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了门,转眼就忘了想干什么?|“门口效应”给你解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本来急冲冲的冲进房门想要找东西,转眼一进门就忘了自己要干什么了?
打开冰箱,手已经探到第二格了,就是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
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却找不到时机打断朋友,终于轮到了你,到嘴边的话却变成了:“我刚才想说什么来着?”你的朋友也是一头雾水,“我怎么知道你想说什么?”
这些断片的瞬间,尽管看上去会让我们觉得很囧,但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就是“门口效应”。
科学的实验
圣母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进行实验,找到了这些“短暂失忆症”的根源。
他们让一组参与者坐在电脑前玩一个小游戏。在游戏中,受试者需在一个有彩色几何物品的界面里走路,任务是将这些几何物品从第一个界面放到第二个界面中去。,然后又把一个物品从第二个界面带回第一个界面。受试者就这么在两个界面之间来来去去捡东西。
研究人员想知道的是,当他们在通过一个界面去另一个界面的时候,也就是在通过门的时候,他们背包里放的什么东西。
结果很显然,受试者们的回答反应:要么很慢,要么答错。
我们思维的这种特点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解释:
一位女士问三个建筑工人一个问题:“你在做什么?”
第一个答“我在砌砖”
第二个答“我在砌一面墙”
第三个满怀着骄傲,答道“我在建一座城堡呢!”
亲爱的,这不是那个鼓励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的故事。
这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我们是会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思考的。尽管第三个工人的想法是最振奋人心的,但最终想要建成一座城堡,还是第一个工人的想法在起作用。
每天,我们的注意力都在三个层次间跳跃:
目标和雄心到计划与策略再到最基本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要做的事情上。至于如何做,似乎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就像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挂挡—看表—打方向,这一系列动作肯定下意识就完成了,多余的注意力就能够用来查找地图或好好聊天。但如果我们对某件事不那么轻车熟路,估计就需要先把蓝图放在一边,把注意力集中到手边的事情上。就像你第一次开车,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操作动作上了,估计连自己走过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了。
将注意力在不同层次间转换是我们完成一件事的必要条件:我们需要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各种小事情,编织成一个大图景。
“门口效应”就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我们的注意力从一个层次跳到另一个层次,然后记忆就断篇了。
想象一下,我们本来要回房间拿包,一进门就忘了我们的目标是拿包。
用心理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为了得到“包”(高层次的目标),我们要先“去房间”(目标降了一个层次)。于是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去房间”这件事情上,结果“拿包”这个高级目标就很有可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当然,拿了包还不是结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准备出门”。这当然也还没结束,更大的目标在等着我们——“去上班!”“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等。
这里每个层次的目标都需要我们用注意力来维持。当我们准备走向人生巅峰时,你当下需要做的事情可能只是用去钥匙开门,完成这个,注意力就可以转向下一个层次了(比如进屋拿包,比如想今天中午吃什么等,这些鸡毛蒜皮却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百万件小事)
我们的记忆,包括对目标的记忆,都是编织在一张大网上的。这张大网可能包含了物理环境(比如,童年的环境会唤起儿时的记忆)和心理环境(回想起某件事的心理背景)。
“门口效应”就是相反的。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还要想不同的事情,这就相当于同时改变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失去了记忆依托的环境,目标当然就忘记了!
由此我们想到,如何构建有序又美好的生活呢?很简单,心中该装着城堡的时候装城堡,该砌砖的时候呢,想着把每一块正确的砖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