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士奇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养过哈士奇的朋友都知道,这种狗天生好动,如果达不到一天运动量,必定在家里拆家,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不是把它吊起来打一顿,而是每天骑着摩托车出门溜它,任由它撒泼打滚,直到最后它自己玩累了,回家自然就老实了。

这个理论我把它取名叫“哈士奇理论”。这个玩意怎么在中医学中应用呢?请看黄煌老师一个例子:

一个读高中的小伙子,时常甩头晃肩,无法自控,非常自卑,其个头180cm以上,长的是虎背熊腰,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效果是有,但不明显。再三考虑,患者肤色偏暗,性格不活跃,而且睡眠也很好,既然用清热镇静无效,那干脆反其道行之,用发散剂,让他兴奋一下看看,于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黄、甘草、生姜、大枣,并送服自制定风胶囊(半夏、天麻、全蝎、蜈蚣),竟然顽疾得愈。

没有充分的兴奋,就没有充分的抑制,这种治病思路非常巧妙。郝万山老师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晚上精神睡不着觉,但白天却困得狠的失眠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本身是个亢奋剂,却能用于失眠,也正是这个道理。在失眠疗法中,有些学者强调白天可以增加运动量,减少午睡时间,以改善晚上睡眠质量。

水痘这个病初期都要使用发散药物,其痘发的越多,愈后越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如果用压抑疾病的药物,无法取效的,可以考虑这种欲擒故纵之法,颇有趣味。

对于胃下垂的患者,我用“黄芪建中汤”和“白术附子汤”轮服日一剂,效果也很好。我诊治胃下垂的体会是:建中也好,补中也好,没有肾阳,这个中是建不起来的。我记得清代的一位名医曾说过:“肾阳虚者,服补中益气汤易拔其本也。”我曾治过因服用补中益气汤后严重短气的肾阳虚患者,我是用“旋覆代赭汤”抢救过来的。

怎样预防这个问题呢?

我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加二钱附子治之,以免去这个弊端。特别是尺脉沉细严重的患者,不能使用补中益气汤,如果中气虚需要用此方时,必须加二钱附子。补中益气汤本身不是“气管子”,它不能直接提供气,它是动员你机体自身的阳气,动员你自己的肾气来补中气。如同补血,西医使用的是维生素B12、叶酸,中医使用的补血方剂中亦没有猪血、羊血等血制品,因为动物的血其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服后并不能起到“以血补血”的作用。同理,服补中益气汤后不可能使中气马上就充足了,它主要是激活或动员机体的肾气来补中气,这才是补中益气的意思。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治疗气虚下陷之方,尊内经“陷者举之”之意。现代常用来治疗由气虚所致的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疾病,往往临床当中,不管医生还是患者,都把这个当作下垂疾病的常用方药。然而,中医讲究阴阳,凡病皆有虚实,如果不加辨证,一见下垂,就处以补中益气之方,非明智之举。今就笔者最近所见病例以阐述之。

病例一:

杨某,女,29岁,2018年4月10日就诊。

自诉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2年,经县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胃下垂。处以胃病三联药及补中益气丸,服后不减反重,更增食欲不振,胀满之感,经同村介绍于笔者。

刻诊:面色萎黄,语声低微。舌苔黄腻,左部脉弦滑,右部无力。

辨证:中虚气滞。

处方:温胆汤加味。

姜半夏10g,陈皮15g,茯苓10g,公英30g,竹茹10g,连翘20g,天花粉15g,薏米仁30g,干姜10g,青、陈皮各5g,佛手5g,代赭石5g,太子参10g,山药15g,大黄6g,麦芽30g,扁豆15g,鸡内金15g。5付,水煎服。

二诊:服用之后,觉胀满减轻,原方稍微加减继续服用。

病例二:

