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建国70周年系列:重拾尊严,一个黄陂人的40年记忆.
先解释下题目为什么说尊严是重拾,因为在100年前中国是没有什么城乡二元结构这个东西的,再上溯至3000多年前,在我们这个以农为本的国度里,历朝历代对社会阶层的排位也是“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其实是高于城里人的。
士农工商排排坐
关于尊严,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尊严,一指尊贵庄严,二指可尊敬的或者不容侵犯的身份或地位。
我们这里谈的是第二种,即对人的身份、地位等的认同,是人人共有的平等的权利,应该受到尊重。
但很显然,作为农民,或者乡里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和贫穷,落后和土气划上等号的,其社会身份和地位是得不到城里人的认同和尊重的。
21岁之前的黄陂记忆: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
在上大学之前,我对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什么很深刻的感受,每天接触的都是农民,城里亲戚只是逢年过节回来一下,虽然不太喜欢他们时常表现出的优越感,但必须承认他们带回来的礼品确实味道可口。
因为没有走出过黄陂,自然无从知道他人对黄陂的看法,在同温层里身份地位不会受到歧视或挑战自然也不会发现尊严有那么重要。
21岁之前,对黄陂的记忆最深刻就是“穷”
80后的人估计很难理解上世纪7.80年代物质匮乏到何种程度。
生于70年代的我赶上了贫穷的尾巴,记忆中有几件关于贫穷的事情永远难忘。
农村很多人大便后是没有纸可用的。因为我父亲是教师(所谓的半边户),家里总有作废课本或习题本什么的,记忆中很多人会来我家要废纸解手。
小时候穿打补丁的衣裤是常态;
逢年过节才是可能有肉吃的;
上到高中才喝到人生的第一杯牛奶;
7.8岁的时候还去队上赚过工分,记得是春季时将田里的油菜梗子踩进泥土里肥田。
上高中是上世纪80年代末了,那时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家家户户钱都缺的厉害。光靠种点田,养点猪手头是没办法能活泛过来的。
高中住校,伙食方面,学生提供大米学校负责蒸熟,菜的话酱萝卜是主食,礼拜天从家里带些做好的新鲜菜节约点能吃到礼拜二(储存在大自然牌冰箱中),剩下的四天就靠辣萝卜条度过了。
这玩意那时真是吃到吐
蒸饭的铝盒
住的话40多人住一间大教室改成的宿舍,卫生就不用谈了,记忆中经常发生疥疮的流行,呵呵!
那时虽然物质匮乏,但我们毕竟还是小孩子,精神压力并不太大,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父母当时应该是非常不好过的吧,既要操心我们的吃穿,还要苦思每年的学费从哪里来。
【但如果你非要把贫穷说成啥财富的话,我只能说你太能装了,你那么喜欢贫穷的话,把房子车子都送人去黄土高坡住几年试试?
贫穷说成财富,灾难说成磨炼,每次看到此类酸腐文章还是忍不住想骂人。】
乡村生活最让我厌恶害怕,至今想起来仍毛骨悚然的就是所谓的“双抢”。
夏季7月,烈日当空,坐着都出汗的日子,你需要弓着腰在田里割水稻或者插秧,酷热让人窒息难耐,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半个月,每天8个小时以上(正中午实在顶不住必须回去休息)。没有经历过的人实在是很难想象其中的痛苦。
我想我之所以发奋要考上大学,双抢应该是最大的动因。
21岁之后面对着无处不在的歧视:
而当我考上大学进了城里读书,面对着城市和农村之间巨大的差别,我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必须要在农村受那种煎熬?
有的人会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你父母是农民,所以你也必须呆在农村。
或许我不是个认命的人吧,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意识到一个人的出生不应该是他终生的职业。
上世纪90年代,城市和农村的鸿沟虽没有7.80年代那么巨大,但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物质上城里谈不上多富裕,但比之农村的普遍拮据,城里经济还是要活泛许多,那时候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外表上很容易就能区分,尤其在衣着和面色上表现最为明显。
精神上的话,农村怎么说都是贫瘠的。挤到人家屋里看电视,晚上走几里路看露天电影算是为数不多的精神大餐吧。
城里有剧场,有电影院,有大大小小的公园,只要你愿意,总能找到打发时间,释放压力的活动场所的。
大一的时候粮票还在使用,每个月还有十多块钱的补助,想想看,过去在农村,天天早出晚归才能换个肚子饱,现在不用晒太阳居然能有钞票送来,天堂乎?这大学真的上对了!。
“你们是国家的人了“,这是当年回去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但是这种满足感并没有维持多久。
在大学没有扩招之前,农村孩子上大学并不容易,教学质量还算不错的黄陂一中当年一个班能上本科的也最多才1/3吧。
考大学,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城里孩子厉害。
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和城市之间,人员流动是非常少的,对于两方的孩子们来说,对方都像另外一个世界来的。
有意无意间,班上分成了两个阵营,城里和城里孩子在一起玩的多,农村来的也都抱团取暖。
现在的我能够理解这种情况,这不是什么歧视,而是受过去环境的影响,谁不想和能谈的来的人做朋友呢?
而真正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尊严的事情发生了。
大一下学期吧,某个晚上,我们宿舍的农村孩子聚在一地打拖拉机,从外面进来隔壁宿舍的农村孩子,满脸不悦,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知道吗,刚才路过听到201的人说我们农村来的考上大学是不是算鲤鱼跳龙门啊”。
在我记忆里,听到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
隔天和关系亲近的农村同学提起这件事,他表情很无奈,“事实虽是这样,但听起来总不舒服”
和辅导员谈起,他也只能从自强不息来开导我们。
当然,我当时和现在都没有认为说这话的城里同学是歧视,那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城里就是比农村好,这种优越感贯穿他们的童年,少年时光,不自觉中经常会流露出来,虽然并没有什么恶意。
学校里其实还好,社会上的歧视才是赤裸裸。
上公汽,经常碰见售票员吼那些农村人“你个乡里来的挤到后头克,乡里的,上快点”
在武昌火车站,因为我说黄陂话,小店里玩换钱的招数骗了我80(后来我找汉口亲戚过来摆平了)
差点成了我初恋的汉口女孩,认真地问我,为什么你不说汉腔呢?
待续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