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记】牛年话“牛”,述说那些与“牛”的渊源~

牛年到 来话牛

提起“牛”,我们与它的渊源不可谓不深。大约自远古时期,“牛”就被先民们驯化为家畜,一直到如今,它仍是六畜之一。在时间长河中,“牛”一直低调前行,默默为人服务。在这个辞旧岁迎新年之际,本期盘点一些我们与“牛”的渊源。

史前先民们,出于劳作的需要,从自然中驯化出可以耕地的家牛。最早的“牛”形象,我们或许已不可得知,但我们却能够从先民为之专造的“牛”字来窥看一二。在甲骨文与金文当中,古人“画成其物”,将“牛”的头、角、面都留在了字形上了。不论穿越时空多少年,“牛”的形象一眼便这样被永远记录了下来。每个时期,字形虽稍有变化,但总体面貌没发生大的变化,诚可谓一眼千年。

后来东汉许慎在其《说文》中说道,“牛,大牲也”。古人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人那里,国家大事,唯有祭祀和战争。在祭祀方面,我们古人发展出了繁密的祭祀仪式与规则。就拿祭品来说,有太牢、少牢之说。“太牢”者,牛、羊、豕三牲全备也;“少牢”者,唯有羊、豕也。“太”者,大也,可见,“牛”在古人眼里有“牛”的祭祀那是特别神圣且崇高的,一般只有帝王才能有资格祭祀。

“牛”的地位高,除了在祭祀中有体现,在农耕、运输乃至军事方面都有重要表现。每年春天,万物复苏时,人们会牵着牛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耕地播种、载拉运送,都是默默无闻的牛的活。在古代,人们很早就懂得利用牛拉动犁铧翻整土地,因为人们发现牛和其他动物相比身形大,力气也大,用牛拉铁犁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千百年来,“牛”帮劳动人民分担了大量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所以人们对牛一直都是特别尊敬和感激。古人对“牛”的喜爱也是不吝其辞的。比如宋·梅尧臣在《牛衣》就这样说:“覆牛畏严霜,爱之如爱子。”古人爱牛,还表现在反对滥杀耕牛,鄙视食牛之人等方面。他们认为“牛”是对人类有大贡献的动物,人们应当感谢它,爱护它,不应该杀它吃它。即使在饥荒时节,也不忍杀牛来充饥。清朝蒋士铨在《卖牛图歌·为两峰作》中就明确写道:“田干无处用牛力,田家不忍杀牛食”,“皇天生牛任至劳,饿鬼劫到不可逃”。如果农民迫不得已要出卖耕牛,其内心的难过和对牛的依恋之情是难以表达的。清朝袁承福《老翁卖牛行》也生动地描绘了人与牛依依惜别“念牛作多年功,洒泪别牛心不忍”,“买牛人自鞭去,老翁泪湿东西路。”在现代人们对“牛”也是怀着爱惜之心的。记得儿时,农村乡人们但凡迫不得已要杀牛的时候,心里是要默默祷祝一番。不过呢,不管古人、今人,都还是有虐待耕牛与杀牛、食牛现象的存在。古代文人对这类现象也有揭露,比如元代杨果在《老牛叹》中就写道:“服箱曾作千斤键,负重致远人所怜。”在运输方面,“牛”也出力甚多。早先,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拿牛车来当交通工具。在宋代,根据《宋代畜牧业研究》,如果国家遇到战争或者社会工程建设时,交通资源紧张的时候,宋朝政府就会从民间征调用牛车。古代“牛”在军事上的体现,也有很多例子。比如战国时代的齐国田单使用火牛阵来进攻燕国;比如,三国之时,蜀国的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进行粮草运输。

几千年来,“牛”给我们贡献了很多很多相关的词语,有褒义也有贬义。我们说一个人任劳任怨,会称赞道,“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说一个人固执倔强,会说,“犯牛脾气”。比如《北史·邢峦传附邢昕》记载道:“近好忤物,人谓之牛。”比如《红楼梦》第十七回:“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怕他讨了没趣。”还比如《高玉宝·放猪》的“你这孩子呀,怎么养成这个牛脾气?”

古时,人们还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为牛日。自秦汉以来,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据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牛”在古人心目中的位置,我们今人还可以通过古人遗留各种各样关于“牛”的文物来感受感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透过以上这些文物中的“牛”形象,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富有生活气息的“牛”,感受到古人对“牛”的敬意与喜爱。古人对“牛”形象的青睐,还会将“牛”的形象做成生活器物,如下图所示:

上面的牛形器物分别是铜牛灯、牛虎铜案、牛尊、铜牛贮贝器,这些器物的造型无一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巧思。

说到“牛”,我们还不得不提它在十二生肖的事。古时的术数家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合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已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在唐代,十二生肖俑还是重要的随葬明器,是作为镇墓用的,如下图所示:

从这些十二生肖随葬俑造型来看,古人真的很可爱,他们不但把十二生肖化为了人身兽首,还给它们穿上了衣服,如今它们衣服色彩虽然剥落了,但仍能看出古人对十二生肖的看重。

在古代天文学中,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正是“牛”宿。《説苑丨辨物》所謂二十八星者,東方曰角、方、氐、房、心、尾、箕,北方曰斗、牛、須女、虚、危、營室、東壁,西方曰牛宿奎、婁、胃、昂、畢、觜、參 ……” 《宋史·天文志三》:“斗宿六星,天之關梁 。”

在古代,人们仰望星空还会想到牵牛星,“牛”渐渐地也就成了牵牛星的代称。《文选丨潘岳〈西征赋〉》:“仪景星於天汉,列牛女以双峙。”还比如唐代杜甫《天河》中说的:“ 牛女年年渡,何曾風浪生!”

上面说了这么多,“牛”也还是百家姓中的一员。《廣韻·尤韻》:“ 牛 , 姓也。” 据《通志·氏族略三》记载,微子启的后裔牛父为宋国司寇,因保卫宋国而阵亡,其后代就以牛为姓。“牛”姓代表人物,战国趙有武靈王將軍牛翦,秦大儒有牛缺,汉护羌校尉牛邯,前秦有大夫牛夷,北涼有郎中牛温 ,唐代有宰相牛僧儒。

如今,随着机械化耕作方式的推广,“牛”的身影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牛”却没有被人们所忘记,我们现在太多的成语里面有“牛”的存在,如“牛气冲天”、“汗牛充栋”、“老牛舐犊”、“牛刀小试”,等等。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精神就有“牛”的影子,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会把他比成“老黄牛”。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发出过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千百年来“牛”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因为平凡,所以伟大。值此辛丑牛年到来,祝愿朋友们牛年大吉、万事如意,也祝愿我们的祖国平安繁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