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宝臻品,天工奇迹丨参观辽宁博物馆珍品展记
在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璨若星辰的天工奇迹,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工艺臻品,无论是恢弘巨制,抑或是精工巧作,都以其独特的姿态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发轫精神和创造活力。辽宁省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种类齐备、精品荟萃而蜚声海内外,这里入藏的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华夏先民的心智和情感,都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此次遴选的馆藏珍品,涵盖多个工艺门类,有庄重神秘的青铜器,淬火重生的陶瓷器,典雅别致的竹木牙角器,美轮美奂的漆器珐琅器……漫步其中,既能直观感受艺之精,器之美,又可以了解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追寻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商三勾兵
在中国辉煌的青铜时代(夏至战国早期),铜戈是重要的带柄兵器。此三戈习称“商三勾兵”,青铜钸造,器形相近,形制不出商制范團,但是细部又有差别。援身倒铸铭文,沙及太祖、祖、父、兄四辈二十人,其用逾可能超出兵器范畴,或用于宗庙祭祀,是研究殷商亲族制度的难得材料。王国维谓其“当为殷时北方侯国之器”,罗振玉评其“传世古兵无能逾此”。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釉装饰陶器,种类丰富,造型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唐三彩以黄、褐、蓝为基色,强调釉色的艳丽流淌,各种彩料交融,形成斑驳淋漓的色釉肌理,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多姿绚丽的唐三彩折射出盛唐的繁荣辉煌,承载并记录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盛况,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丽奇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
北宋定窑白瓷
定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著名的瓷窑之一,窑址位于今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创烧于唐,北宋至金代达到巅峰,一度为宫廷和官府用瓷的最主要来源,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停烧。定窑瓷器主烧白瓷,品质极高,诗赞:“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深受人们喜爱,行销海内外。
元青花
青花有“国瓷”之誉,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成熟的青花瓷器始烧于元代景德镇窑。元青花幽蓝古雅,雅俗共赏,存世稀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此件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造型气势浑厚,纹饰布局繁而不乱,疏密有致,绘画线条流畅洒脱,充分显示出元代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是元青花中的精品。
明清珐琅器
珐琅,又称佛菻、佛郎、拂郎、发蓝,是一种玻璃质彩料。珐琅器以金属制胎,用珐琅釉料烘烧而成,按制造方法和工艺特点,可分掐丝珐琅、画珐琅、内填珐琅和透明珐琅。其中,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起线珐琅的重要品种,大约13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画珐琅在清宫被称为“广珐琅”,大约17世纪由欧洲传入中国。这些不同类型的珐琅制品传入后,中国工匠很快制作出具有本民族风格的珐琅制品,成为明清两代新兴的工艺品种。
明清竹木牙角
以竹、木、象牙、兽角等材料雕刻的小件实用器具和陈设品称为竹木牙角器,明清时期成为独立的工艺门类,蕴含浓厚的文人气息,高雅脱俗。其中,竹刻广泛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透雕、薄地阳纹和浅刻等多种手法,清乾隆时期出现了“贴黄”的特殊技法;木雕以名贵木料及果核为雕刻原料,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小型文房用具和案头陈设品为主的“文人木雕”;象牙雕在清代形成了苏州、广州、北京三种地域性风格,清宫造办处牙雕则融苏、广牙雕技艺之长,作品精巧雅致;角雕中的犀角雕最具代表性,质地和造型独具特色。
(转心象牙球)
(转心象牙球局部)
(转心象牙球局部)
元明清漆器
漆器是以木或其他材料制成胎骨,经髹漆而成的器物,具有实用功能和观赏价值。中国的漆器制作和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战国至西汉达到空前繁荣。元明清是漆器制造史上的又一兴盛时期,漆器不仅在民间广泛应用,也是深受宫廷喜爱的御用品,形成了官造、民间漆器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中,元代的雕漆工艺成就辉煌,涌现了一批技艺卓越的制漆名家;明代的髹漆技法全面发展,种类繁多;清代某些漆器品种在造型和技法上可谓登峰造极。
清象牙微雕历史故事板
一套共12块,每块长方形象牙板上均以细线微刻历史故事,分别为轩辕创造指南车、唐尧闻歌于康衢、虞舜作韶乐百兽率舞、夏禹会涂山万国玉帛、商武丁梦赉良弼、周武王大会孟津、周成王受戒无逸、汉高祖置酒沛宫、汉文帝劳军细柳、汉光武冰合滹沱、汉昭烈茅庐三顾和唐太宗嘉纳十思。线条细若蝇须,遒劲流畅。边角刻于硕款。于硕原名宗庆,字啸轩,近代雕刻大师,其微雕堪称绝技。
清鼻烟壶
鼻烟壶是盛放鼻烟的容器,小巧玲珑,制作精美,便携实用。鼻烟壶最迟在清康熙年间传入中国,首先流行于皇室和贵族,18世纪后扩散到民间,风靡各阶层。作为舶来品的鼻烟壶烙有浓厚的中国印记,它不仅汇集了烧瓷、雕刻、镶嵌、玻璃制作等广泛的工艺技术,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诗词艺术,集中展示了古代匠师们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才能。
清如意
如意最初是挠背搔痒的爪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超越了实用功能而成为高贵之物。晋唐之际,在佛教本士化的推动下,名为“握君”或“谈柄”的如意成为清谈、助讲经之物,为雅士和僧侣所钟爱。明清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更为帝王将相所青睐,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陈设物和贵重礼品。
明清古琴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因中和雅正、清微淡远,被誉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休之物”,位列诸艺之首。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琴实物已有出土发现,弦数不等,式样不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形制基本定型,即后世的七弦全箱式。唐代是古琴发展的繁盛时期,传世最早的古琴实物就是唐琴,皆为珍品。宋元时期,古琴不仅成为皇室贵族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生活的一部分,在民间也广受欢迎。明清两代帝王好琴,朝野爱琴之风蔚然,琴乐依然是文人音乐的重要品种。
中和琴:中和琴亦称潞王琴,简称潞琴,为明朝潞王朱常淓(1607-1646)所制。朱常淓,字中和,号敬一、敬一道人、敬一主人,时杭州人称之为潞佛子,明神宗朱翊钧之侄,潞简王朱翊镠之子,万历四十六年袭潞王爵位。除工书善画外,朱常淓尤喜音律,著有琴书《古音正宗》,曾监斫古琴数百张,形制一致,逐一编号,皆以“中和”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