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湖南省三湘名校高三大联考作文“学习为己OR 为人”辩论辞写作名师下水作文

作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论语》一书。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读:
①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争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②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止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③钱穆先生的理解是:“孔子所谓为己,指德行之科;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孔子非不主张学习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
④曾国藩先生针对当朝鸿儒之士为人者多,为已者少的现象,提出了“学者用力,先察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审端致力;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的观点。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还是更应该为人”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或反方(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人)写一篇一辩陈词,或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下水示范】

求学,立己达人
——在“求学为己还是为人”辩论赛上的总结陈词
徐建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们:

大家好!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对真理的渴求,也是对对手的尊重。(为避开千篇一律的开场白“我方的观点是……”,因此有所创新,并创设鲜活、真切的辩论情境,极具现场感)

今天的辩论,双方确实不分伯仲,胜负就交给评委们裁定,我非乡愿,不赞一词。但我惊叹于双方辩手的多“才”善贾,既有“得理不饶人”的犀利锋芒,更有侧耳倾听的温厚儒雅的君子之风。(评论双方精彩表现,既承接上文伏尔泰名句,又有意营造现场感,以凸显辩论赛这一实用文体的特点)

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作为主持人总结陈词,我觉得求学为己还是为人,并非冰炭不容,而是相向而行的君子求学,立己达人。首先为己,然后为人。(亮出观点,并非折中,而是体现辩证思考,思维严谨)

正如孔子求学,首先是为己,为了内心的清明。因此他博学以文,约之以礼:韦编三绝以苦读,克己复礼以自修;惟其如此,才使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才能使弟子“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雕宰铸颜,化育三千。孔子为学,始于立己,终于达人。

正如曾国藩求学,首先正心诚意,慎独自修,道德文章堪为完人,并涵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恢弘之气,而后才可以为人:济世安民,拯救斯文。

可见,求学为己,然后为人,是一种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大智慧。古人说,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正是此理。(两个例子,叙例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节外生枝,始终紧扣读书求学先为己,然后为人、为天下;接下来另提一段,揭示求学为己和为人的关系)

由为己到为人,拾级而上,自然升华,古今不易之理。

鲁迅说:“即使天才,他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哭声,也未必是一首好诗”。圣贤、英雄并非自带光芒,他们为苍生计的大我情怀,往往是从为自己的小我意识中升华而来。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披肝沥胆,剖明心迹:自己年轻时并非有文王之志,惟愿“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后来功业日盛,其本志也依然有限,不过死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足矣;儿时的毛泽东,未必就有解放全中国、福祉全人类的清晰明确的宏愿,若如此,恐怕“时人莫之许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学业有成,闯荡见识一番,就是少年时代毛泽东求学为己的愿景。

但随着求学日新,而眼界既开,情怀激荡,他们才渐渐萌生出为天下谋福祉的伟人之志。(更深一层,拓展深化,论述如何从“为己”自然升华为为他人、为家国的天下情怀)

揆诸当下,也是如此。就像张桂梅的1800名学生,就像很多贫困地区的学子,看看他们的励志标语:“高乎?帅乎?否!滚去学习!”、“死后既然长眠,生前何必久睡?”……狼性甚至充满教育戾气,他们求学为己,功利性很强,就是走出大山,走向都市,让代际贫困不再“世袭”。

但他们在象牙塔里、都市里淡退了新奇之后,往往会憧憬诗和远方,从求学为己升华为他人,为家国。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成为社会、国家的栋梁。他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早已从为自己的稻粱之谋升华为为虔诚的利他奉献精神。

崇高的侧面可以是平凡,绝不是卑微。“世俗可神圣”。读书求学为己,并不卑微。其实很多成功人士,读书求学,最初是为了一豆羹,一椽屋,免于饥馑冻馁。而当他们在求学路上拾级而上时,终非池中物、恋栈驽马的他们,开始推己及人,开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善公益。(联系现实,更接地气)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用“同心圆、水面波纹”来比喻中国式关系,譬喻精妙。我想,求学为己和为人,也同此理。求学,先求得安身立命,修身洁行;而后像波纹涟漪一样,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层层荡开,终至博大无私。(类比结束,重申观点,曲终奏雅)

我的总结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