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陵迷雾:孙殿英没盗的墓什么样?

次次躲过“贼惦记”

金菊飘香时节,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家陵寝——清东陵迎来了乐途旅游网的探访者。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埋葬有161名皇族人员,包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共5位皇帝,慈禧等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奢靡的清皇陵遭遇的大小盗墓共计达7次之多。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了最为富有的乾隆裕陵和慈禧陵,价值连城的珍宝被洗劫一空。1945年,东陵地区土匪横行,鱼龙混杂,以张尽忠、王绍义为首的土匪盗掘了景陵、定陵、慈安陵等,帝王后妃的地宫被轰然炸开,抛棺扬尸的惨剧不断上演。1949年前后,一些妃园寝被盗,以前被盗过的陵寝被二度扫仓。在此期间,陵区外围的王爷、太子、公主等众多园寝也无一幸存相继被盗。令人惊奇的是大清入关第一帝顺治帝孝陵居然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成为清东陵内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陵寝,地宫至今完整无损。莫非真的有神灵庇佑?

顺治帝的最后任性

顺治皇帝即爱新觉罗.福临,6岁即位,13岁亲政,不折不扣的“少年天子”。13岁正值冲龄,在今天不过是个无忧无虑的初中生,而他却要面对一片广大而陌生的国土,以及满汉两大民族的尖锐矛盾,执掌一个立足未稳、危机频发的政权……18年中,靠着睿亲王多尔衮的东征西讨,靠着父亲留下的八旗子弟,靠着满州贵胄们对爱新觉罗家族的忠心,为此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牢固基础。1661年2月5日,顺治患天花逝于养心殿东暖阁。临终前,专门留下遗诏:“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顺治是中国历史上数百位皇帝中唯一一个自愿火化的皇帝。满族入关前,火葬就是其主要葬法。顺治去世后,朝局波诡云谲,索尼、鳌拜等人为各种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大家实在没精力再去争论哪种丧葬方式更加绿色环保了,“爱咋咋地吧”。史记:“4月17日,遗体火化,火化后宝宫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一辈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糟心的顺治帝,终于在死后任性了一回。

不爱江山爱董鄂

顺治算是个情种,对董鄂妃用情之深,天下有目共睹。董鄂妃无疑是个幸福的女人,连《清史稿》都给予“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的定论来昭示后人。董鄂氏做为鄂硕之女生于崇德四年,当时盛行早婚,13岁左右基本完婚,但比顺治小一岁的董鄂氏何以要迟至18岁始入宫掖?在清代官方的记载中,对董鄂氏入宫前的身世一直讳莫如深。在西方人撰写的《汤若望传》对此却有所披露:“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怜,当这位军人因此斥责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斥责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据陈垣先生考证:这位军人的夫人就是董鄂氏,而董鄂氏的前夫就是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夺弟媳为妃,今人看来有悖道德,但是入关之初的满人还保留着不少游牧民族的旧俗,兄纳弟媳在他们看来算不得一件多大的事。

天子可曾遁佛门?

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有云:“顺治出家之说,不尽无稽,不过出家未遂而已。”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对佛教的启蒙始于一代高僧憨璞聪。顺治十年(1653年),这位高僧被召入宫,他对佛法的解释,深深触动了顺治。后来在憨璞聪的推荐下,宁波天童寺僧人木陈,天目山狮子寺僧人玉林和报恩寺僧人茆溪森陆续入宫讲授佛法,使顺治逐渐开始忠实地信仰佛教。他在西苑万善殿参禅礼佛,请玉林为他择选法名,自称“行痴”。于是这位“行痴”皇帝在爱妃火化后的当月,就请茆溪森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但顺治的出家,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孝庄皇太后的压力之下,及时赶到北京的玉林制止了顺治的出家之举。玉林明确表示:如果皇帝不放弃出家之念,他就烧死行森。熊熊燃烧的柴堆迫使顺治让步,依然留在尘世当皇帝。为此他安排最得宠的太监吴良辅作为自己的替身在悯忠寺出家,以了结其的未遂之愿。

