们一起赚同学的钱。”

看着这样的对话,让人无比心酸,一个临近高考的学生,本应全身心投入复习的关键时刻,却要充当“妈妈”的角色,安慰像孩子一般的“妈妈”,母女角色完全错了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原本应保护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可是陈念的妈妈自己还没有长大,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孩子中应该做什么,说什么。在陈念遭受校园霸凌的最艰难时刻,没有一个大人去真正关心她,帮助她;没有人告诉陈念该如何成长;她的泪水,她的颤抖,她的哽咽,她的痛楚,只有她独自默默忍受。
陈念的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失责的,我认为她至少有两点过错。第一,对待自己惹下的麻烦应该自己处理干净,不要牵涉孩子,比如为了避免逼债人的干扰,妈妈可以另外租一个安全清净的的房子让孩子安心学习;第二,如果租房困难,躲债实属无奈,妈妈至少不应该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向未成年的陈念倾诉,应该向自己的同辈、长辈、闺蜜、亲朋好友寻找帮助,妈妈留下的烂摊子,孩子有不知情的权利,妈妈该保护孩子的不知情权。

可是陈念妈妈把陈念当成大人,希望陈念带领自己过上美好的日子,导致陈念过早地背负了生活的压力,承担不应该由她来承担的责任。她变得内向、孤独、有主见,即使再苦再难,她也不会告诉妈妈(除了报喜),她知道不可能从妈妈那里获得任何安慰,最终她只能选择小北作为好友。
《少年的你》通过一种残酷的方式告诉所有的“陈念妈妈”:认清妈妈角色定位,关注孩子的心理,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孩子变化,用自己的温柔化解孩子困惑,用自己的支持给予孩子力量。
当然诚如影片展示,悲剧源头不仅仅是陈念妈妈,但是假如孩子身边的每一位成年人,老师、家长、警察等都能尽心尽职,演好自己的角色,悲剧必将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