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过三年高考志愿后,我给高考生家长的四点忠告
2018年,我一位好友的女儿参加高考。好友拖着我参与了高考志愿填报的全过程。整整三天,我和他一起把分数线以上的学校全都梳理了一遍,压线进了一所长三角的211高校,没有浪费考分。
2019年,我亲自操刀,为自己的女儿填报高考志愿,压线进了西南一所985高校,没有浪费一分考分。
2020年,我参与了侄女的高考志愿填报。她是艺考生,只能在有限的院校中进行选择,所以超过目标院校两分,被录进了华南一所211院校。
经过连续三年填报高考志愿,我形成了自己对填报方法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高考生家长们有所帮助。
首先声明以下忠告不适合两类人:一类是考得特别好的。如果你是全省前10名,你随便填吧,此文可以忽略。二类是那些在本科线附近挣扎的考生,能找一所学校录取为上上策,此文同样可以不看。
忠告一:高考填报志愿不要投机取巧。填报志愿是一场市场博弈的行为,手里有多少资金就能买到什么档次的产品。几百元买爱马仕只会买到A货。在新闻中看到的620分读北大医学部,那只是极端情况。我们在新闻上更多的是看到,一些家长用低于正常录取的分数,让孩子录取到国外联合办学,或者是独立学院而后悔不迭。
填报志愿还是要认真阅读省考试院下发的《高考填报志愿指南》,那是官方版本,信息最权威,最全面。高校每年招生政策的变化,都会登载出来。花时间读懂《高考填报志愿指南》比花一万多元钱请高考规划咨询师更划得来。
忠告二:分数不重要,成绩在全省的排位才重要。高考分数是全省考生排位的依据,与高校每年划的录取线没有直接关系。各大高校每年在各省的录取名次基本相同。比如,2018年高考题目相对容易,考650分也只能排到全省的500名左右,那就只能在录取排位在450——550名的高校中去选择,而不能按照2017年650分录取线为650分的高校中选择。省考试院每年都会下发全省高考学生的一分一段排名,你要从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定位。
忠告三:学校优先于专业,专业优先于地区。在同类高校选择上,一直有优先考虑学校、专业和地区之争。我坚定地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选择“985”“211”高校。在高校扩招的政策背景下,用人单位把“985”“211”毕业,作为筛选的门槛就是长时间的趋势。其次再考虑专业。我不否认北上广等大城市能开拓视野,提供很多社会锻炼的机会,但将来用人单位收不收你的简历,考虑的是你学的专业符不符合岗位需求。
忠告四: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大学生活是孩子从学生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将为个人事业发展打下基础。孩子大学生活远离父母,学习相对自由。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他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志愿填报上要听听孩子的意见,家长不能什么专业热门就填什么,完全包办代替。去年人工智能专业比较热门,我一个朋友就代替孩子填报了某985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孩子完全不感兴趣。今年就面临劝退的警告。
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金榜题名,鱼跃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