侯某,男,72岁,2018年4月25日初诊。

脱肛两年有余,痛苦不堪。补中益气丸服用一年有余,效果不显。又服用中药,同村老中医予以张锡纯升陷汤,亦无明显减轻。患者愁容满面。经人介绍,就诊于笔者。

刻诊:二便正常,食欲正常。舌苔胖大微黄,舌下脉络怒张。脉洪有力。问其口喝否,答曰,渴甚也。此实证也,盖作虚证治之。

辨证:湿阻气滞

处方:温胆汤合白虎汤加味

姜半夏10g,陈皮10g,佛手15g,石膏20g,知母15g,栀子6g,天花粉15g,连翘20g,枳壳10g,黄芩10g,麦芽15g,扁豆15g,鸡内金15g, 葛根10g,薏米仁30g。5付,水煎服。

二诊:下垂之证稍轻,口渴减。继续服用。

以上两例,都是下垂之病误作虚证治之,南辕北辙,岂能取效?盖中医治病,无论何病,皆须把握虚实,下垂虚证固然不少,实证也为临床所常见。为医者岂可胶柱鼓瑟,囿于一法。

笔者临床之浅见,非敢自矜,故与同道共享。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言。引起胃下垂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性的,多发生在体质瘦弱、胸廓狭长的人;后天性的,多数由腹壁的紧张度发生变化所致。症状为食后腹部牵引疼痛,有饱胀压迫感,经常嗳气等。本病的确诊,还需X线钡餐检查。

处方:

黄芪一两 枳壳八钱

用法:

每日一剂,两次煎服。连服十至十五剂。

病例:

苏x x,女,六十岁。食欲不振,腹痛,消瘦,泛酸。发病半年,X线钡餐检查,胃下垂十七厘米,经服上药,间日一剂;连服十五剂,胃不痛,食欲佳,复查胃下垂十四厘米。

附:

1.此方也治疗子宫下垂。

因胃下垂和子宫下垂,中医认为均是气虚下陷造成;本方有补气升提的作用。

2.黄芪一两,可用棉花根皮三两代替。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这不失为古今医家取得成就的经验之谈。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在对疾病的认识和命名上,现代与古代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古代医学文献和辑录前人经验的时候,要悉心体察,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有助于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扬。

宋代医学家许叔微,在他的名著《普济本事方·卷三·风痰停饮痰癖咳嗽门》中,记述了他用单味苍术治疗“癖囊”的经验。

许氏年轻时因勤奋好学,经常读书写作到深更半夜。他习惯于向左侧伏案写字,因此饮食多偏坠于左边。每当深夜感到困乏时,又常常要饮酒提神。上床后喜欢向左侧睡。初起感觉无殊,三五年后,渐渐感到酒从左边而下,漉漉有声,伴有胁痛,食量显减,十数天内定要呕吐酸苦水数升。

许氏自己揣度病情,认为已成“癖囊”之疾,如潦水之窠臼,清者可行,浊者停蓄。不如采用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窠的方法,摒弃了通常应用的补、利药物,单服一味苍术。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病症果然消除。自此一直坚持服药数年,不吐不呕,胸膈宽畅。饮啖和从前健康的时候一样。而且头晕目眩的症状也消失了,在灯下能书写很小的字。许氏认为这都是苍术的功量。

许氏所言之“癖囊”为何病?从其记述的主要症状分析,主要有饮食不易运化,食后即呈饱胀,或见嗳气,或伴泛酸,少动好静,餐后喜卧,口干而不喜多饮。

此症与今时之胃下垂病颇为相似。为什么单味苍术能够治好此病呢?因许氏所患疾病的病机,系气失宣畅,痰饮水气久聚不散,停蓄胃腑所致,故采用温化痰饮,健脾燥湿之苍术后获效。

那么,单味苍术能否用于治疗其他之胃下垂呢?金明渊老师说得好:“要使医学不断发展,一定要法于往古,融会新知,验于来今”。

在金老的指导下,余仿照许氏原意,给胃下垂病人服用单味苍术,每日15~20克,煎汤或用沸水浸泡,少量频饮,如啜香茗,连服一至三个月,不少病人竟获良效,可见许氏之说不假。

茅苍术辛苦温,入脾、胃二经,为燥湿健脾、解郁辟秽之要药。

朱师受许叔微用苍术丸治“膈中停饮……,已成癖囊”之启示,遂用苍术饮治胃下垂,竟效如桴鼓。

朱师认为,《本事方》所云“脾土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窠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疾除”确有至理。盖脾虚之证,运化失健,势必挟湿,湿浊不得泄化,清气岂能上升。而胃下垂多属脾虚中气下陷之候,故恒嘱患者每日以苍术20克泡茶饮服。服后并无伤阴化燥之弊,盖以其能助脾散精也。

