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还下海,这男神太拼|侯斯顿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一面,他们天赋异禀,光彩夺目。

  另一面,他们又是难以融入主流的「怪咖」,遭人非议。

  而以这类人物为原型的传记片,出过不少有口皆碑的佳作。

  比如,讲述传奇歌手弗雷迪·莫库里一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比如,改编天才数学家艾伦·图灵事迹的《模拟游戏》。

  又比如,聚焦IT奇才马克·扎克伯格创业经历的《社交网络》,等等。

  而在最近,又有一部这一类型的作品开播。

  原型够有料,主演够大牌,尺度够惊人,故事够精彩。

  非常值得一看——

  《侯斯顿》

  Halston

  他是美国第一位享誉世界的时尚设计师。

  他是迪斯科年代当之无愧的派对之王。

  他是时尚教父汤姆·福特一生追逐的偶像。

  他是一个处在行业最顶端的传奇式人物——

  侯斯顿。

  侯斯顿真人照

  这么一个大人物,为什么如今却不像迪奥、纪梵希、香奈儿那么出名呢?

  因为这个名字还代表着享乐与堕落。

  他在迅速登上山巅之后,却又马上坠入到谷底,迷失于声色犬马之中。

  最后连自己的品牌名誉也毁于一旦。

  在这个传奇人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网飞最新推出的五集迷你剧《侯斯顿》,正是为我们揭开这段隐秘往事。

  侯斯顿真人照

  这部剧在制作上,可谓煞费苦心。

  依靠网飞的雄厚实力,从衣服到场景,都对那个华丽年代进行了完美复原。

  线条流畅,色调典雅,细节考究,构图精美。

  随便一帧,宛如时尚杂志的高清写真。

  而为了塑造好侯斯顿这一独特又复杂人物,剧组请来了英伦万人迷——

  伊万·麦克格雷格。

  成名极早的他,是少有的没被岁月「杀猪刀」砍残的男神之一。

  即便已经年过50,风采不减当年。

  相信大家都对他那些经典的银幕形象记忆犹新。

  无论是《猜火车》中骚气十足的苏格兰小痞子。

  《猜火车》

  还是《天鹅绒金矿》中狂放不羁的摇滚明星。

  《天鹅绒金矿》

  抑或是《红磨坊》《大鱼》中的痴情浪子。

  《红磨坊》

  伊万总是能够在保持优雅的同时,又附带着一股妖媚的「邪气」。

  这种气质上的矛盾性,恰好完美匹配剧中的侯斯顿。

  扮相上也非常匹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天才」与「疯子」,是认识侯斯顿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标签。

  先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天才。

  侯斯顿出身平平,也并非是时装设计科班。

  起初也只是单纯地做做女帽设计,和时装关系不大。

  缺少圈内资源,对于一个时尚设计师来说是致命的弱点。

  但侯斯顿,对自己异于常人的天赋非常自信。

  他开办了一家同名设计公司。

  一方面,直接定位高端,提升品牌档次。

  他利用卓越的口才和个人魅力结交了一大批好莱坞明星、社交名媛。

  先对自己一顿吹嘘,留下深刻印象。

  接着为她们私人订制,展示真才实学。

  直接将自己的品牌打开局面,受到上层社会的关注。

  另一方面,兼顾大众,重视服装的实用性。

  比如剧中,他注意到了传统麂皮(绒面皮)禁不住雨淋的问题。

  遂大胆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合成材料,设计了一款名为「超级麂皮」的风衣。

  既简约时尚,又好穿耐用,简直两全其美。

  他再利用名人效应,将其推荐给了一位名媛,并表示:

  「它可以穿去吃饭,也可以穿去送小孩上学。」

  很快,这件大衣成了当时的爆款。

  走在街上,放眼望去,全是撞衫的。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叫做「时尚达人必备单品」。

  而侯斯顿,则在一瞬间成为了全美最火热的时尚巨星。

  以上已经能够看出,侯斯顿超强的公关能力和敏锐的时尚触角。

  但他的天赋远不止如此。

  整部剧中有一场关键的重头戏——凡尔赛之战。

  这是侯斯顿整个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时刻。

  1973年,为了给翻修凡尔赛宫募集资金,这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时装秀。

  美、法两国各找5位顶级设计师,共同展示自己的作品。

  双方表面上和和气气,说是促进交流。

  可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

  这就是一场时尚设计师的对决。

  而且在旁人看来,这完全是场一边倒的比赛。

  因为法国的阵容,堪称黄金一代。

  纪梵希、皮尔·卡丹、圣罗兰、迪奥...

