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河北省---张家口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编者按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镛锣”布局 古俗庚续--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镛锣”布局 古俗庚续--上苏庄村

上苏庄坐落在宋家庄镇东南山脚下,全村共有670余户,1800多人,是蔚县历史上的八百庄堡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堡。村民在建房或田间劳作时,曾出土石磨、灶台、盆碗、钱币等文物。据有关专家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上苏庄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时期,上苏庄已是县境内一个人丁兴旺、生活富庶的村庄了,当时的村址位于该村西部的洼地处,称底村。

村民讲述,那时候的底村,南部山峦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掩映,北部有北口峪和水峪两大峪口的山泉溪流淙淙滋润下,生态环境优美,人们年年都能安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且能“丰衣足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植被遭到破坏,山洪时有暴发,威胁着底村人的生命安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秋,苏姓人氏在村东高坡处选了新的村址建起庄堡,取名上苏庄。“上”与原来的“底”相对,取“上走”之意,即风水向上的意思;“苏”指苏姓人氏建的村庄,故名上苏庄。

“镛锣”布局 古俗庚续--上苏庄村

上苏庄的历史已有460多年,堡墙、堡门和堡内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堡门石扁上刻着“永安,上苏庄堡,嘉靖二十二年仲秋吉日建”的字样和堡长、小甲、石匠、泥匠、木匠的名字。堡门两侧用石头和黄土垒砌了一尖一方两个垛子,尖垛子是毛笔,方垛子是砚台,东笔西砚,寓意上苏庄人对文化的重视和崇尚,希冀堡里文人辈出。上苏庄也确实出了不少才子文人,尤其是戏曲艺人和练武术人,远近闻名,有口皆碑。

据说当年建堡时,风水先生看中一条自东南朝西北走向的丘陵,即一条由巽向乾走向的“龙脉”。从五行上看,龙脉的“首”与“尾”都在“土位”上,是一条卧地欲飞的天龙。“土”是养育万物的.循五行,就要在“土”上做好文章。由于“火生土”,就在南端建一座灯山楼,敬奉火神,促其兴旺,又在村北端数丈高的土台上建一座三义庙,借刘备抑火(传说刘备是玉皇大帝封的“压火水星”)。这样,一火一水,火生土,水克火,一火一水相生相克,就平衡了。

上苏庄村的“三义庙”,还有另一层意义。三义庙殿前对联写着“三人三姓三结义,一君一臣一圣人”,从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桃园三结义”中取一个“义”字,体现了居民尚义的风尚。当你站在三义庙门前,居高临下,俯视全堡,细心领悟,就会破解出上苏庄布局的文化内涵,上苏庄就是依此龙脉布局建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平衡与和谐。

“镛锣”布局 古俗庚续--上苏庄村

上苏庄的建筑布局,也别具特色。古堡建造有“丑山未向”的说法,格局上“一门分两堡”,“一门”指堡门,按“笔和砚”形状修建,意为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人才辈出、兴旺发达的辉煌历史;“两堡”指的是堡内的东大堡和西小堡。从高处俯瞰整个古堡,街道东西南北交错,一幢幢四合院整齐方正,整体形状就像打击乐器镛锣(用木框做架,界成若干方格,方格内挂有小铜锣),东西南北交错的街道是镛锣的框架,城内一处处四合院清晰可见,似小铜锣挂在框架上,所以又称镛锣堡。

城内有东西主街,主街南部、北部分别有6条南北小巷,据说对应12生肖。堡内陆形东高西低,街巷用山石铺就的台阶地面,下雨天雨水顺势而下,发出哗啦哗啦的雨水声,所以又叫“响堂街”。镛锣堡独具匠心的设计,伴随着“响堂街”的雨水声,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和遐想。(未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