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来历:陕西
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所在,是炎帝和黄帝二帝的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国的治地。大秦、西汉、隋朝、唐朝四个大一统王朝都在陕西省内建立都城。
陕西省地图
先秦古籍中,“陕”字出现在中《春秋公羊传》中,相传在周朝初期,周成王年幼,由周公和召公辅政,为方便治理将王畿分成两部分,以“陕塬”为界(今河南省陕县,三门峡市陕州区),陕以东地区,由召公管辖治理,陕以西则由周公管辖治理。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被称为“周召分陕”。
《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自陜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
《括地志》记载:'陕塬,甘棠西南也,分陕以塬为界。”
'塬'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形式,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高地,大至几十平方公里,小至几平方公里,地形是四边陡,顶上平,当地习惯称之为塬。
周召分陕石柱
陕西之名,始于唐朝
唐朝时期,唐肃宗上元二年(758年),安史之乱(755年)后,设立陕虢华节度使,下辖陕州、虢州、华州,治陕州(在今河南省、陕西省之间)。760年改为陕西节度使。762年,改为陕西观察使。陕西以行政区域名称出现。
北宋时期,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为陕西路。辖区约为秦岭以北、横山以南、湟源以东、渑池以西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两省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青海省湟源以东地区,山西省运城地区及河南省三门峡市辖地全部。
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中统三年(1262)始设“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四川立行枢密院。陕西,四川彻底分设行省,设立“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沿袭元制,在洪武九年(1376年),陕西行省改置“陕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将布政使司改为行省,康熙六年(1667年),陕西省分成“陕西省”和“甘肃省”两省。历史上称为“陕甘分治”。
简称“陕”的来历
陕西省是秦朝的发源地,陕西省使用“陕”字而不是“秦”字作为省份的简称,原因大概如下:
1、“周召分陕”的故事历史悠久,使用陕字,表达了对召公治理陕西的怀念。
2、虽然陕西是秦朝发源地,但秦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并不能代表陕西这一部分地区。而陕西自宋朝以来,陕代表了现在陕西省、甘肃省部分国土区域。到了清朝“陕甘分治”后,清朝的陕西省基本与现在的陕西省辖区差不多了,更加能代表陕西省。
其他知识
陕西省也称为“三秦之地”
秦末天下大乱,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东马坊村遗址),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后人将项羽三分关中,立秦三将为王,后人将三秦将封王之地,统称为“三秦之地”。
三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