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儒商精神”?

文丨大胯· 主播丨涂山

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曾先验性地提出:儒家所追求的“和谐、秩序、理性”的价值观,并不利于落后国家开启现代化进程;而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儒家所推崇的价值观的意义就必须重新估价。

钱穆先生曾对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超出必须之经济”。

他认为中国有必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坚守自己的“人文本位”的经济思想与政策,进而保持社会的良性均衡,这样才能避免像西方国家一样走向“超出必须之经济”。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儒商精神”是一个值得被重视的研究课题。

现如今,重新研究“儒商精神”的本质,是将中国社会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重要话题落脚在企业层面。这对我国经济的振兴和中华文化的弘扬,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内观己心

提到“儒商精神”,当前社会中最常见的反倒是其对立面:“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就是指:

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实现人的某种功利的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同时“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效率理性”。

换句话来说:持“工具理性”的人,只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也就是看所选的手段是否是最有效率,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他们不管目标是什么,只要目标既定,就要找到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手段。

从客观上来讲,正是由于“工具理性”的普及,才使得现代社会迅猛发展,使得人类控制、驾御客观环境的能力增强,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物质生活显著改善。

然而,也正是由于“工具理性”的威力“所向披靡、无所不至”,以致人类社会的一些基本价值规律“倍受蹂躏”,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赖以凝聚社会的力量正在分崩离析。

而商人在经济发展中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价值观通过影响自身经济行为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外察世界

关于“儒商精神”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主要的争论焦点在于“义与利的权衡”。实际上,大多数人对于儒家“义利观”还是停留在“轻利重义”的片面理解上。这主要还是受到汉代董仲舒主张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存义去利”的僵化教条的影响。

其实,孔子并不是耻于言富、言利的,他只是拒绝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财富罢了,他主张的是“义以生利。”

南宋著名的儒学思想家叶适也主张“古人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也就是用功利、利益的原则来体现道义,而不是用道义来限制利益。明代的王阳明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价值观,将重商思想与儒商精神的价值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诸如此类的学说,今的商业世界而言,更像是一场“及时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如果将先贤的智慧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会发现:“义”主要是对管理者的道德要求,而“利”则主要是指物质需求,进而整个管理活动便是“义以生利”——也就是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而又对其柔性制约的过程。

正心正举

“儒商精神”的根源是“儒家思想”。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在规范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建立社会秩序的学说。儒家伦理千条万条,但归根到底不外乎是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指导人们如何和谐共处。

“中庸理性”是“儒商精神”的核心,指的是以节制取代效率,兼顾自己与他人(整体)的利益。相反,如果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无所不用其极,也必将对社会的整体效用产生消极的作用。

“中庸之道”在商人身上的根本体现,就是寻求与外界和谐相处的均衡点。这与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资源依赖理论中的“社会合法性”所阐述的道理其实是一致的,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管理学理论本质的相通之处。

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商精神”对于商人的指导意义在于:

你谋利没有错,关键是在于要同时注意与其他商人、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共处,不能只是“工具理性式”地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以“中庸理性”的思维模式指导自身的经济行为。

启迪多元思维

企业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是由众多个体、组织和子系统组成,是以组织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

作为一名企业家(商人),最重要的是去思考:

如何去经营自身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如何谋求一个适合自己和企业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经济伦理追求的“公利”与“私利”之平衡,以道德的方式获利是为了维持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而企业家的“儒商精神(中庸理性)”无疑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实际上,在如今的时代,对于“儒商精神”的研究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想与所谓的“文化决定论”为伍,而是让我们意识到几千年前的儒家理论离我们并不遥远,它蕴含着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能够在经济、文化层面上唤起我们的民族潜力。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著名经济学家何轩曾解释道:《尚书》以“中”表示“合宜”,而首先将“中庸”二字并用的是孔子。“中庸”既是修德的最高目标,也指行德的具体途径。“中庸”是一套对人、事、物的基本感知框架,是一套将世事视为许多具有价值取向的“一维两极”的动力状态。

也就是说,即使是正确的事物,一旦被推向某个极端,就容易产生反效果,从而走向另一极端。站在商业的角度来看,经商是为了盈利,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每次交易都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每一分钱都要赚尽且不留余地,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真正具备“儒商精神(中庸思维)”的商人会仔细斟酌自己的商业行为可能给其他人带来的不良后果,他们会统筹考虑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方案,从而使得自己与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对于在现实商业世界中打拼的商人们,心中的“义”与现实的“利”无时不刻都在激烈角逐。“重利轻义”可能可以谋取一时之利,但是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利益,这类“因小失大”而“翻船”的案例不胜枚举。

其实,“义”与“利”本身就不是对立的关系,只要企业家和商人们追求的是合仁合义之利、适宜之利,从本质上来看,他们就属于“儒商”群体的一员,他们就是在用自身的践行来发扬真正意义上的“儒商精神”。

·end·

(0)

相关推荐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的层次2

    制造工具--削尖木棍.打造石器等是思维理性的行为,当看成是文化的先导,有了较为丰富的物质保证之后,人们观察.思考的内容,不再满足于食物的获取,对生存.对自然.对智人关系等等都逐渐有了认识,发明创造出了 ...

  • 何为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 ...

  • 如何用“儒商精神”管理现代企业

    文丨雪峰 · 主播丨林霖 "儒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价值追求和"文化符号".其背后的意蕴是现代企业管理内在人文精神的渴望. 企业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生态系 ...

  • 以传统儒商精神,铸当代企业文化之魂

    文丨月月 · 主播丨苏木 儒商精神,是指儒家伦理和价值观在商人及其经商行为中的体现,它倡导企业在追逐利益的同时要做到义利兼顾.为富且仁.兼济天下等方面. 遗憾的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土豪很多,真正的儒商 ...

  • 什么是“儒商精神”

    ■陈书录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书录来到"扬州讲坛",为大家讲述"儒商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义以生利,利以平民"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

  • 何为弱者?这里统称弱者,就是一切精神资源...

    何为弱者? 这里统称弱者,就是一切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都不具备的人,ta们共同的特征是只有索取和消耗别人. 一个人是不是弱者和外界条件无关,主要是一种心灵和认知状态. 以下几大特征就是弱者的象征. 一. ...

  • 何为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的确应该正视我们文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国外潮流

    何为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的确应该正视我们文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国外潮流

  • 垂直媒体永远不会消亡,但需专注的精神

    巨型传媒集团争抢新媒体Vice,包括传媒界的大人物默多克(Rupert Murdoch).过去,热门的数字媒体公司与大型媒体集团进行的谈判,结局通常不怎么美妙.2005年新闻集团曾以5.8亿美元收购M ...

  • 从五代到宋元中国画的水墨精神

    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 "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确立典范风格.达到鼎盛 ...

  • 以何为贵

    人品以正直为贵:心地以善良为贵:修德以布施为贵: 行善以孝顺为贵:情感以真挚为贵:待人以诚恳为贵: 处事以谦让为贵:学问以通达为贵:言语以简明为贵: 行动以稳健为贵:富裕以质朴为贵:贫穷以志节为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