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新娘,12岁的凶手”,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我想起诉我父母,因为生了我。”
电影《何以为家》一开场,这个记不清自己到底12岁还是13岁的男孩赞恩,说出了这句话。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孩子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也很难相信这个孩子是持刀伤人的凶手。
这个孩子和这个家庭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个出生在黎巴嫩贫民窟中的孩子,从小注定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家中有七个弟弟妹妹,生活在贫民窟中,贫困潦倒、食不果腹。
而作为长子的赞恩,要在小小的年纪里,承担着无法言说的重担。
他要去房东开的店里去打零工,扛水、卸车、扛起比自己还重的煤气罐送煤气,以防被房东赶出住处。
他要去药房帮父母骗处方药,父母则当着他的面制毒,把药片磨碎溶在水中,然后将衣服浸透其中,最后悄悄倒卖。
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带他们一起去路边卖东西养家。
本以为穷困的生活会继续这样下去,然而,妹妹萨哈初潮来临,赞恩意识到,保护妹妹的时候到了。
他偷偷帮妹妹洗内裤,并且告诉妹妹一定保密。
为何这样?因为他知道,一旦被父母知道,年幼的妹妹会被父母嫁出去换取聘礼,获取钱财维持生活。
但始终是瞒不过赞恩的父母。11岁的妹妹萨哈,被父母嫁给房东35岁的儿子。
赞恩反抗无效,被父亲一顿毒打后,萨哈还是被父母嫁出去了。他忍无可忍想要逃离,开始了流浪。
后来得知妹妹死了,因为孕期大出血。崩溃的他,拿着刀,冲进了妹妹丈夫家里……
母亲来监狱探望他,她安慰的说:“真主拿走一样东西,总会赐另一样东西的。”
“赐给了你什么”赞恩问。
“我又怀孕了。”母亲一脸欣喜地告诉他,“是个女孩。我们会把她取名为萨哈。等你几年后出狱了,你便可以和她一起玩了。”
“你这是在扎我的心。”
赞恩再也无法忍受,他能想象得到,这个孩子生下来护会有怎样的一生。
他把电话打到直播中的电视节目,提出起诉自己的父母。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13岁男孩住进养老院的新闻”
父亲入狱,母亲消失了,没有亲戚愿意收留他,这个男孩无奈之下,找到了警察求救。
警察好不容易才联系上男孩的母亲,对方却在电话中哭诉自己也自身难保,之后便挂了电话。她想都没有想,13岁的孩子该怎么办。
只生不养,为人父母最大的恶。
影片中赞恩父母这样生而不养,是有罪的,他们逃避了自己的责任,给孩子的一生都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
正如金星的一段话所说:“如果你不想当妈,不想养孩子,千万别生。生了你不养,你生她干什么?”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而在赞恩的父母看来,男孩是养家的工具,女孩是待出嫁换钱的货物。
所以在赞恩的妹妹去世的时候,他们丝毫无感。只有郁闷,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好像自己筹备多年的货物打了水漂一般。
在赞恩的记忆中,也只有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
他说他听过最温柔的话是:
“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
然而,这对父母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错,还振振有词:“这不是我们的错。”
父亲说:“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人们告诉我,没有孩子我就不是男人,可是孩子却打断了我的脊梁。”
母亲说:“我这一生都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为了让孩子活下去,我愿意犯下千种罪。他们是我的孩子,没人有权批评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不可否认,在国家不安稳的环境下,生活定会艰难,但这不是他们不是一个好父母的借口。
正如赞恩所问:“你们到底为什么要生孩子?”
为了来分担这些苦难?为了逃避世人指点?没有人有权利要求一个崭新的生命来承担这些。
何以为家?何以为父母?生了孩子就可以了吗?
在影片中赞恩逃离家庭之后,遇到了没有身份证明的黑人女工拉希尔,她是与自己父母完全不同的。
拉希尔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年幼的儿子。她为了能够购买身份证明,打了多份工,但始终都没有卖掉孩子去换钱的念头。
而且她收留了流浪街头的赞恩,会偷偷把客人没吃完的蛋糕,带回去给两个孩子吃。
原来,爱,是可以选择的。
不是生了孩子就理所当然是父母了,不是只要有一个容身的地方就是家了。
没有爱,没有责任,无处为家,不配为人父母。
虽然这残酷的世界,让很多孩子失去了爱,失去了家,就如影片来源和主演的男孩一样。
这个悲伤的故事,来自真实事件,这比电影还更加让人难过。
而主人公男孩,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被导演发现时,12岁的他还不会写字。
但我们相信,终会有一个家,可以让他们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就如在电影的最后,赞恩的露出的笑容一般。这是整部影片中,赞恩唯一的微笑。
因为,他终于有了护照,有了身份。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并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