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半辈子攒下30万,15岁儿子酒吧请客全花光,8888元的酒开了24瓶
对于广西柳州的张先生来说,30万是自己近半生的积蓄,是给儿子存下的读书钱,可是,过年期间,张先生用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卡里的钱不翼而飞。这并不是什么诈骗案或者银行漏洞,张先生经过核实,得知自己的钱是被15岁的儿子拿去酒吧请客花掉了。
相对于父亲的省吃俭用,儿子小张却是挥金如土,8888元一瓶的香槟,说开就开,据悉,小张一共去酒吧消费了18次,光香槟酒开了24瓶,每次去酒吧,消费额都不低于1万元。因为小张关闭了父亲手机上的交易提醒,所以张先生一直被蒙在鼓里。得知真相后,张先生伤心又气愤。考虑到儿子还属于未成年人,不能到酒吧消费,目前张先生已经将该情况反映给了当地的市场管理局。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酒吧等营业场所,有义务提醒并监管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如果该酒吧在明知消费对象是未成年人而未加制止的话,就涉嫌违反相关规定,会受到惩处。
但是,发生这样的事情,责任难道全在酒吧吗?显然不是。父母的监管不力,孩子的任性妄为,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作为孩子的家长,张先生并没有财产安全保护意识,把自己存有大额款项的银行卡密码透露给孩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而孩子显然也没有对得起父母的一份信任,让父母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近几年,未成年人瞒着家长大额消费的情况时有发生,最常见的是充值网络游戏或者打赏主播,全国各地关于这一方面的市民投诉也越来越多,2020年4月份,仪征的李女士就投诉自己的女儿偷看视频打赏主播,一晚上就消费了1.2万。同一时间,武汉的市民李先生也向消协投诉,自己的儿子在上网课期间偷偷地用手机玩游戏,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游戏平台充值4000元……在刚刚过去的3.15消费者权益日中,中消协也发布报告称:未成年人大额网络消费已成为投诉热点。
对于未成年人不理智的消费,家长们难道要因为自己的监管不力全额买单吗?事实并非如此。《民法典》中将已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定义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对于这类人群,法律规定,当他们在实施与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时候,是有效的,如吃个饭、买个水之类。而他们在实施与年龄、智力不符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时候,则需要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小张在酒吧消费30万的情况,显然与他的年龄和身体情况不符,那么张先生要求退费,也有了相关的法律依据。
我们无法理解小张在酒吧一夜消费上万元的心态,特别是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小张可以为了面子或者是“朋友”,将家里的积蓄挥霍一空,对此,有网友评论说:孩子好强要面子却又思想不成熟,他不知道自己挥霍掉的,也许是自己的未来。
其实在酒吧或者歌舞厅等一类的消费场所,都是有潜规则存在的。很多酒吧会为了增加营业额,会用一些促销、表演或者赠送的行为刺激客人消费,有时候还会安排一些“托”假装消费,故意激起一些消费者的胜负欲。年轻人沉不住气,很容易会被套路。除此之外,酒吧里面还有一些“吧托”,与客人套关系的同时,故意点一些很贵的酒,让客人买单。对此,有很多人为了面子,都选择了忍气吞声。
对于社会经验并不丰富的人群来说,真真假假的套路很难分辨,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远离不符合自己经济水平的消费。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