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上篇)

《伤寒论》为公元三世纪初东汉末年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是一部实用价值较高的古典医籍,它既有理论又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理法方药兼备,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并从此开辟了汤液治病的广阔途径。

中医最早的方剂记载散见于《内经》之中,它仅载13方而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到了西汉,由于药物的发展,方剂学也随之兴起,从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来看,其中记载了52病方,并包括了各种剂型在内,反映出早在西汉时期的方剂学已具有相当的水平。由此可以推论,《伤寒论》的113方和91味药物,似非尽出于仲景,而有其一定的继承性。但他能够继往开来,并把方药与辨证结合一起,形成理、法、方、药的治疗环节而传留于世,并且传播于世界各国,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伤寒论》的113方,被后人称之为经方。对经方的说法很多,在此姑且不加讨论。但经方具有组方严密,药少而精,疗效迅速等特点。所以,陈修园说:“经方效如桴鼓”。

使用经方先要辨证,辨证如果无误,用方才能有效。反之,非但无效而反有害。正如《伤寒例》所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为此,临床治疗辨证在先而用方遣药则应在后。那么,辨证的方法是什么?从《伤寒论》讲,它客观地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在每一经中,又确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挟杂证的客观依据,兹分述如下:

1、辨证先抓主证

《伤寒论》告诉我们:辨证时先抓主证。主证是解决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则对兼证、变证、挟杂证也就迎刃而解。现以太阳病的桂枝汤证为例:其主证是发热,汗出,恶风;太阳病的麻黄汤主证是恶寒,无汗,身痛,气喘;少阳病小柴胡汤主证是口苦,喜呕,胸胁苦满;阳明病大承气汤主证是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绕脐痛;太阴病的理中汤主证是腹满下利,呕吐,食不下;少阴病四逆汤主证是下利清谷,脉微细,但欲寐,手足厥冷;厥阴病的乌梅丸主证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或吐蛔、饥不欲食和下利等证。

以上六经为病的主证主方,反映了疾病的主要方面,它带有全局意义。因此,抓住主证为主攻堡垒,才能有效地战胜疾病。

2、抓主证,又要顾兼证

抓主证是必要的,但又必须注意兼证。因为主证反映病之常,兼证反映病之变,知常达变,方尽用方之妙。举例而言,如在桂枝汤的主证上,而又出现气喘的兼证,就应在桂枝汤方中加厚朴、杏仁;如果出现了项背强几几的兼证,就应在桂枝汤方中加葛根;若是麻黄汤的主证,如果出现不汗出而烦燥的兼证,就应加石膏、白芍、大枣、生姜等药,如此种种。

以上的主证和兼证是随六经为病而出现,它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晰,针对性较强而又有规律可寻。至于变证和挟杂证则不然,它们灵活多变,往往不受六经为病的约束,从表面上看,也是从伤寒而来,但实质上是著者抛开伤寒而论杂病的一种方法。所以,它们的范围比较广泛。

3、误治辨证

变证,指的是太阳病或者是少阳病,由于医生的误治,使原有的主证面目全非,此时不能以正证名之,就叫做变证。变证的方证,计有干姜附子汤的阳虚烦躁证;麻杏甘膏汤的肺热作喘证;桂枝甘草汤的心悸欲按证;苓桂甘枣汤的脐下悸,欲作奔豚证;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的汗后腹胀满证;苓桂术甘汤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证,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辨“变证”既可用于误治以后的“坏证”,也适用于辨五脏的杂病,因此,它丰富了六经辨证范围,故其意义更为广泛。

4、挟杂证

挟杂证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以及脏腑素有疾患在先,故感邪之后则表现各种挟杂问题,而不固定于伤寒一证。例如:伤寒挟虚,则有心中悸而烦的小建中汤证;伤寒挟有宿食的则有大下后、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的大承气汤证。此外还有挟寒、挟热的种种不同,恕不多述。

总的来说,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和性别差异、年龄老幼等的特点,所以,感邪虽一,发病则殊。我们在临床上,不能只在外感伤寒求原因,还必须从人体的正气去找根据,以符合辨证论冶的精神。

辨证之理既明,然后才能论治,也就是先针对六经为病的主证、兼证、变证、挟杂证而制定治疗的方法和法则。所以,法在方之前,方在法之后,而使理法方药井然不紊。例如:治疗太阳证,先考虑汗法;治疗阳明病,先考虑下法等等。概括地讲,《伤寒论》的治法有八,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八法”之法,可当治疗方法体会,它是针对治疗主要问题而制定的,如太阳病经证只能发汗,而不可泻下;少阳病只能和解而禁用发汗和吐下。所以,治法乃是方法之法。

至于“法则”的意思,乃是指导治疗方法的合理使用,以及有关问题的原则规定等等。如太阳病的表证,必须用汗法解决,但发汗又分有汗的用桂枝汤,无汗的则用麻黄汤;以及是否要啜热稀粥,是否发微汗?如此种种。必须接受“法则”的指导和监督,而且是绝对不能违犯的,所以才叫做“法则”。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在用汗法以前,必须做到证明、法确、方准、药效,而体现方由法立,法从方显,方为有法有方之治,而使理、法、方、药环环相扣,井然不紊,这是使用《伤寒论》方剂时必须要注意的第一问题。

(0)

相关推荐

  • 读书笔记之伤寒六经求真

    整个伤寒六经病系统系列,总共也就是36张方子.把这36张方义的法统整明白,一套完整的基础体系就到手了. 由此,进入本能方法系统,也就无往不利! 但是,本能方法系统与伤寒论六经是不一样的.怎么个不一样? ...

  • 名医刘渡舟的“方证相对论”

    这样我们的推送才能继续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不然的话你我就要相忘于江湖了

  • 【中医】刘渡舟 伤寒论方歌括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今日文章 伤寒论方歌括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阅读愉快 [精]刘渡舟:伤寒论方歌 ●中医经 ...

  • 岐黄书斋丨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第2讲 试论《伤寒论》条文组织排列的意义

    <伤寒论>的文章结构,是以条文形式组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 ,有398 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以表达辨证论治,因此,学习<伤寒论>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理 ...

  • 刘渡舟教授方证鉴别精华

    (一)浮肿案(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越婢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 高X X,女,37岁.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

    各论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 [概说] 阴阳易和房劳复不是一个病.什么叫做阴阳易?易就是交易的意思.某一些伤寒.热病基本上都好了,气血还没恢复,正气也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果男女双方发生性交,而男性患的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概说] 霍乱是伤寒的一个类证,在<黄帝内经>里就已经有所记载.不过,中西医学所说的霍乱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中医学所说的霍乱包括的证候内容多一些,现代医学所说的霍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脏方面发展了.因为三阳经属于六腑的病,三阴经属于五脏的病,五脏的病比六腑的病要重一些.太阴主要表现在脾和胃,脾胃的功能虚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少阳病指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这两经的病而言.少阳叫小阳,抗邪的力量不如阳明和太阳,所以少阳病再不好,就由阳入阴,就发太阴病了.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的病位叫半表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