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被褐怀玉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引出一个千古悖论,“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之人却“莫能知,莫能行”,这到底是何故?

这里还不是一个知行问题,问题的核心不在知而不行,而是不知。

我们再细看老子的语境是“吾言”。其所论的是“老子之言”,也就是我们前面学到的这些“道经德论”。好,我们就明白了,老子认为自己的表述,是很简单的。五千言啊,八十一章,平均每章也就62字,确实是够简单的,文意简明,多用譬喻。确实是易知。但是呢,易行确实要打一个问号。

《大学》里有这样一句: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这里谈的是知行问题。

甚易行,可能就体现在着手践行上,开始做很简单。没有那这种不可跨越的障碍。也并没有说一定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能去行。所以甚易行,体现在老子之道,是每个人天生都有这个条件的,是“天命之谓性”,是我们生来老天就赋予给人的。所以孔子说过一句话就很好“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认同“人人皆可为尧舜”,其言“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后世的王明阳,在贵州龙场,也悟到一个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好,到了现在我们基本弄清“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那么,我们再去想想,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一个悖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悖论就出现在人的选择。就像孟子说的,人到底是“子服尧之服”还是“子服桀之服”?选择不同,路就不同。

是什么在决定这个选择?

我记得多年前流行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的有恃无恐。”就会因为其太易知易行,那这不是烂大街的东西吗?所以天下不知不行。物以稀为贵,就去追逐那些难得之物,稀罕货。如此,我们可能明白一些了。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一个悖论吗?难道就没有明眼人吗?或者明眼人就这么少吗?不过呢,这一句,是老子微微有些“发牢骚”。嘿,你看,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呢!哎呀,你们这些人啊,我都说这么明白了,就剩一层窗户纸了,还让我给你捅破吗?你看,老子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呢!这是苦口婆心啊!不过啊,几千年来,有无数人在解读老子之言,越说越迷糊,这也是老子不曾想到的,丫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啊!这到底是咋呢?你看,老子其实挺幽默的,我们不能把老子神话到天尊啊,道君啊,这种高度,老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老子也有情绪,有趣味。老子一直在讲道法自然,自然就是生活,就是平常,就是日常,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啊。

我们且停一停,再看看老子怎么说。

言有宗,事有君。

言有宗”,言论有宗旨,“事有君”,事情有核心,行事有主见。我们想要知言明事,那就要明确这个“宗旨”,抓住紧要的东西,拧得清,把事情想清白。

所以,老子为了把“道法自然”这个宗旨讲清楚,用了很多的譬喻,就形成了这五千言。

知,分知本还是知末。

《大学》里这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正是对“言有宗,事有君”的阐发。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所以,就是因为不知宗旨,关键,不知“本”,所以天下人“莫能知,莫能行”。这还是有点发牢骚。但是呢,老子有另一层深意,就是,如果你真的能够“无知”,不带着自己的成见,能够实事求是,按照事情本来的样子,因循其规律,那么就不用借用我给你讲的道理了。你就不用向我学习了,你可以直接师法自然之造化啊!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知我,也就是“能知”我者,这样的人很少。则我,就是能行者,这样的人更可贵。你看老子稍稍有些“不爽”啊,好吧,五千言留下了,该说的都说了,我自个儿西出函谷,一切靠你们自个儿的造化了。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被褐怀玉”,外面穿着粗布衣服,内里怀着宝玉。圣人是真人不露相。道,也是这样,平常平凡中隐藏着神奇与微妙。这大概是老子的自我素描哇。

和王阳明同时的唐伯虎一生际遇坎坷,写过一首诗《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主人唐寅

你看这首歌,是不是有着“被褐怀玉”之意味呢!

我们再看看,宋代有一各禅僧济公临终示寂偈: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这就是老子说的,一生求来求去,道只在目前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