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桂枝汤
个人简介:张郎中,90后中医,中医学硕士,社区医院坐诊,半日临证半读书,崇尚中医经典,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致力于传播中医思维,让中医思维照亮每个人的生活。
前面讲到了阴阳,今天再结合桂枝汤进一步理解。关于阴阳的讲解,可以点此链接阴阳的奥秘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被冠以“群方之祖”之名,历代医家均对其推崇备至,治疗范围甚广。
但是,现在从临床来看,桂枝汤却空有其名,而无其实。真正能自如运用桂枝汤者,寥寥无几。细思原因,仍是对桂枝汤的理解太过片面。一直以来,桂枝汤被认为是太阳病的主方,诚然桂枝汤可治太阳病,但若只从太阳病理解桂枝汤,便难以登堂入室。
桂枝汤作用于太阳只是表象,其作用于太阴、厥阴才是根本。
厥阴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此条文中明确桂枝汤所治即为太阳中风。风性疏泄,中风之意,为疏泄太过之意。
诸症如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者均是厥阴风木疏泄之象。
肝木疏泄,阳气外越则为发热;
津液随疏泄外出则为汗出;
遇风则加重疏泄之象故而恶风;
风性疏泄太过,上犯于肺则为鼻鸣,
横犯脾胃则出现干呕。
《伤寒论》之方剂大多取自《汤液经法》,而《辅行决》是继承《汤液经法》的又一部著作,其作者是南朝的陶弘景。
《辅行决》中论及: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时干呕者方。方药: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方药: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
其用药法度皆以内经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为依据。小泻肝汤以枳实、芍药之酸敛泻肝实,小补肝汤以桂枝、干姜之辛补肝气之不足。
桂枝汤之组成恰恰取泻肝实之芍药加补肝不足之桂枝为主药,厥阴风木疏泄太过,则以白芍之酸敛之,但肝气喜条达而易郁滞,故再利用桂枝之辛以防白芍收敛太过,两者一升一敛,使肝气之疏泄复归正常,由此可见,桂枝汤可理厥阴之疏泄太过无疑。
太阴
桂枝汤于太阴病亦有涉及。
太阴篇中论及“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虽是太阴病,脉浮仍可处以桂枝汤发汗,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方得汗出,故桂枝汤于太阴确有补益之功。
更有《金匮要略》之小建中汤,建中者,建中焦,以桂枝汤为底方,倍芍药而加饴糖,大补中焦。均可说明桂枝汤补太阴之功效。
桂枝汤中加姜草枣,三者均为顾护太阴之品。
桂枝汤证以汗出为主症,此汗出为病汗,方后注中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益佳,此汗乃药汗,乃中焦之气充足而外达所致,桂枝汤温补太阴之力呼之欲出。
同样是《伤寒论》第12条,阳浮而阴弱,阳浮者,正合太阳病之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表明机体之表出现问题;阴弱者,更是问题的关键,内里不足,阴弱者即是太阴不足,“阳浮而阴弱”,寥寥五字,道尽桂枝汤之玄机:太阴本不足,加之厥阴风木疏泄太过,太阴难以固守而致津液外泄,布于太阳之表而发为太阳中风。
曹颖甫案
曹颖甫案:王右 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以和之。曹颖甫一语概之:“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
作用过程
正常状态:厥阴跟太阴是一对老搭档。在正常状态下,两者相互制约又互相合作。太阴所运化之水谷精微充足,厥阴之疏泄亦是条达,如此厥阴可助太阴之精微布达于上,以供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相应的太阴可制约厥阴,使其伏潜于下而不致于疏泄过度。
桂枝汤证的状态:太阴和厥阴的平衡被打破。太阴不足,脾土所运化之水谷精微不足,而厥阴仍行疏泄,太阴愈不足。反过来太阴不足,无法制约厥阴,厥阴之疏泄更过。如此循环,太阴愈不足,厥阴愈疏泄,而渐成桂枝汤证。所谓“卫强营弱”,即是此意。卫强乃厥阴风木疏泄强,营弱乃太阴湿土运化弱 。所以“卫强营弱”放到太阳经理解,百思不得其解,置于太阴和厥阴,便可豁然开朗。
桂枝汤的作用过程:一方面,补足太阴,另一方面,条达厥阴。纠正两者强弱的对立关系,使其重回平衡。如此,太阴足,厥阴平,厥阴携太阴之津液缓缓外达,布于太阳,而“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汗一出则厥阴——太阴——太阳的通道打通,人体便完成了一次“重启”。
桂枝
桂枝为桂树之嫩枝,质地轻,其味辛,生发之力强。
本经载: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其主治之症皆为气逆或气郁所致。上气、咳逆、吐吸乃厥阴疏泄太过,皆因厥阴失其条达。
《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雷公炮炙论》云:“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两处皆说明,桂枝木性极强,甚则可克制他木。《辅行决》中,桂枝乃是“木中木”,桂枝之木性“正统”,极合厥阴之性,厥阴风木疏泄太过,桂枝之性升发而一路条达直上,不正之木气自平。
结气、喉痹、关节者,乃肝气郁滞所致。厥阴其性条达而极易郁滞。其解决方法亦是同理,桂枝其辛味发散,冲破肝气之郁结,即可。
白芍
白芍为地下根,质地较重,纹理致密。
本经载: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芍药阴中之阳,体阴可引药入太阴,用阳而又开破之性。芍药十月生芽,三月放花,正合其阴中之阳之性,邹润安称其“破阴凝,布阳和” 其体阴,则既破而又有容纳之善;其用阳,则能布而无燥烈之虞。阴结破则阳气布焉。
太阴篇的奥妙全在芍药,芍药加倍则用药方向直入太阴,太阴开而芍药阴阳入阴,太阴阳气足而不病。
用药配比
仲师对桂枝白芍之运用可谓登峰造极。
桂枝、白芍比例为1:1者,即为桂枝汤,一方面,诸药补足中焦太阴,一方面梳理厥阴疏泄太过之状态,使之疏泄正常,两者共同作用使太阴之气血津液借厥阴疏泄而外达与太阳,而发挥发汗解表之功。
桂枝、白芍比例为5:3者,即桂枝加桂汤,烧针误汗,针处被寒,而致冲气上冲而发奔豚,因此加重桂枝的剂量,一方面使药力作用部位更深,直达病所之寒,一方面利用桂枝疏泄之性,开破冲气,使其四散而不致上达为患。
桂枝、白芍比例为1:2者,乃小建中汤。所致虚劳病,在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一派阳热之象,在里却腹痛、失精、四肢酸痛等一派虚寒之象。故加倍芍药剂量至六两,使整体作用方向改变,使整体气机内收。
桂枝汤被称之为“群方之祖”,涉及太阳、厥阴、太阴三经,范围甚广。人身不过一升降出入之圆运动,通过对桂枝、白芍比例的调整,可以达到对升降的调整,可以说一个桂枝汤便囊尽了升降出入之理,便道尽了中医之理,因此桂枝汤被称为“群方之祖”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