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你治愈我

2019-5-12  母亲节 天晴

昨日无意中看到了一部电视剧叫《爱上你治愈我》。对于我这种几乎不看电视剧的人来说,第一集能吸引我往下看的电视剧真不多。

仅仅一集的剧情就让我感同身受,该剧以心理治疗为主题的现实题材。抑郁症,狂躁症,家庭疗法等等与情绪有关的关键词都出现了。而我把亲身了解并经历的一些关键词和大家分享。

///思觉失调///

在香港,医院把情绪类的病人称为“思觉失调”,这真的是一个含蓄得来又相当有礼貌的表达,取代了神经病,精神病,神经质等等听起来就让人反感、抗拒、绝望的词语。而“失调”还可以带来多点复原的希望。

///抑郁其实不遥远,抑郁情绪就像感冒发烧一样///

很多人都以为抑郁症、自闭症等等心理疾病的病人是想太多了,而真正的伤害往往是从“你想太多了!”,“你别多想!”“你活在衣食无忧的年代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开始的。

就拿抑郁症来说,其实抑郁就像感冒发烧一样,不一定是患者本身想要抑郁,而抑郁的产生就像突然发烧了一样,自己无法控制的时候,身边人还无法理解,无意的一句:“你想太多了!”加剧了抑郁患者的心理负担。

///自知力完整&自知力完全丧失/无自知力///

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常常被人忽视。比如说,有的多动症的小孩子,父母总以为小孩子只是调皮一点,并没有什么问题;有些自闭的小朋友,父母以为只是内向一点,天性使然。当这些被忽视了的问题被定义为:性格问题,脾气不好等等,成年后演变成社交障碍等等新问题。

神经症患者通常自知力完整,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积极寻求帮助;而精神病患者随着病情加深,往往是丧失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否认病情,无自知力,如果身边的人没有给予更多的关心,往往没有办法自救。

///家庭疗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经常情绪化的人,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除了先天性的除外,大部分和后天环境息息相关。这就关系到家庭疗法。尤其是自闭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和生活环境或者扶养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关系。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生病,医生会建议家人也一同接受心理治疗,因为太多与家庭脱不了干系的因素。

如果治好了患者,问题出自于他的家人,家人没有接受治疗,患者回到家庭,心理问题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极高,就像把刚刚解毒的人扔回到吸毒的圈子里一样,家庭疗法就是为了标本兼治。

比如,家暴的阴影下成长的孩子,单亲家庭等等。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故事,造就了孩子不一样的个性,而那些独特奇葩的个性有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脾气暴躁或者沉默寡言。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

很多人有心理方面或者说情绪方面的问题,并不会主动积极的看医生。那种感觉就像患了性病的人不好意思去看医生一样。生病的人对疾病本身就有恐惧,以及害怕别人的歧视。

害怕别人把他当成病人,不想要被人可怜他的眼神,他只想要普通人的待遇,但脆弱的内心又渴望多一点的呵护。

当被迫踏出第一步,走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完了,我真的有病吗?真的病得不轻吗?”我做过很多次心理咨询,记忆中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让人内心骤然peaceful。

心理咨询室有老师温柔的催眠,暖色调的房间里面,摆放着鲜花,暖色调的沙发可以让你累了休息一下,跟着老师的声音深呼吸后慢慢吐气,把你的烦恼像倒进垃圾桶一样。

虽然略读过王阳明的心学,看到很多与意念相关的概论,但是当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确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种感觉就像有个心魔操控着心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想克服又显得无力。

而心理咨询师用他们的专业,引导患者重塑信心,每个心理老师都不会说对与错,也不会判断什么想法是对什么想法就是错。你沮丧的时候,他也不会去分析你诅丧的原因,他会询问你历来面对问题的态度,为什么不采取别的态度,然后得出一个引导你的方向。

我常常觉得心理咨询师是很厉害的,每天对着各种心理病人,日积月累地面对负面情绪,心理素质不过硬,真的很容易受其影响。以前天天看一些刑事案例,直到我有一天把那些凶案现场与最害怕的黑夜里连在一次,我再也无法承受,再也没有看过。

///脱敏疗法///

我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是因为怕黑,是极度的怕黑。小时候,我被外婆的邻居吓了一次,我再也无法在黑夜里独处,习惯里在灯光下入睡。小时候,爸爸常常对我说,“你那么胆小怎么当警察?”“你去北京读书,我是不是要找个人去陪读”

