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夜话〗人物琐谈(24).赵振志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赵明珠

撰稿时间:2009.03

网络图片

我的父亲赵振志,1938年8月出生于本县潵河桥镇大东峪村,1999年12月因患肝癌去世。去世前,曾多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板栗状元”称号。

父亲十几岁就失去父母,与我姑姑相依为命。当时生活艰难,但父亲因为聪明好学,考上了丰润中师,毕业后分配到潵河桥小学,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当时县里正搞教育改革,试行“九年一贯制”,准备让他“跟班走”,完成9年实验任务。恰逢三年困难时期,为减轻国家负担,父亲毅然辞去公职,回到村里搞起了小片开荒,从那以后父亲就由一个国家干部变成了地道的农民。1962年父亲与母亲结婚,婚后父亲从姥爷家借来花生种,春天刚一解冻就开始不分昼夜地开荒,开出了好几亩山坡荒地,种下了自己的希望。

父亲有文化,头脑聪明,尤其可贵的是他有一种吃苦耐劳的劲儿,在生产队里他什么都会干,且干得蛮不错。队长见他有文化,就让他当会计。不久,全国开展“四清”,接着又开展“文化大革命”,父亲受到了诸如“私分瞒产”、“四不清”等审查批判,好在并没有犯错误。1972年又被公社送去学放映,回来后就到各村放电影。后来号召大办社队企业,潵河桥公社社办站缺少技术人才,父亲又被调到了社办站,无论车、钳、铆、焊,他都做得精益求精,就是很复杂精密的配件也能画出图纸并亲自做出模具进行浇铸。由于技术过硬,群众信得过,当时社办站的经济效益非常好。那时,他每月能挣300个工分和18块钱、12斤粮票的补贴,比正式工也不差。

父亲特别容易接受新事物。1972年我们村还没有通电,他根据摩电原理搞了一个风能发电器,能带动小灯泡照明。1975年,他在家里后院建了全村第一个沼气池。1978年改革开放后,脑子灵活的父亲就开始自己单干了,买了几样工具,到潵河桥街上摆了一个小摊儿——修理自行车,挣的钱就更多了。

但最值得骄傲的,还是他在全县曾当过多年板栗状元。

1983年生产队下放荒山,我家分得了混子峪阳坡一片大约15亩的荒山。因为里面有9棵松树,就向村里交了9块钱,还和村里签订了荒山使用长期不变的合同。那时父亲特别高兴,好像找到了人生最理想的事业。父亲曾说:“山是自己的了,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如果一斤栗子可以买一斤猪肉,我就都栽栗树,即使闹饥荒了也可以当饭吃。”于是,父亲什么也不干了,一心扑在了这片荒山上。

要说这片荒山也确实够贫瘠的,没有一点活土,面积不小但寸草不生,我们这里的人管这叫砂石板子。生产队的时候附近是白薯地,切薯干子时就晒在这片砂石板子上,不仅干得快,还不沾土。但父亲始终心中有数,他首先搞了围山转以保持水土,然后尽量挖大树坑,增加活土。为了增加土壤厚度,他自己炒炸药,放炮扩穴。这可不是一般的放炮扩穴,有的一炮要用10多斤炸药。父亲说,这样做一举两得,既松了土又增加了土里的氮肥。那些年,父亲先后在山上植了近700棵栗树,每棵树都放过一炮。为增加果园土壤肥力和腐殖质,每年夏季还在树下深埋大量的垫脚〔绿肥〕,秋天的树叶也全部埋入。后来父亲又体会到栗树缺了有机肥不行,就拜师父、装电磨做起了香油,香油卖钱,香油渣可以作肥料。

在板栗品种上,他把全部树苗嫁接了早熟丰产的“3113”〔迁西板栗中最优质的品种〕。栗子每年集中几天下树,能够抢先卖个好价钱。为解决打药、喷除草剂和浇树用水问题,他在山上建了两个蓄水池,这就是后来全县大力推广的“积雨水窑”。为了可以开车进山,送肥收秋,他还一镐一锹地修了一条2米宽2,000多米长的山路。

凭着科学的头脑,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凭着对国家政策的信任,父亲让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银行”。当时,由于对政策不信任,许多人家承包的荒山就那么撂着,面貌依旧,因此我家的山就像沙漠里的一块绿洲,县乡每年都会在我家栗园召开现场会。短短几年,我们不知接待了多少客人。省里、县里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也经常宣传父亲,因此他年年被评为“板栗状元”。当领导们感动于父亲的创业精神和示范作用,征求父亲有什么要求时,父亲说:“我什么都不要,再给我一块荒山吧!”听了父亲的话,县、镇、村领导当即把临近的一片荒山作为奖励划给了父亲。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块面积达30亩的板栗园。

