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

谁知盘中餐

文/何子衿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自古以来受着人们的尊敬,在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粮食的产生源于吃饭这一生活必需。“人是铁,饭是钢”。人的一切行为离不开吃饭,这使粮食对于古代劳动人民格外重要。然而,随着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粮食的意义又不仅限于此了。
粮食是意志的磨刀石。《圣经》中,人们本无忧无忧,却因偷食禁果,被罚以日益耕作,多么妙的寓言!贪婪是人的原罪,要靠劳作方能纠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脊背上淌下的汗水淬炼出了强健的体魄,“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农忙中流过的时间浸润出了坚毅的心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子”,丰收后的喜悦带来了艰辛的果实。正是靠着劳作,让一个个稚嫩的少年,无论是体格上还是心智上,成长为了完整的人。《菜根谭》有云: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笃实而坚韧的意志,对于人的发展必不可少,而粮食的取得正是对意志最好的一种磨练。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已不成问题,人们渐渐把粮食丢掉了。
钢筋水泥筑起了现代化的城市,也筑起了人与粮食间的一堵高墙推土机推出了一条条水泥大道,也推走了养育数代农民的田野我们将一碗碗残羹剩饭倒掉,也倒掉了我们对粮食的敬畏。当我看见操着乡音的农民工向路人问路时,对方脸上划过的异样;当我听见经过农田时家长指着田埂告诫孩子好好学习,我才知道,粮食同它的尊严一并被人丢弃了。
可是,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学生,学的到的是知识,学不到的是一锄锄间的从容,餐厅中恣意挥霍的青年,品的到的是美味,品不到的是劳有所得的喜悦。人们因衣食充足而丢下了粮食,却在不经意间丢下了更多东西。
固然,粮食,没有果蔬营养,没有鱼虾鲜美,可粮食载着这个土地上几代人的集体无意识,蕴含着古今贤士追求的人性品格。因此,在动筷之间,不妨问一句“谁知盘中餐”?不只想着怎么背,更要想想我们对它留该有怎样的敬意。

作者:何子衿,面对这次疫情,有感而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