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广智:独具创意的相机造“画”

石广智摄影《洛基山》之一

图  石广智   文  岳慧颖

他,无光造光,无影造影,无风造风,无雨造雨.......在摄影领域“呼风唤雨”,以其缜密的思考,精细的打磨,新颖的创意,拍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影像。

他,自学绘画与摄影,20多年潜心研究,完成了多个系列的创意摄影作品,曾一度引领中国摄影的创作新潮,他是连续三届全国摄影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达到了目前无人企及的高度。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为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这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于他来说,只要能够表达他内心所想,他可以利用各种道具来进行创作。这些道具可能是亚光塑料膜、透明玻璃、强光手电筒、凡士林、喷壶、甚至他的身体、胳膊及手表等等,而最精细的最费功夫的道具,是他的手绘背景画。

他是将绘画与摄影结合得最完美的摄影艺术家。您猜到他是谁了吗?

对了,他就是摄影艺术家石广智。

摄影创作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活动,充分调动眼睛鼻子耳朵味觉触觉等五官感觉在头脑中进行重组,从而传达给读者非凡的感受。创意摄影重在“意”字,是指摄影作品实现了你的想法,开创了别人没有想到没有做到的先河,意在创新。

摄影的魅力在于表现光影与质感,这是国画不太容易达到的,但是油画可以做到。无论是画意摄影或者说创意摄影,其根在于“摄影”,我们不能离开摄影的本质特征,通过后期手段把摄影搞的跟绘画太像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以平常人习惯的视角拍摄,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一般叫做“照相”;

以独特视角,把多数人难以发现的瞬间拍下来,一般叫做“摄影”;

把自己所思所想“拍”下来的,这叫做“创作”;

01

与郎静山“集锦摄影”的比较

石广智的创意摄影与郎静山集锦摄影的根本区别在于拍摄手法的不同,前者是重在前期的构思、布局和拍摄技术,后者是重在暗房后期手法的各种遮光处理。

郎静山自幼习水墨,十几岁就能作很好的工笔山水,欣赏杨州八怪,性喜求新求变,往往从古画之精神中揣摩摄影新貌。郎静山先生的集锦摄影是在拍摄后,依靠暗房后期来二次创作完成。暗房遮光的各种手势可以产生各个不同的形状而满足各种构图的需要,手势移动的速度快慢与灵活变化将一一反应在相纸上,进而赋与影像三度空间感。

郎静山集锦摄影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扎实的国画功底,使得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更偏重于国画的意境,其远、中、近景的构图和生动的气韵仿佛让人置身其中。一人,一鸟,一船,点缀在画面中,具有浓重的国画韵味。

石广智的创意摄影,最大限度的保留摄影的本质属性。由于他本身就是绘画出身,且自学成才,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是水粉画风格、水墨画风格、油画风格,或者干脆就是石广智自己的风格,都在画与影的似与不似之间,比如作品《清风》简直美到极致,与任何风格的画都不相同。

石广智摄影作品《长白山》

石广智的创意摄影与郎静山的集锦摄影都有画意,但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色彩的不同。郎静山的多是单色的,偏重于水墨国画意境,石广智的多是彩色的,有多种不同的画意,比如水粉、水墨、水彩、版画、油画等,呈现出来的是多姿多彩、丰富迷人的。

其次,拍摄手法不同。石广智是采用多种“道具”来布局、布光或者多重曝光前期拍摄完成,不作后期处理,郎静山大多是暗房后期二次创作完成。

第三,画意不同。石广智的作品最大限度的保留摄影的光影、色调以及质感,注重细节,突显拍摄物的本质属性,在他的镜头里,花是柔美的、竹是清高的、山是阳刚的;郎静山的最大限度的模仿国画的水墨色调和意境。同样是风景,石广智的风景棱角分明,有版画的风格,郎静山的风景意境朦胧,有国画风格。

02

与陈复礼“影画合璧”的比较

石广智的画意摄影与陈复礼的画意摄影根本的不同在于,前者无论是背景画还是各种光与色的借用以及多重曝光,完全是自己独立完成;后者的画意摄影需要书法家、画家来合作完成,这种形式虽然是一种创新,但由于这种组合是多种艺术的硬性拼接,融合的不够协调,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上世纪60年代,陈复礼提出“建立起画意与写实结合的新风格”,这是他摄影艺术生涯的基本创作理念。在风景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复礼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与书画家合作,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开创了“影画合璧”的艺术创作形式。

陈复礼 摄  韩美林 补画并题词(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广智本身就会画画,他的花非花系列创意摄影的画意背景都是亲自手绘完成,根据自己的创意,明暗相间,浓淡相宜,与真实的花卉一同拍摄,常用黑卡摇动来遮掩部分实体光线,从而达到淡虚淡入、过渡自然的影画创意作品,可谓天衣无缝,美感实足。

石广智摄影作品《清风》

《清风》中的荷叶为石广智创作的水墨画的背景图,荷花为实体拍摄,二者在电脑合成后修磨成统一的清淡色调,画与影融合的相当完美!

