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加工润滑基础知识之一摩擦学
金属加工润滑基础知识之一摩擦学
摩擦学的三个方面:摩擦、磨损、润滑
摩擦: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接触面间发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现象,称为摩擦。所产生阻碍其相对运动的阻力称之为摩擦力。
特征:摩擦阻力、摩擦热量、材料磨损
摩擦种类:(按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
1、干摩擦:在没有任何润滑剂的条件下,两物体表面间的摩擦。
2、液体摩擦:又称流体摩擦。是发生在液体内部的一种摩擦现象,包括纯液体流动时的摩擦和液体将金属表面隔开时的摩擦。一般来讲,这层液体的厚度在2微米以上。
3、边界摩擦:当固体表面不是被一层液体隔开,而是被一层很薄的吸附油膜隔开,或是被一层具有分层结构和润滑性能的边界膜隔开时的摩擦,称为边界摩擦。这层膜的厚度一般在0.1-1微米以下。
4、混合摩擦: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它的表面粗糙度不同,当凸起较高的部分发生边界摩擦时,凸起较低的部分处于液体摩擦状态或半液体摩擦中,当凸起较低的部分处于边界摩擦时,凸起较高的部分因挤压较剧烈会导致边界膜破烈,其表面直接接触发生局部干摩擦、半干摩擦。
磨损:
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表层材料不断发生的损耗的过程,或者产生残余变形的现象。
磨损的三个阶段:磨合、稳定磨损、急剧磨损
磨损的类型:
1、粘附磨损:接触表面相对运动时,由于分子间的吸引力作用而产生粘附连接,致使材料从表面脱掉的磨损。
2、磨料磨损:接触表面相对运动时,由于硬质颗粒或较硬表面上的微凸体,在摩擦过程中的“梨削”“切削”“磨削”作用引起表面擦伤,表层材料脱落或分离出碎屑和其他磨粒。
3、疲劳磨损:两个相互作用的摩擦表面,由于表层材料疲劳,产生微观裂纹并分离出磨粒和碎片剥落,形成凹坑,造成磨损。
4、腐蚀磨损:摩擦副在第三介质的作用下发生的腐蚀磨损,比如:润滑油酸化变质产生的酸性油泥;手汗;潮湿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等。
磨损的影响因素:
1、润滑对磨损的影响
(降低摩擦系数,液体润滑时能防止粘附磨损,洁净润滑能减少磨料磨损;有防锈性能的润滑剂能减少腐蚀磨损)
2、材料性能对磨损的影响
(材料的硬度和韧性;硬度决定表面抵抗能力,过高硬度易产生碎屑,产生磨料磨损。韧性防止磨粒产生,提高耐磨性)
3、表面加工质量对磨损的影响
(一般情况,机件表面的磨损随粗糙度的减小而减小)
4、机件的工作条件对磨损的影响
(机械负荷、运转速度、温度高低、外部环境(水汽、灰尘及腐蚀介质)
润滑:
定义:在摩擦副的摩擦表面间起形成一层具有低摩擦阻力的润滑膜层,减少摩擦件的摩擦和磨损的物质。
润滑的作用:
1、降低摩擦 2、减少磨损 3、冷却作用 4、防止腐蚀 5、抛光作用
润滑种类:
1、流体润滑(又称液体润滑)
摩擦表面之间被一层具有一定厚度,并可以流动的液体层隔开时的润滑,又称液体润滑。
特点:流动性、流体压力、厚度
2、边界润滑,对于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分子结构的润滑膜层,这样的润滑状态就叫做边界润滑,也称为“极压润滑”。这样的边界润滑膜有三种类型:
(1)吸附膜
极性物质的“亲金属基”原理:当极性物质与金属接触时,极性端吸附在金属表面成一层排列的吸附层(厚度一般在0.1-1微米),这层物质没有流动性。稳定牢固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起到隔开金属作用。这种性能常称之为“油性”。
这层膜层在重负荷、低转速或低润滑速度时能起到比流体润滑膜更稳定可靠的润滑作用,金属表面的各类吸附膜能保持润滑性的温度在120度以下,通常不超过200-250度。当在更高负荷和温度的条件时,这类膜层就会解吸,失效。
(2)化学反应膜
化学反应膜的形成依靠油品中的极压添加剂,即含硫、磷、氯、钼、硼、氮、氟等这些元素和有机金属化合物(铅、锌)在高温高压下与金属表面起化学反应,生成如硫化铁、氯化铁等物质,这层物质膜具有比金属低得多的硬度和剪切强度、熔点低,在高温高压下可以变形流动,使表面更加光滑,起到抛光和润滑作用。
(3)沉积膜
有些物质,在高温高压下,由于金属材料的软化,这些物质能“沉积”在金属的表面上,形成具有润滑性、耐磨性的膜层。这类物质叫做“抗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