四五年后,我家每年都有2万元的板栗收入,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人们从中看到了治理荒山的好处,原来对荒山不屑一顾的人们开始抢荒山、栽栗树。为了支持乡亲们嫁接优种板栗,父亲每年都会把自家的树枝剪成“接穗”,无偿地送给乡亲们。过去,一个生产队才打1万多斤栗子,现在我们一家就打近万斤。由于父亲的带动和示范,现在全村人均达到500多斤栗子了。

父亲的举动带动了全村、影响了全县,切实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无愧于“板栗状元”的光荣称号。为纪念父亲的艰苦创业精神,2002年金秋十月,我和弟弟赵明新在我家栗园为他立了一块汉白玉石碑,铭刻了父亲的事迹。我们决心让父亲开创的事业永远后继有人,并以此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

(0)

相关推荐

  • 板栗种植技术与管理,种植多久才结果

    回答板栗应该种植在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种植时应以当地选育的优良品种为主,比如炮车2号.陈果1号等,还可以适当引进石丰.金丰.海丰等品种.栗树主要靠风传播花粉,所以新建的栗园必须配制10%的 ...

  • 屋后山上的板栗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有诗为证: 后边山上栗花开, 红叶先生盼你来. 可爱儿孙都见面, 悉心呵护记胸怀. 望着窗外,各种各样的花儿真美.想着.想着,想到了屋后山上的板栗. 春天到了,沉睡了 ...

  • 板栗树下的恋情

    板栗树下的恋情 文/刘翠艳 (1) 五月的燕山,层林跌宕,绿意盎然.沟沟岔岔的板栗树像整装待发的士兵,棵棵枝粗叶嫩,蕴含着夏的气息和秋的期盼,给大山里的农人带来欣喜的笑容. 山根站在百亩栗园中,给刚刚 ...

  • 信阳质量最好、卖的最贵的栗子产在这里,竟然还不用打!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前段时间, 老家豫南推出了 ...

  • 迁西,紫玉传奇

    迁西,紫玉传奇 作者:沙漠里的天 (1) "诗意山水,画境栗乡"的迁西,是河北东北部的一个山区县.这里山青水秀,一条万里长城随山就势地攀爬,像一条巨龙在山间飞舞.我的家就住在长城脚 ...

  • 〖迁西夜话〗人物琐谈(1).王连西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赵 荣 撰稿时间:2008.12 网络图片图片 王连西,又名王清泉,祖籍迁西县照燕洲村,民国 ...

  • 〖迁西夜话〗人物琐谈(9).张金祥 张大兴 张 帜 张顺兴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赵成洪 撰稿时间:2008.10 张金祥 舅舅张金祥,化名张兴国,本县三屯营镇六宝峪村人.1 ...

  • 〖迁西夜话〗人物琐谈(10).张玉庭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张连民 撰稿时间:2008.08 张玉庭(摄于1970年代) 父亲黎明,原名张玉庭,河北省迁 ...

  • 〖迁西夜话〗人物琐谈(15).温 林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口 述:温 杰 记 录:王文军 撰稿时间:2009.11 父亲温林,1914年生,本县金厂峪镇北干柴 ...

  • 〖迁西夜话〗人物琐谈(16).曹 贵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高 文 撰稿时间:2009.07 网络图片 曹贵,太平寨镇东辛庄村人,1927年生.父母早逝 ...

  • 【迁西夜话】新集凤凰山道士考

    来 源:<迁西文史内参>(迁西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王书珍主编)2011年第1期(总第001期) 作 者:李岫春 撰稿时间:2009.10 在清嘉庆年之前,凤凰山南海紫竹院只有两间草房,没 ...

  • 【迁西夜话】津西铁厂的建立与发展

    来 源:<迁西文史内参>(迁西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王书珍主编)2011年第3期(总第003期) 作 者:李作九 撰稿时间:2010.09 津西,这里指天津市投资方(原材料资源开发公司)和 ...

  • 〖迁西夜话〗烽火岁月(1).我的苦难经历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潘振洲 撰稿时间:2009年6月 本文作者潘振洲 我是本县新集镇潘杖子村人.父亲潘荣江,19 ...

  • 〖迁西夜话〗激情年代(3).大峪林场的建立与发展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傅兴业 撰稿时间:.2009.07 网络图片 大峪林场始建于1963年,其前身为唐山地区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