陈复礼与石广智的画意摄影区别在于:

首先,作者属性不同。陈复礼的“影画合璧”系列是多个作者合作而成,石广智的创意作品是他自己独立创作而成。

其次,形式上的不同。陈复礼的“影画合璧”作品包括了“摄影、绘画、书法、印章”多个内容的要素,涉及四个艺术门类;石广智的创意作品包含了“绘画、摄影”两个艺术门类。

第三,技术含量不同。陈复礼的“影画合璧”是形式上的创新,没有摄影技术方面的创新,所画之物与摄影背景之间的界限非常明显,影画的融合度不高;石广智的创意作品既有形式上的创新,也有摄影技术方面的创新,背景画的色调光影与前景的花卉融合的非常微妙,摄影似画,画似摄影,让人难以分辨。他从不在照片上题词落款,虽然他的字写的很棒。

03

精心绘制的背景道具

石广智的背景道具作为陪体是基于主体的需要,手工绘制而成。为达到与主体契合紧密,相互映衬,他从色调、光影方面考量细致入微,即便是陪体也用心绘制,精益求精。

石广智水粉画风格摄影《杜鹃花》

该作品的主体是杜鹃花,背景是黑色与湛蓝相间的底色、有花影的水粉画花瓶、淡粉淡紫色的水粉画散点,这些散点深浅不一、浓淡相宜、形状随意,仿佛艺术插花中为充填空间的满天星、勿忘我,营造一幅浪漫多姿的艺术背景,将真实的杜鹃花摆放在背景前面,拍时遮住真实的花瓶,让低垂的花瓣与背景花瓶上的花影相配合,一虚(杜鹃花)二实(杜鹃花 背景)三次曝光创作完成。

石广智油画风格作品《金色年华》

该作品主体是菊花,背景是黑色底色、花瓶、金色油画散点。散点的颜色与黄色相近,深浅不同、大小不一、形状随意,与金色菊花相呼应,营造出了深邃的意境,富有油画的层次感。花瓶上的花瓣阴影并非真实的花影,而是基于花束摆放位置刻意画上的暗影,拍摄的关键点在于遮挡真实的花瓶后,将花卉摆放在背景画中花瓶的适当位置,让花瓣与画中的花影相配合,这样的背景道具是比摆放一束花还要费心思的。

04

“呼风唤雨”各种招数

透明玻璃上涂抹凡士林,用喷壶造“雨”

石广智的花非花系列作品《春梦》,想拍这样效果的摄影作品,可不是非要在下雨天哦。石广智在花朵前方,放置一个透明玻璃,涂抹上凡士林,用喷壶喷水,滴落在玻璃上,被凡士林油粘住,凝结成圆溜溜的水珠,晶莹剔透,活泼可爱,仿佛沐浴在雨中的花朵,翩翩舞蹈起来。

长焦镜头虚化光斑、五指半遮挡——造“云”

石广智“清风竹影”系列作品之一,这幅看似在云雾缭绕中的竹林作品,是一实一虚两次曝光之后,更换长焦镜头虚焦拍摄竹林远处的光斑,同时用手部五指半遮挡镜头,将光斑打散,形成云雾缭绕的效果,总共三次曝光创作而成。

亚光塑料膜遮挡——造“雾”

石广智“暗香”系列之一《仙客来》。这是石广智从皮影戏里得到的启发,用亚光塑料膜遮挡,有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感,岂不是人工造雾了呀?

透明玻璃上涂抹凡士林——造“油”

石广智摄影作品《舞春》,在花前放置了透明玻璃,并在选定区域涂抹凡士林油,用喷壶喷洒水珠,从而拍出有油画感的摄影作品。

强光手电筒“画画”——造“光”

石广智作品《冬日长白山》,这棵冬日里的树可不是夕阳西下拍摄的,而是日落之后,石老师用强光手电筒往树上打光,按照内心构思有强有弱的“画”出来的。见过这样的风景吗?

