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背后的女人,最早“预报”了西安事变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而海伦·斯诺——这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也不简单。她是“预报”西安事变最早的人,是第一个了解毛泽东“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美国记者。甚至可以说,没有海伦,或许就没有埃德加的《西行漫记》。

海伦,用她最爱的沃特曼牌钢笔和一台古老的打字机,撰写中国、研究中国,倾尽大半生。今年是海伦诞辰110周年,访问延安80周年,逝世20周年。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她那些不广为人知的故事。

美国女郎向往东方

一个多世纪前的1907年,海伦出生在美国犹他州锡达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经营着一家农场。海伦深受母亲影响,热爱阅读、写作和摄影,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在犹他州州立大学时,海伦半工半读,工作内容之一是搜集、剪辑有关亚洲的资料,经常看到一位署名埃德加·斯诺的驻华旅游记者的文章,开始被他的文笔倾倒,更为他笔下描写的东方中国而着迷。

1931年7月,年仅23岁的海伦,怀着当“大作家”的愿景和对神秘中国的兴趣,带着精心剪贴的埃德加写的报道文章,以美国一家报业联合会驻外记者的身份,登上去往中国的“林肯总统号”游轮。

埃德加当时刚从东南亚回来,疾病缠身,身形憔悴,神情沮丧,在上海的西方人圈子里遭到排斥,被污蔑为“白人的叛徒”,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正打算回国,但一看到海伦,就被这位美丽又开朗的女孩子所感染。两人谈得很投机,在海伦的不断鼓励下,埃德加重新燃起写作的希望和热情。

没有海伦,或许就没有《西行漫记》

埃德加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在上海遇见海伦,他1932年就离开中国了,是海伦使他在中国获得新生,是他在事业上的“贤内助”。

1936年,埃德加在陕北苏区秘密访问3个多月后满载而归。海伦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将埃德加零乱的笔记读了一遍又一遍,帮他用打字机把所有材料整理打印出来,在每张照片的背后都加注了说明。

当埃德加要对采访毛泽东的口述进行删节和改写时,被海伦及时制止。海伦觉得那是无价之宝,是整部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妻子的强烈建议下,埃德加完全保留毛泽东亲口讲述的每一个字。这部分内容成就了《西行漫记》里最经典的一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埃德加在陕北保安采访时,朱德率领的红军队伍还没到达陕北。后来,海伦辗转来到延安采访,拿到大量关于朱德的一手采访资料和11张照片,在《西行漫记》的收尾阶段,补充到书中。埃德加曾回忆说,《西行漫记》一书应该同时署上海伦的名字,她对这本书的贡献不可忽视。

最早“预报”西安事变的人

1936年10月初,追随丈夫的脚步,海伦转道西安,前往红区,但是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并未成功,却意外地见到了张学良。

当时,张学良想通过外国记者发表谈话,以通过国际舆论“炸开西安”的局势。因为国内的记者不得发表任何内容,海伦作为伦敦《每日先驱报》驻华特约记者,拿到了独家报道这次谈话的资格。

这次谈话中,张学良表明自己愿意支持国共统一战线,与当时蒋介石的政策大相径庭,这也是后来西安事变的主要动因。海伦将张学良的立场公之于众,以《宁可要红军,不要日本人,中国将军要团结》为题发表在《伦敦每日先驱报》。这个爆炸性新闻被美国合众通讯社转发,发往美国和中国,成为对西安事变最早的“预报”。

最早了解“抗日十大纲领”的外国记者

1937年,海伦在延安驻守四个月,多次采访毛泽东。据说,毛泽东还曾答应与她合写一本关于中国革命的小册子。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那一天,两人第一次交谈“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后来爆发了“七七事变”,这本小册子最终不了了之。

被问及抗日战争的前途,毛泽东答道:“非胜即败,只有这两种可能,怎样才能胜利呢?我们必须鼓足勇气,继续战斗,保持士气。如果中国能够实行十大纲领,我们一定会胜利,不然就要亡国。”随后,海伦得到了一份文件,使她成为第一位了解“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外国记者。

4个月,向几十位红军将领提问近千个问题,27本采访笔记,20多个照片胶卷,这是海伦在延安采访的所有收获。当年没有录音机,全靠她用从美国带来的一支沃特曼牌钢笔,笔尖全都磨秃了,手指全都写肿了,她的右手也落下了永久性痉挛的毛病。这些付出,成就了《续西行漫记》(又名《红色中国内幕》),这本以她笔名尼姆·威尔斯署名的书,作为和《西行漫记》的姊妹篇,成为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名著之一,也弥补了我军早期高级领导人疏于笔录的空白。

回国后笔耕不辍,心系中国

1940年12月,一个寒风料峭的早晨,海伦乘坐“塔夫脱总统”号轮船回国。之后没几年,由于性格不合,海伦和埃德加的婚姻走到尽头。在漫长的岁月里,海伦孤身一人,住在麦迪逊市郊的一间农舍里,靠领取社会救助金生活。

她没有子女,每周有一位护士家访一次,平时没人照顾。她身体不好,床头常放着氧气瓶。从中国来的客人经常为她的窘迫生活而难过不安,愿向她提供一些必要的资助,但都被拒绝。她说,不论是埃德加还是我,从不接受任何政府或团体的一分钱,因为我们是独立思考的作者。

在海伦的后半生,她写小说、儿童读物,笔耕不辍,但研究中国、撰写中国是她永恒的主题。1972年和1979年,古稀之年的海伦费尽周折,定了半价机票,两次重访中国,访问老友、毛泽东故居、古城延安和西安,带领摄制组用镜头记录下发展中的中国,写成《重返中国》一书,把她访问中国的见闻告诉她的美国同胞。

在那台古老的英文打字机上,她总共完成了四五十部著作,其中一半是关于中国的。但受麦卡锡时代等的影响,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没能出版。

海伦曾在她的书中写道:“我写作不是为了出版商,而是为了中美两国的子孙后代……我想要一朵迷迭香在我的坟墓上生长,我愿意在墓中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是海伦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忠贞不渝的表白。

环球人物新媒体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