【案例1】

孙XX,男,33岁,干部。1979年1月25日初诊。

宿有胃疾,形体瘦长,肢乏神疲,得食脘痛,且感坠胀,漉漉有声,平卧稍舒。

消化道钡餐透视:胃下垂,胃小弯在髂嵴连线下11厘米。苔薄舌淡,脉象细软。

证属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治宜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处方:

1.苍术20克,10包,每日1包,泡茶饮服。

2.炙黄芪10克,淮山药30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炙升麻、柴胡(各)5克,茯苓12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5克。10剂。

1979年2月1日:药后自觉脘部稍舒,精神亦振,纳谷渐馨,余无特殊,苔薄脉细。

药既获效,率由旧章。

上方继服10剂,嗣即单服苍术50剂后,诸恙均除,消化道钡餐透视:胃小弯在髂嵴连线下3厘米。

【案例2】

秦XX,女,62岁,家庭妇女。1980年8月2日初诊。

恙延半载,脘腹坠胀,纳减便艰。消化道钡餐透视:胃下垂在髂嵴连线下7厘米。苔薄舌红,脉象细弦。

证属中虚气滞,胃阴不足。治宜补中行气,兼益胃阴。

处方:苍术20克,10包,每日1包,泡茶饮服。

炙黄芪15克,淮山药30克,川石斛12克,炙鸡金10克,刺猬皮10克,火麻仁12克,甘草5克。10剂。

共服药45剂,症情平复。消化道钡餐透视:胃小弯在髂蹐连线下2厘米。

胃下垂以中气下陷者为多,故诸医多以补气升阳的补中益气汤治之。如脾虚日久,致成虚寒,水饮阻滞者,若予补气升阳,非但脾胃升降之序不得复,而且升之不升,降之不降,病难得解,法宜温补脾肾之阳,化水饮以治。

余常用淡附片9~30g、炒白术9~15g、焦艾叶12~30g、小茴香9~12g,水煎服,屡见效应。

如患者阎某,男,35岁,胃下垂,胃大弯低于髂棘连线12cm,胃张力及蠕动显著减弱,胃镜下示慢性肥厚性胃炎。几年前医以补中益气汤治之,不效。察审其证,饭后脘痛腹胀,疲乏无力,四末欠温,纳谷不香,大便溏泄,腰膝酸软,气短心悸,舌质淡白,舌苔白腻,此乃脾肾阳虚、水饮不化所致,若按补中益气以扶阳升陷何能取效。法宜温补脾肾之阳,以化水饮,数剂症减’,50剂后诸症消失,X线复查,胃位置正常,胃张力及蠕动良好。

蒋某某,男,71岁,1981年7月26日诊。患者胃疾日久,确诊为胃下垂,经中西药物治疗,未见显效。

诊时神疲形瘦,面黄纳呆,食后脘腹痞胀作呕,自觉胃脘沉坠,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肖老谓之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之宜补中益气,提胃举陷。

采用双侧滑肉门透梁门针法:取3寸毫针从滑肉门向梁门透刺,施捻转泻法。并且根据脉证,配以直刺水突,平补平泻;艾条灸中脘、气海。

2次针后,自觉食后胃部沉坠感减轻,呕恶消失;又治4次,胃纳渐增,脘腹得舒;经治1月,症告痊愈。越2年随访,未见复发。

按: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同属气血生化之源。素患胃疾,脾虚胃弱,气血渐少,气少不足以鼓动,血少不足以滋养,中气渐陷于下,诸症迭出。

取用滑肉门透梁门,以调节阳明之经气,加强腹壁收缩,鼓舞胃气,升提中气,胃强则脾虚自愈;继灸中脘、气海,暖胃健脾,益气补中;配以水突针之,“下病上取”,利咽膈而提气。如此治疗脾胃得健,气血渐旺,中气上举而获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