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寺孤儿
历史故事新编-29
定林寺孤儿
文/墨吟 夏天
说起定林寺,我国同名寺院有三座,即江苏南京方山定林寺、山东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山西高平定林寺。高平定林寺始建于唐代,与我们所说的孤儿无关。方山定林寺和浮来山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与我们所说的孤儿就有关了。
这个孤儿名叫刘勰(465-520),祖籍山东莒县,生于镇江,自小跟着父母进京,父亲刘尚在京城南京做官,任越骑校尉,家境还是不错的。可惜命运不济,刘勰十二岁那年,父母先后亡故,他成了孤儿。家道败落,金陵又无甚亲朋,刘勰流落街头,靠行乞为生。
话说方山定林寺乃金陵名刹,每日香火缭绕,诵经声不绝于耳。这一天佛事已毕,和尚们俱各安息。夜半时分,一个小和尚起来净手,忽闻佛殿里传出朗朗读书之声,惊出一身冷汗,不禁大呼小叫起来:“哎呀!佛殿闹鬼也!”
和尚们都被小和尚惊醒,一个个竖起耳朵倾听,果然听到从佛殿传来朗读的声音。平时这些和尚光知道有口无心念经,也听不出佛殿上所念是何方经书,大家决定去报告慧觉禅师。
慧觉禅师带领众僧来到佛殿,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孩子正借着佛灯光亮,手捧一卷书,摇头晃脑朗读着:“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慧觉走上前,和颜悦色问道:“小施主,你读的可是《楚辞》?”
孩子答道:“正是。”
慧觉再问:“小施主姓甚名谁?为何来佛殿读书?”
孩子说:“俺姓刘名勰,因家境贫困,点不起油灯,故特来佛殿借光读书,叨扰师父了。”
慧觉又问:“你家里还有何人?父母为何不送你上学堂?”
刘勰不觉垂泪道:“俺父母均已亡故,家里再没有别的人了。”
慧觉看他天资聪颖,心里十分喜欢,便道:“既如此,你可搬来寺院居住,我教你读佛经,你可愿意?”
刘勰立即拜倒在地,连着磕了三个响头:“多谢师父收留,徒儿愿意!”
从此刘勰便在方山定林寺与僧人住在一起,在慧觉禅师指导下研读佛经,并专心抄录经文,分门别类,深得慧觉禅师赏识。
转眼十年过去了,刘勰长大成人,寺院所有佛经已整理完毕。这一天,他特来向慧觉辞行:“蒙师父多年教诲,俺一心向佛,别无所求。俺闻家乡莒县也有一座定林寺,欲去那里继续修行,还望师父恩准。”
慧觉道:“你十年寒窗苦读,对佛经已然造诣颇深,你有鸿鹄之志,老衲虽有不舍,岂能拦你?你且放心前去,老衲当日日为你祈福。”
刘勰终于回归故里,来到浮来山定林寺,与寺院住持慧震禅师一起,开始编撰、修订寺藏经文,并为每篇经文写了序言。如此又过了十年,经文编撰、修订完毕。如今浮来山定林寺保存的经文,都是经过刘勰润笔而成的。
刘勰三十二岁时,慧震禅师找他谈了一次话。慧震说:“你不仅精通佛经,对文学理论也很有研究,可不能让这些研究成果湮没尘埃,你抓紧时间写出来吧!”
刘勰遵师父之命,开始写作自己的作品,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我国第一部系统性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终于诞生。
夏天墨吟论古今
夏天:在《文心雕龙》里,刘勰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理论,其内核便是“神思”二字,刘勰称“神思”乃“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他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神思之谓,不就是今天所说的“灵感”吗?
墨吟:南北朝是我国的一个分裂时期,改朝换代如走马灯一般。刘勰完成《文心雕龙》之时,南朝宋、齐先后灭亡,新建的南朝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不仅是个佛教迷,而且是个文学家,他对刘勰十分推崇,曾任命刘勰为车骑仓曹参军,留在身边一起读佛经,一起研究文学。后来刘勰请求出家,萧衍欣然应允,并赐法名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