晃动相机——造“风”

这是石广智的《暗香疏影》系列之一《寒梅》,两次曝光完成,其中一次一边按动快门一边晃动相机,形成一种风吹落花的动感。

借一片蓝天——造“色”

这是石广智《清风竹影》系列之二,这清透的竹子中淡淡的青色从何而来?原来是他在两次曝光当中有一次是借用(拍)了蓝天的色彩和明度,成功造出青色来。

逆光欠曝——造“墨”

这是石广智《清风竹影》系列之三,是对远处明亮竹林测光拍摄近处暗处竹子,从而利用逆光欠曝拍到黑色的墨竹,巧妙的创作出既有水墨画风格又兼有明暗光影的创意作品。

运用胳膊遮挡光线——造“影”

这幅《橱窗里的风景》是石广智用胳膊遮挡了模特右侧及半个头部位置的外来光线,同时等待左侧进入一个走动的行人,制造了影中有影、时空穿越的类似蒙太奇手法的奇妙影像。

05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

关于摄影艺术的通感,这里引用几句名言:

通感就是讲五官感觉以及心觉之间的相互引发、沟通、交融起来的一种心理现象和感觉方式,即在客观事物刺激人物的某一感官产生相应感觉的同时,引发出另一种或多种感觉,形成实觉与幻觉相兼的复合感觉。这种感觉方式既存在于日常生活经验中,又是与审美感知、体验活动息息相通的,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陈育德)

同是视觉艺术,雕塑、版画、水墨画、油画、书法等,与摄影之间就存在着同一感觉内不同呈现方式的互通、对比,我们习惯称为“摄影艺术跨界”。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就是一种同觉跨界。(索久林)

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安塞尔.亚当斯)

就像亚当斯所言,石广智许多作品里都能看到与他经历有关的东西,他热爱绘画,读过许多绘画书,看过许多名家画作,在部队里画了十年宣传画、水粉画、幻灯片、放电影等。这些丰富的经历与思考,在他的头脑里积淀,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和素材基础,由于大量运用摄影艺术的通感,他的作品在阅读时引发读者的联想,丰富了创意摄影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看上面的《橱窗里的风景》那种多维度空间影像叠加多么像电影蒙太奇的效果,这是摄影艺术与电影艺术之间发生了挪移。

在《杜鹃花》中,是水粉画、插花与摄影的跨界通感;在《金色年华》中,是油画、插花与摄影之间的跨界通感。

在《仙客来》中,由舞台剧中皮影戏的联想,采用亚光塑料膜遮挡后,拍出的白色仙客来,像极了两只白天鹅在舞蹈。这幅创作由皮影戏的艺术特征挪移到了花卉的摄影,由花卉特征挪移到了鸟身上,由鸟的舞姿挪移到了芭蕾舞蹈,视觉方面不但发生了物种的挪移,而且也发生了摄影艺术与两种舞台艺术之间的挪移,这种同觉跨界的摄影艺术通感,让我们欣赏到了多种艺术门类交叉互通的美感。

在《暗香疏影》系列之一《寒梅》中,为了表现梅花的暗香,采用了大量虚化的梅花,被“风”吹送着,那种若隐若现,似有还无的感觉,仿佛梅花的暗香一样,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

石广智拍摄《暗香疏影》系列应该也是源于这句诗中的意境,这是文学艺术与摄影艺术互通的结果,是从“以意取象”升华而来,传达给我们的是从意觉到视觉、由视觉到味觉的感觉挪移效果。

石广智《暗香疏影》系列之二《雪梅》

看到这幅雪梅图,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宋代卢梅坡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是文学艺术与摄影艺术互通的感觉效果,雪的冰清玉洁特征又从视觉挪移给了洁净冰冷的触觉,在这一片冰冷中,几朵梅花傲雪开放,突显“凌寒独自开”的品格。

石广智摄影《落基山》之二

天上的层云,远处的雪山、松林,带给人冬季凛冽的寒意,近处的冰裂与湖水,一定有刺骨的风刮过,形成道道波痕,仿佛触手可及,视觉向触觉发生了挪移,让人感觉到冰冷的寒意。

石广智摄影《海礁情潮》系列之一

在这幅作品中,慢门拍到的拉丝状的海水冲刷着礁石,激起了絮状的浪花,让人仿佛感觉到在现场海水的凉意与轰轰声音,还有礁石的湿滑与坚硬也同样能感受到,这是视觉向触觉与听觉发生的挪移。

石广智的船厂雕像系列《防腐除锈工陈师傅》

粗黑的铁锚链,是除锈师傅的产品,斑斑的锈迹除掉了,他的衣服变脏了,通过劳动发生了一些物质的转移。铁锚链带给我们沉重的感觉,那是视觉与触觉发生了挪移,通过这种艺术通感把他劳动的高强度传达给我们。人已经离开了船厂,作者把给他拍的照片摆放在工作的现场,这种视觉又向心里的意念发生了挪移,用“意象互通”的手法,产生“睹物思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06

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宗白华)

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真实的关系,不论是怎样的关系,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狄德罗)

艺术创作的难与易,艺术创作的“运气”,主要就表现在能否使身与心被充分地激活,只有进入这种状态,潜意识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出现神来之笔。(胡家才)

所谓的阴阳之道,则包含着各种对比的关系,冷暖对比、虚实对比、明暗对比、黑白对比等等,在对比中突显出主题。美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看的,但一定是能打动你的。

石广智花非花系列 《冷艳》

这幅《冷艳》当中,荷花和花蕾是真实的花卉,深蓝色的背景与荷叶是手绘的背景画,花朵的半明半暗效果是摇动黑卡遮挡完成。整幅画面明中有暗,暗中有明,冷中有暖,暖中有冷,远景近景层层推进,步步烘托,非常富有节奏的美感!