  这些名字直到今天都鼎鼎有名,在当时也早已如雷贯耳。

  相较而言,美国这边就弱太多了。

  好在,还有侯斯顿。

  在这场比赛中,为了求稳,大部分设计师的展示都略保守。

  可侯斯顿偏要剑走偏锋。

  利用手边并不充足的材料,他当场设计、剪裁,完成了一个技惊四座的设计——

  一条没有上装,只用一把羽扇进行遮挡的裙子。

  别说是在当时,即便现在看来也是敢为人先,惊艳无比。

  凭借侯斯顿的出色表现,美国爆冷击败了法国。

  经凡尔赛一役,侯斯顿稳稳步入了时尚大师的行列。

  他所创办的品牌,也开足马力驶向时尚帝国。

  香水、箱包、墨镜,甚至沙发、地毯……

  早在50年前,侯斯顿就已经将「跨界」概念玩弄于股掌之间。

  只要是生活中能用到的东西,他都能将其打上自己的烙印,给你设计出来。

  财富与地位,水涨船高。

  在当时的美国,侯斯顿,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但,家喻户晓并不代表人们就真的了解他。

  真实的他,绝不是看上去那么温文尔雅。

  「疯子」的一面始终伴随。

  首先,他在工作上极度偏执。

  高情商,这叫完美主义者。

  低情商,这就是一个自视甚高的大混蛋。

  他暴躁易怒,非常情绪化,最擅长的就是不留情面数落他人。

  只要是他看不上眼的设计,就是一坨X。

  对于公司的掌控,自然也是独断专行。

  听不得一点建议,俨然一副暴君做派。

  虽然结交的朋友很多,但真正推心置腹的却又很少。

  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众叛亲离埋下了伏笔。

  其次,在经济上毫无节制。

  商业上的成功带来的是物质条件的飞跃。

  本来处处受到资金制约的侯斯顿,直接化身为烧钱机器。

  出门一定要坐加长礼车。

  海边别墅看了一眼就直接买下。

  吃饭只吃高级餐厅专门配送的。

  就连日常设计所用的测试布料,也要用昂贵的高级缎布。

  完全不知开源节流,勤俭节约为何物。

  这又为日后公司的资金问题埋下了伏笔。

  最后也是最糟糕的一点,长期过着颓废糜烂的生活。

  尽管「侯斯顿」这个品牌是主流社会的当红炸子鸡。

  但侯斯顿这个人实际上非常边缘。

  他出身普通,同时还是LGBT一员。

  这就决定了他永远不可能真正融入社会名流的圈子里。

  而在同居伴侣维克多的引荐之下,侯斯顿彻底爱上了小众的迪斯科文化。

  维克多

  他频繁出入于上世纪70年代纽约最出名的夜店——54俱乐部。

  在这个无拘无束的地方,放飞自我,夜夜笙歌。

  还对可卡因彻底上瘾,开始了纵欲无度的生活。

  表面上风光无限的时尚宠儿,背地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这再次为侯斯顿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在天才与疯子的角力中,天才属性败下阵来。

  他开始频繁旷工,疯狂嗑药加酗酒,设计工作被完全落下。

  再加上新兴公司的冲击,「侯斯顿」这个品牌一蹶不振。

  在毒瘾的影响下,侯斯顿本人也变得比以前更加易怒,几乎和身边每一个人都爆发了冲突。

  他亲手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这个时尚帝国。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

  他确诊了艾滋。

  他的结局,一眼望到了头。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侯斯顿》的表现十分亮眼。

  本剧选择了侯斯顿人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节点,从一鸣惊人到自暴自弃,鲜活地讲述了他大起大落的一生。

  当然,伊万男神的表演也为整部剧增色不少。

  虽然在一开始,已经50岁的伊万需要扮演30出头的侯斯顿。

  但是他还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用自己的经验弥补了年龄上的差距,演出了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锋芒毕露。

