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高产个例越来越多的背后

今年羊肚菌高产的个例,呈现出面积增加、重复比率增加、和单产增加的多方面新高。刘伟赵琪一班人居然四处流窜参观,发了好些美图出来。尽管刘伟用了“惊喜伴随惊吓”来形容整体情况并不好的实际,但估计中国不仅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还有见好不见坏的习惯。
所以我担心,很可能许多连续失败或者基本上失败成功交替的人士,会再起雄心,认为自己只差最后一把火了。这种心理只是贪图侥幸,老实说我非常不看好这种人士。
我认为食用菌不同种类培植的管理共同点其实都是一样的基本内涵,但真正理解这个内涵的人并不多,喜欢用“经验”去说事。
自然条件培植的核心,是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营造菌物的内在条件,而不是依赖“曾经怎么做”和“我做了什么操作”。
可惜就只是这么一句话,难倒了很多“英雄好汉”。
甚至我们不得不说,选址于某地,也与该地的自然条件维持某个范围的概率有极大关系,尤其是在大气温度这个因素上面,很难缓冲,不可调节。
所以,从易菇网的编辑到许多菇农,可能对于我这个不搞羊肚菌的人说的东西,就没那么重视了。
易菇网里面,后期发布2019年榆林会议的讲座报告,许多是收费的,而我的报告是免费的,估计编辑也认为这个报告不重要,没有多大阅读量。
写专业文章这么些年来,我发现一个规律:越是重要的技术原理性的东西,越是阅读量小,越是神神秘秘的以及越是普通人看不懂的东西,还越受欢迎,而最受欢迎的甚至不是因为内容,而是因为报告者的头衔。
幸好羊肚菌方面有头衔的人相对不那么多,估计也就赵永昌牌子最大,名人大腕基本上不谈羊肚菌,所以这种现象还没那么明显。
不过羊肚菌领域里还有个老梁是个大腕,老梁不写文章不太做报告,所以祸害范围不大(老梁要气的喝不下酒了)。
我预言羊肚菌的产业重心北移,可不是张树庭老爷子意思里的南菇北移,而是人工栽培不使用工厂化条件的时候,北方以及高海拔地区的天然优势非常明显。我说设施化的重要性,以及在自然季节栽培的前提下,宁愿缩小面积搞好设施做精,而不是尽量简化条件降低成本扩大面积的话,言犹在耳,却仍旧看到许多大规模失败的例子。
所以,没认真弄懂我报告的提纲意义,简直是一个悲剧。尤其是那天到榆林现场听我解释的朋友,真的是浪费了机会。
我得承认,我这个人有点坏,我的报告如果没有口头阐述比较难理解。但作为会议报告,其实就应该这样,否则谁去现场呢?看看ppt发布就可以的内容,要么份量不足,要么就得很长很长,但实际上会议报告大体上只有30个左右的页面,所以只能依赖现场解说,以及互动。
今年高产个例,越来越明显的发生在偏北及偏高海拔地域,这不过是地利发挥,但事实上最终要获得稳定高产发挥,除了菌种问题,管理的原则掌握经验,比操作经验要重要。而实际上在羊肚菌栽培圈,北方栽培者的食用菌基础管理原则掌握者的比例,比南方要高。而且南方许多有食用菌栽培经验的栽培者,本来就是其他菇种搞得不怎么好才去弄羊肚菌的。
至于冒险者,都因为人工栽培发祥地在四川,所以往四川跑。这显然是非常非常错误的,记得某位东北的李姓老板就因此搞到几乎倾家荡产,在出问题之前,其实他是搞成过一把的。实际上,在他的老家吉林,基础的自然环境条件比四川好,他如果是真的掌握了技术原理,就该回老家弄。但是,经验主义思维让他完蛋了,是不是万劫不复不好说,但肯定元气大伤。
那些急急忙忙就去搞培训的,我认为实际上也都不是掌握了技术原理,因为羊肚菌如果能够确保高产的前提下,只要把规模放大到200亩,就比培训赚钱多得多。所以,喜欢搞培训的那伙人,其实是心里不一定很踏实,所以非得什么钱都赚。
羊肚菌生产的高风险其实纯粹属于人造风险,如果按照羊肚菌特点和培植原理进行设施投入和选址,羊肚菌栽培风险相比利润率,其实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不好意思的是,我悄悄地打听了一下几位平常吹乎非常严重的人的情况,结果,有的阴沟里翻船,有的则在越来越高的典型面前实在吹不响了,毫无疑问,那些人也就是敢说敢吹而已,并无多少内涵的水平。
现在羊肚菌栽培行业的情况就是,明白的越来越明白,不明白一步都挪不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