石广智摄影作品《洛基山》

一般人在不好的天气里拍风景,常会无所适从,甚至会失望而归,石广智一直强调要做一个全天候的摄影师,在他眼里,没有所谓的黄金时段,任何时段只要你有双善于发现的摄影眼,随处都有好风景。这版画效果的风景,又仿佛演奏一首强劲有力的交响音乐,前景的缓坡把节奏放缓,远处的山峦似把声音放轻,中间那段肯定是最强音,轻重缓急、浓淡相间,看!这是多么美的风景画!

石广智摄影作品《清风竹影》

这是一幅三次曝光完成的作品。无论是竹干还是竹叶都是逆光拍摄,使竹干轮廓清晰,竹叶纹理细腻,凸显了两个要素最主要的特征,仿佛手可触摸,让视觉向触觉发生了挪移。一排佛肚竹干清透饱满,富有音乐的韵律与节奏,使视觉向听觉发生了挪移。白天拍出了夜的黑,借用压暗的蓝天之蓝和明度,拍出了清透的竹,传达了“清”的意境,内心感觉仿佛夜幕下的安静,使视觉画面向心理的感觉发生了挪移。两支竹叶在多根竹干顶部一角出现,是一个突变,吸引人的目光聚焦到这里,画面简洁,意境丰富。

石广智摄影作品《曾经沧海》

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在海边,石广智用了97秒的长曝光,加上强光手电筒对船体进行“描绘”,拍下了这幅《曾经沧海》的作品。这是一艘大船的残骸,他曾经有过远洋航海的经历,曾经有过无数次立功的辉煌战绩,如今静静地躺在这里,任风雨的冲刷,渐渐的衰败下去。船的角度很像一条大鱼,嘴巴微微的张着,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石广智与之做着默默的对话,随着时间一点点的推移,他用自己的创意一点点的再现这艘船昔日的辉煌,再现他鲜艳的色彩,还原醒目的身份号码,题目是《曾经沧海》,是一种纪念,一种留恋,更是一种沉淀。

当我们在人世间走过,能带走的是什么?能留下的又是什么?这幅作品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石广智“船厂雕像”系列摄影作品《装配工肖师傅》

背景,由近及远,多个钢铁框架延伸到远处的巨轮,一片巨大的钢铁建筑,由这些千千万万个工人一件件加工出来,一道道工序装配起来,组合成近代工业的庞然大物。而这个装配工人肖师傅,是那么的瘦小,胸骨都清晰可见,双手撑着两侧的铁柱子,头歪向一侧,有些疲惫的站着,他一定很累了......作者把给他拍的照放置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地点,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变大船厂解体了,此刻的他不知道去了何方?

耳畔突然就想起了那首歌《咱们工人有力量》,有力量吗?他仅仅为了生存,就已经拼尽全力了。有力量吗?是的,凭借血肉之躯,建造了万吨巨轮,他们从这里消失,又会在别处重新站起,继续他们的打工生涯!

画面中呈现的对比非常强烈:钢铁建筑是巨大的,人是渺小的,而恰恰是渺小的生命建造了这些庞然大物。作者跟踪拍摄马尾船厂八年,多少次把照片冲洗放大,带回去却找不到照片中的人了,那种心里的不舍和难过只能通过再一次的创作来表达。所以,我们应珍视每一个建设者,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没有了他们,就没有现代的工业化建设。

这样的作品是会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的。

10年的绘画经历,20年的创意摄影研究,成就了今天的石广智。他的很多作品是“创意 经验”拍摄而成,其中的经验来自于摄影、绘画、电影、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等等,对于色彩与光影有他独到的感受,想模仿都困难,更别提超越了,因而他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石广智简介

石广智,连续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摄影技术实力派摄影名家。他深入挖掘所有技术的可能性,独创出了许多摄影技法,而他也凭借着这些技术创新,拍摄出了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的作品。他的摄影风格曾引领摄影风潮,为摄影圈带来一股创新变革之风,在摄影界具有相当影响力。

2001年起,石广智应邀在全国多个城市(含台湾)、多所大学举办摄影讲座几百场次,多次担任国际、全国摄影赛事的评委,并出版《石广智谈摄影》等多本摄影专著,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建国50年来为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

石广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导师、教授。

本期为您推荐石广智最新出版的典藏书籍《石广智创意摄影精编》,汇集了石广智20年创意摄影技术,喜爱摄影您值得拥有!

这本书比一般的书贵,因为“不一般”!

图片提供:石广智

文字撰写:岳慧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