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来到这世上? | 白纸绘霓虹
文|白纸绘霓虹
从去年 12 月决定继续写读书笔记后,第一次逾期三天未能交付,原因主要是之前读的一本书被我落在了另一处,月末捧起这本儿,从头开始,确实有些赶不上进度,这个理由看上去振振有辞,但在《活法》里一分析,就是没有做到时时反省,还是应该秉承有错即改,下不为例,毕竟读书打卡已经定了规则,遵守、执行是应该做的,不应该有任何理由,所以开篇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再表达本书启发的心得。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现代社会矛盾用新闻联播上的词形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稻盛和夫,作为日本最知名的企业家、哲学家,在本书中不厌其烦的梳理着一些看似简单,但难于警惕与实践的至简大道,而这些为人之道,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也是我们孩童时代父母教导的最基础,最理所当然的道德心,比如,为人要正直、不能骗人、不可贪心等等,而是否能严格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在当今这个时代显得格外重要。这些朴实的道理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提供着强劲的指导意义,不过让我觉得颇为有意思的是,看似鸡汤的书,幸好是一位知名企业家写的,以他的人生经历踏平了俗世质疑,不然本书恐怕会被误认为一本心灵鸡汤,而不是一本修炼秘籍。
以我见,本书大致的指导意义在于三个角度:
第一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标准,第二是工作上如何精进,第三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作为人,何谓正确?简单,质朴,却不同凡响。作为人正确的准则,就是正直、勤奋、谦虚、坚强、节制、自利利他等等,这些都是本书中谈到的人生态度,符合天道,也符合宇宙的法则。
生而为人,把事情看得越单纯,就越接近真实,也就越接近真理。抓住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极为重要。那些棘手的、貌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正面面对,以真诚的目光,根据单纯明快的原理,从是非善恶的角度判断就能解决。问题越复杂,越要依据单纯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判断和处理,大到作者认为的日本应该对慰安妇问题和南京大屠杀问题,向中国道歉谢罪。小到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错了就道歉,有错即改,这些简单的道理使得 1932 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的稻盛和夫与生于美国的马斯克提出的第一性原理不谋而合,回溯事物的本质,重新思考怎么做,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其实这也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即第一原理:“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从古至今,英雄所见略同。
事业的原理原则,是看怎么做对社会和世人有利。“知而不行,只是不知”,原理原则必须以坚强的意志贯彻落实才有意义,工作可以作为磨砺心志的道场, “六项精进”作为理论基础付之实践,一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个精进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案例稻盛和夫 27 岁时成立了“京瓷”公司,开始了几乎24 小时玩命工作的模式,吃住睡都在公司,用这种勤奋带领“京瓷”成就了辉煌。如果你努力了还是没有看到结果,可能是你没努力到极限。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努力到最大极限外,不存在有第二条路。
第二个精进是:要谦虚、不要骄傲。
稻盛和夫认为:谦虚并不是成功人士的专利,企业里各级员工都要懂得谦虚。
第三个精进是:每天反省自己。
案例中国近代的名人曾国藩,当了一辈子官,也写了一辈子日记。他的一生里,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一生都在自我反省和批评中度过,最终才让自己的性格不断完善。
第四个精进是:活在感恩的世界。
稻盛和夫经常提醒自己要感恩,可以起到放松情绪、保持乐观的作用。“谢谢你”、“感谢您”,这样的话威力很大。它能把你带进一个高尚的境界,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好心情。
第五个精进是:利他。
企业的经营王道就是利他,也就是对员工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
第六个精进是:忘掉感性的烦恼。
如何找出失败的原因,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这些就是理性的烦恼。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尽量用理智去控制情感,不要让情绪去影响理智的判断。个人的财富应该用于社会公益,求利有道与散财有道都很重要,以利他精神赚来的钱,也要用利他精神花出去,正确散财,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以德治企,以德立国,富国有德,这些富有社会担当和家国责任的倡议,也是稻盛和夫所推崇的理念。
经营者和管理者也是人,这又回到了“作为人,何为正确?”原理本身就很简单,遵循莫大的意志(爱),采取与之协调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思善行善本身,都是宇宙向善的意志,森罗万象所有的事物生长发展,都是这个必然。
现世正是上苍赐予我们磨练心志,提升心性的一段时间,释迦归纳的修行法则“六菠萝蜜”--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要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精进”。
而面对灵魂拷问 “你为何来到这世上?”,希望能同本书作者一样毫不含糊地回答 “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