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幼时的课堂

怀念幼时的课堂

我是一个信息技术老师,孩子们每次来上微机课,第一句话总是问我:“老师,能上网吗?”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情总是点击QQ的应用程序,看头像能否由黑变亮。如若能够上网,这一节课的内容就难以完成,孩子们总是在你转身的功夫偷偷的游戏、悄悄的看剧、快乐的聊天、见缝插针的上网。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在互联网面前人人平等,平等的丧失了自己,平等的不能自已。

再看教室里的多媒体,大多数从早到晚都在忙碌着。语文名师的朗诵激情四射,数学名师的推论周到缜密,英语老师的听力适时响起,其他老师的鉴赏、故事、图片、视频不一而足,孩子的积极性被一次次激发,注意力也在课本、多媒体和老师之间聚焦,孩子的视野也在外面的世界里变得格外丰富多彩。但是,热闹的背后,孩子的自学能力、思考时间、抽象思维能力却在急剧下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尽人意。

曾记得幼时的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根教鞭加上老师的一嗓子,该背的课文全部背的滚瓜烂熟,用功者更是把课本从头到尾倒背如流。该做的数理化一道题一道题逐个过关,从公式到思路到讲解,任你是孙悟空也不敢偷懒。那时我们没有成套的试卷,没有多媒体展台上密密麻麻的答案,更没有助学宝、小猿搜题、导学号、天天练、乐教乐学等学习软件。但是课本上的精华我们在熟读中理解,老师精讲精练的习题我们在课堂上掌握,遇到难题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争辩不休,争辩的过程中思路逐渐清晰、逻辑思维慢慢形成。

当然,科技改变了世界,我们应该尽情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更应该用科技改变孔夫子流传下来的一人台上讲,几十人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但是,科技毕竟改变不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生长发育规律。看看现在的教室里坐的熊猫眼,想想电子屏幕对视力的影响,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应该回归自然,毕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多媒体等设施仅仅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既然是辅助手段,那就不能喧宾夺主,需要的时候出场,不需要的时候退幕才是应有的本质。

美国硅谷有一所半岛华德福学校,这所学校有一个特殊的教学原则:把高科技产品从教室里请出去。在教学过程中,校方不使用任何与高科技有关的教学设施,只用铅笔、白纸、编织针,有时还会用泥土。有趣的是,就读的孩子75%是硅谷精英的儿女。

无独有偶,2010年,《纽约时报》的记者问乔布斯:你的孩子一定很喜欢ipad?乔布斯的回答让记者大吃一惊,他说:他们没有接触过ipad,我限制孩子在家中使用电子产品。

当然,我们的教育不能排斥互联网,我们的教学一定要适应高科技,但是合理的使用而不滥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不忘原始,这岂不是一种更让人向往的教育天堂?!

(0)

相关推荐