地球人都知道我极度怕黑。老师运用脱敏疗法,让我克服对黑夜的恐惧。脱敏疗法,感觉就像是心理老师运用催眠,制造一个极度近似我内心恐惧的场景,在极度的恐惧里面挣扎并且逼迫自己去克服。

有种“死就死吧”硬着头皮闯出去的感觉。我不是心理咨询师,我无法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去表达,我只能从我的角度描述我的感受。当我从最初的极度恐惧到没有那么怕,迎接我的是大大的拥抱,那种感觉如获新生。

///常常听到的“产后抑郁”///

恶语伤人六月寒,然而伤人的不一定是恶语,从婆家那里简单的一句娇情,也可以把产后妈妈置于水深火热中。亲眼所见的新妈妈,被婆婆说是矫情,说以前的女人生完孩子就下地干活,现在的怎么娇气起来了。这种说话无形是最伤人。

产后的妈妈身体还没有恢复,而又不得不立马上岗,婆婆关注孙子有没有奶,各种鸡鸭鱼肉,表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为了我的孙子,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产后内分泌失调,情绪不稳定躁动不安都不被家人重视。

看到很多压力特别大的新妈妈,常常都控制不了情绪把情绪发泄在宝宝身上。其他她们只是生病不自知,其实她们只是需要多一点点关爱,其实她们更需要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

陪伴心理疾病的病人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我自认为是一颗玻璃心,我害怕和有情绪问题的人共处,我的第一个上司虽然教我很多道理。

但是他难以驾驭自己的负面情绪,我既是他的好员工也是好的出气筒。那种环境下,我闭上双眼都能听到挨骂的声音,我被迫要离开这样的环境,换取内心的平静。

多次因为情绪管理问题做心理辅导,而更多的问题在于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我的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类型,多数人觉得我是很随和很亲近的,而我极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大学的人际关系让我几乎失控,脱离了熟悉的环境,走进一半校园一半社会的大学,见识了“江湖险恶”以及付出与收获不对等的所谓友情。所以,常常很想往场独立的认知方式靠近。

而人的思维及认知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而老师说不同的风格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没有必要过分夸大对立面的优点,回到最原始的一句,“平常心对待,既来之则安之!。”

心理辅导从来都不是让你去判断对与错,而是分析不同的概念,加以引导重新建立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从形成问题的根源找到解题的答案。

“爱”上你治愈我,在现实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很容易把感情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据说,这叫“移情”,一个能让你迅速冷静下来的人,而这是心理治疗的障碍之一,必须克服了才能继续前进。而我移情的对象是“三只小猪”

///情绪管理///

你有没有试过无比愤怒?你有没有试过狂躁不安?你有没有试过失眠甚至彻夜难眠?你有没有试过孤立无助?你有没有试过想要死了一了百了?你有没有试过莫名其妙地哭泣?你有没有试过有苦无处可诉?

情绪稳定的时候,这些道理我都懂,其实人一旦深陷其中,往往难以自拔。当情绪找不到发泄的窗口,人们常常寻求宗教以求精神慰籍。

而我个人觉得可以看看治愈系列的节目音频视频,做做运动,或者找个值得信任的人聊聊天,或者找个地方大哭一场,尽量分散注意力。

///身边人是“拉一把”还是“踩一脚”///

咨询者从最初哭诉、冷静、倾诉、重建信心、重塑认知,是一个漫长而又遥远的过程。

不能完全靠咨询师一个人的努力,更多时候身边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关注身边人,生命是脆弱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容易中相互体谅相互关心。

每个人都能遇到让自己冷静下来的人,而治愈你的人往往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关心以及呵护。

如果你身边有情绪病人,请抛掉杀人于唇舌间的:“你想太多了!”,可能是害怕异样的目光,可能是自我保护一种方式,他们看似平静的背后可能是:“救救我!”

而我觉得努力寻找生活的乐趣,就像我听了一千遍一模一样的三只小猪一样,永远都不会烦,因为每一遍让我幻想的场景都像催眠一样。

闭上眼睛,感觉在一个很安全的地方种了一棵树,当你开心的时候闭上眼睛给小树浇浇水,内心的树越大,能扛得住的压力才越大,才能适应当下社会。

Anyway,爱你的人不会让你情绪失控,而让你情绪失控的也绝不会是陌生路人甲,好好处理人际关系确实是一门大学问,看再多心灵鸡汤都只是纸上谈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