“顺治亲选”清东陵

顺治八年,14岁的少年天子福临纵马扬鞭,搭弓佩剑,直赴京东的燕山山脉,跃上了凤台岭之颠,发出由衷的赞叹。他翻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随后将右手大姆指上佩戴的白玉板指扔下山坡。静默片刻,他庄重地向身旁敛声屏气的群臣宣示:“此山王气葱郁,可为联寿宫”。须臾又说:“鞢落处定为穴”。据《清宫档案》记载:康熙六年七月,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提出要去看守孝陵,康熙不明白他的意图,于是派人去询问。苏克萨哈回答说:“世祖皇帝卜地时,蒙谕:'朕万岁后,尔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寝近地为善。’我即叩谢:'若得此,幸甚!’苏克萨哈又说:'卜阅陵地,非我一人侍从,曾有索尼、遏必龙,我等三人一齐叩谢。’”这段史料证明,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确实是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乾隆皇帝在《恭谒孝陵》诗中写道:松柏守宫阙,星辰侍礼仪。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诗注云:“昌瑞山乃我世祖行围至此亲定者,初未用堪舆家也。”

四次险情安然无恙

孝陵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较大的险情,第一次是1900年八国联军想将孝陵完全摧毁,破坏清朝的龙脉。当侵略者点起火把焚烧时,突然间狂风大作,雷雨交加,所有火把都被大雨浇灭,连续四雨一天比一天大。拉来大炮,谁知连开三炮都是哑炮,洋鬼子只好落荒而逃。第二次是孙殿英认为孝陵定然有珍宝,他才不相信康熙的话。当孙殿英指挥谭温江等人率匪兵在慈禧、裕陵大肆盗掘时,驻孝东陵韩部匪兵乘黑夜向孝陵进行盗掘,刚进入陵区,忽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匪兵们顿感天旋地转,不辨东西,然后抱头鼠传而归。第三次是土匪王绍义、张尽忠等盗掘孝陵。但是,他们用镐刨不进去,用炸药也炸不进去。最终,不得不放弃了盗掘行动;第四次是刚刚建国后不久,当清东陵其他陵园都被盗尽时,盗匪的罪恶魔爪也曾伸向了孝陵。由于当时民兵都加强了对陵寝的昼夜防护,盗匪只挖了不足2米深的盗洞而罢手。试想,如果战乱年代再延长几年,孝陵也许难逃被盗掘的厄运。

东墙补西墙的工程

孝陵的建筑始建于康熙二年,完工于三年。仅用了一年半多一点时间。怎么这么短时间呢?一般来说,皇后陵还会用五六年。孝陵这么短,会不会是豆腐渣工程?l991年到l993年,国家在对孝陵全面修缮时就有了意外的发现,在建筑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旧石料、旧木料、旧砖料。后来拆隆恩殿上的天花板时又发现奇怪的字,有“清馥殿”三字,还有“锦芳亭”字样,这本是在北京北海西岸的香殿。康熙初年就没有了,可见是拆了后来建的。所以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工了。康熙也太不够意思了,给老爸用前朝的旧料来修陵寝?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三子玄烨即位,年号康熙,此时的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经济困难,时局动荡。为了能够让顺治帝早日入土为安,康熙帝不得已下令拆除了清馥殿等明朝宫殿,使用拆下来的旧料来建造孝陵。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工程为什么没被盗呢?其实还是地宫坚固,关键处没有丝毫含糊。这就是土匪盗窃时,刨不动,炸不动的原因。

孝陵真的一无所有?

孝陵成为清东陵惟一没有被盗的皇陵,也许正是因为顺治帝一生信仰佛教,节俭如普通人的回报吧。人们一定很想知道,孝陵地宫之中到底埋葬了什么呢?顺治帝驾崩之后,他的棺材连同价值连城的珍宝在景山被火化。据记载,顺治帝的骨灰坛是一个青花的将军罐,带盖,大肚,就像一个大肚子将军。所以,孝陵地宫的宝床之上,安放着顺治帝、康熙帝生母、董鄂妃的三个骨灰坛子。这三个年轻人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22岁。由于地宫至今安然无恙,所以这些疑问始终未能得到证实。也许,我们不需要真相,就让他们永远的安息吧。转瞬,300多年过去了。今天,站在这对痴情人的墓前,回想着他们那段生离死别时的场景,不禁黯然神伤。多情自古伤离别,又何况是生死相别呢?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死后都是火化,那就愿他们在涅磐中浴火而重生。也许在经历过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他们的爱情终能得到永恒。古人是这样,我们的人生与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