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为何被分为春秋和战国?

中国的历史开始于三皇五帝,而后便是夏商与西周,不过周幽王沉迷于美色,烽火戏诸侯,亲手将自己的王朝葬送,使西周成为历史的尘埃,而在残破的土地上,一个新的朝代拔地而起,它便是东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自太子宜臼被立为王后,无数王侯将相、英雄反贼在这个时代里登台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史中,西周是一个完整的朝代,但相应的东周却被分成了春秋与战国两个朝代,这样将一个朝代一分为二的行为在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东周的头,在历史上,关于春秋时期的具体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人认为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有人认为应该是从三家湮灭晋国算起,应该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应该划分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尽管关于春秋截止时期的划分大家众说纷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半段时间都是东周的前半段,也是东周最混乱的时候。

春秋与战国自然不可能是东周人自己分的,这两个时期的划分与取名都是由后人完成的,春秋时期的名字便取自孔子写下的一部记录鲁国历史的史书《春秋》,而春秋时代也应了它的名字,是一个多事之秋。

众诸侯苦周幽王久已,终于,被废后的申后对这个贪恋美色的昏君忍不可忍,联合母国发动兵变,将昏君推下统治者的位置。

在众人的推举之下,原本的太子继承了皇位,但是,此时的周朝早已不是以前那个令天下诸侯的王朝。原本就是申侯引犬戎攻打京师,推翻了周幽王,而现在的周平王是他捧起来的,这让周平王的头上顶着弑父的嫌疑,在天下的威望大减

另一边,各个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已经跳出了周朝政府能够控制的范围。就这样,周朝在名誉上失去威严,在武力上失去控制,手下的诸侯开始不听安排互相讨伐,最后,周平王在战乱中不得不东迁,让出自己原本的这一块土地。

此时的周王朝看似存在,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能力。周王朝的衰弱令众诸侯群龙无首,也令有野心之人有了可乘之机,在这之后的这段历史可以说是群雄争霸,你方唱罢我登台。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首先登上历史的舞台,他拉拢八个诸侯联合,迫使楚国降服自己,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只是风水轮流转,在齐桓公去世之后,瞄准机会的宋襄公趁皇位交替之时趁机称霸,但可惜宋国威望不高,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后来的楚国抢走。

在北方,周室的同宗也晋文公也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众诸侯中树立威望,成为一代霸主。秦穆公也从一众诸侯之中厮杀出来,成为霸主,至此,春秋时期的霸主已经基本登场,但在漫长的春秋岁月之中,他们的斗争已经进行了多年。

春秋时期是一个混乱的时期,由于周王朝的衰败使手下的诸侯们蠢蠢欲动,纷纷起兵四处讨伐以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战国时期

相比起春秋的混乱,战国就相对稳定一些,经过多年的混战,几方势力的地位之间稳固。战国时代的名字取自刘向的《战国策》,这个时代的开启伴随着晋国被三国瓜分

混战过后,兵力与物资开始向几个人手中集中,对立的几大势力也逐渐浮出水面,到了战国中期,齐、楚、韩、燕、赵、魏、秦七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原本的众诸侯混战也变成了七个国家之间的博弈

最开始,实力最强大的是魏国,不过树大招风,它的强大引来了秦国与齐国的联合夹击,最后逐渐衰败。

在另一边,楚国通过变法称霸江南一带,赵国与韩国则开始对自己周边的小国家动手,并趁周国内乱将其分裂成两个小国家,韩国与赵国开始一点点蚕食周国土地,在目前所有的霸主中,只有燕国还是一个没什么实力的小国家。

变法的胜利使秦国与齐国一跃成为两个大国,分立于东西两侧。各国虽然此时已经有了雏形,但是碍于名誉,大家都没有称王,古人最看重的就是名誉,名不正言不顺的霸主在历史上是没有威望的。

直到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称王,各个霸主才动了称王的心思。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掀起了各国称王的热潮,燕、赵、韩、宋与中山随后也纷纷称王。

强大的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势力,开始拉拢周边小国,秦国与齐国、楚国之间的对立关系越发明显,合纵连横被推向高潮。

虽然秦国与多国对峙,但它实力强大,基本上一直稳居上风,先后制服了韩国与魏国,攻破了巴蜀,重创了楚国,而没有与秦国正面交锋的齐国依然在东方保持着自己的霸主地位。

到了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混战更加激烈,楚国背弃盟约与秦国联合,没想到却惨遭秦国算计,被韩、赵、秦三国同时夹击,从此一蹶不振。

另一边,虽然齐国联合韩、魏两个与秦国抗衡,却没办法帮助他们抵挡秦国汹涌而来的进攻。在之后的数年中,原本的七国争霸逐渐变成了其他几个国家联合与秦国抗衡,秦国的势力在这些周旋与战斗中不但没有衰减,反而还逐渐壮大。

公元前251年,燕国想趁着赵国刚刚战败偷袭,却被赵国击溃。但是,这样六国的纷争没有持续多久,秦国的威胁使他们再次联合在一起,然而,此时的秦国已经不再是这六个国家可以撼动的了。

公元前247年,魏国信陵君联合五国攻打秦国,却在河外被秦国击溃,公元前241,赵国庞暖再度联合多国向秦国发起攻击,却再次败给了秦国。

至此,六国联盟支离破碎,而这时正是秦国逐个击破的好时机。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将韩、赵、燕、魏、楚、齐一一击破,统一天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到此结束

春秋战国的划分

在历史上,为何史学家将东周划分为春秋与战国,却不愿意将整个时代以东周相称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东周王朝的特殊性。

在历史上,像东周王朝这样长时间分裂的王朝是十分罕见的。周王朝的衰落使其自身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厉害的诸侯东周王朝打不过,弱小的诸侯他也保护不了,最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诸侯去大诸侯那里寻求庇护,周王朝威严全无。

算起整个东周,整整有500多年之久,而在这之后的秦朝连300年的坎都没有迈过去。如果这样从时间上对比,东周的统治似乎比秦朝更加厉害。

但事实是,东周王朝根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这段时间里不是诸侯的混战,就是七国的纷争,因此史学家们也不太愿意将这段时间统称为东周,而是将其按照时期的特点将其划分为春秋与战国。

另一方面,春秋与战国也反映出了古代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春秋时期虽然是孔子口中“礼乐崩坏”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时期,而战国则是我国思想大爆发的时期,百家争鸣之后,法家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受各国推崇。

从思想上来讲,无论是儒家的春秋,还是法家的战国都与周王朝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以“东周”命名不免显得以偏概全。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春秋与战国怎么划分,基本都是围绕着三国分晋。这是因为,在三国分晋前后的社会形态完全不同。

三国分晋前,虽然众诸侯拉帮结派,但是基本还是遵守着周王朝的分封制,而三国分晋后,郡县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项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魏国凭借这一政策一跃称霸,而其他各国也纷纷效仿,分封制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小结:

春秋与战国之所以不统称为东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东周自身弱小,在整段历史中都不是历史的主角。自身的衰弱无能,再加上政策问题,使原本附属于自身的诸侯开始不受管控,称王称霸。

这样长时间的分裂在中国的历史上十分罕见,而这样的分裂在文化上也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秋与战国是众多势力之间的博弈与较量,为了能够在博弈中占得优势,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内纷纷变法,寻求统治的最优解,对外运筹帷幄,与多方周旋,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值得回味与揣摩的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