  之后,则是渐入佳境。

  哀伤痛苦时,敏感、脆弱,不堪一击。

  发火骂人时,又充满爆发力,盛气凌人。

  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角色的双面性格。

  而且,伊万还十分注意还原人物的动作细节。

  侯斯顿最具标志性的一点就是,烟不离手。

  在剧中,我们也能看到伊万教大家如何用一百种方式优雅地吸烟。

  更别说部分大尺度戏了。

  虽然功成名就,英伦万人迷却在剧中再度「下海」。

  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敬业。

  侯斯顿波澜壮阔又戛然而止的一生,足以让屏幕前的每一个人唏嘘不已。

  但在刷剧的时候,鱼叔却反复思索一个问题:

  这场悲剧,到底是谁之过?

  侯斯顿从小就表现出在服装设计上的天赋。

  但他父亲却认为这只会导致孩子变得「娘炮」,并对他反复打骂侮辱。

  这使得侯斯顿从小蒙受阴影,心理承受能力极差。

  极力地想要证明自己,却又难以填满情感的空缺。

  渐渐变成了一个孤僻傲慢的疯子。

  原生家庭导致的性格缺陷,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内部因素。

  但更多的,则在外部。

  我们能看到时代环境,对于侯斯顿所造成的困境。

  其一,侯斯顿的身份始终还是不为主流所接受。

  尤其是在时尚界,这个离不开体面、高贵的行业,一切只能避而不谈。

  他只能在人前装模作样,人后疯狂宣泄。

  这般矛盾境地,自然会造成身份认同上的困惑。

  其二,侯斯顿终究无法抵抗时尚业的现代化进程。

  彼时,大规模的品牌并购与工业转型,席卷了整个时尚业。

  无数的奢侈品牌,从一种精心设计的独特手工品,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快消单品。

  迷恋精品的传统匠人时代结束了。

  迎来的是一个野蛮扩张、消费至上的资本主义狂潮。

  设计,不再要求保持个性和艺术创新,而是简单粗暴,顺应市场。

  而侯斯顿,也成了这场浪潮中的牺牲品。

  一开始,他也早早选择了与大公司进行合作。

  因为只有工业化的流水线做支撑,品牌才有可能走进千家万户。

  但后来他却发现,这其中有太多的限制。

  资本家们总是要求侯斯特不断推出下沉市场的爆款产品。

  他们根本不懂时尚,也不尊重设计,只想着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

  比如说剧中就有一段,资方希望他推出侯斯特牌的牛仔裤。

  这让侯斯顿十分抗拒。

  他认为这种服装与自己的品牌调性完全不搭。

  然而,在大时代面前,个体终究摆脱不了被无情碾压的命运。

  在资本的裹挟下,他最终只得接受现实。

  对于这样的天才设计师来说,失去了设计的自由,才是最大的悲哀。

  多方压力之下,侯斯特选择了逃避,遁入无尽的虚无之中。

  他甚至在最后,被资本踢出了局,失去了对自己名字的使用权。

  因为资方觉得患有艾滋的他,只会破坏品牌形象…

  可离开了侯斯顿的「侯斯顿」还算是什么?

  这个时尚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终结。

  但好在,经历过失去,才会幡然醒悟。

  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侯斯顿重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设计工作中。

  为著名的舞蹈家玛莎·葛兰姆设计了一套戏服。

  作品之成功,让一众毒舌评论家大呼完美。

  摆脱了世俗困扰的侯斯顿,在生命的末端回归了艺术的初心。

  ‍时尚名牌,天才设计师,商业奇才,艺术家,夜店之王,LGBT,艾滋,瘾君子..……

  一系列的标签,让侯斯顿时至今日都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在一众青史留名的天才中,他无疑是一名失败者。

  因为他本人及品牌,早已在今天的时尚圈里被遗忘得一干二净。

  这很讽刺。

  但正是因此,发掘他的故事,才更具意义。

  繁华落尽,一切皆如过眼云烟。

  真正能够救赎自我,满足内心的,并非欢愉的喧嚣和无尽的财富。

  唯有,那一份简单、至纯的热爱。

  只不过。

  当行将就木,垂垂老矣。

  当品尽人生之百转千回,回忆往昔岁月的时候。

  这个道理,他却只能于无奈之中后知后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